标签归档:感悟

红色药丸一年后

电影《黑客帝国(Matrix)》中一个著名桥段,选择蓝色药丸还是红色药丸。选择蓝色,表示继续留在虚拟的世界中波澜不惊地生活;选择红色,则意味着跳到真实世界充满未知、风险和挑战。Neo选择了红色药丸,于是才有了精彩的三部曲。一年前,我也选择了红色,跳出象牙塔,来到现实的世界。常被人问“怎么样?”,我都是回答“挺好的”。是的,“挺好的”,天边游子与家乡父母互报平安时的高频词,也是敷衍词。是挺好,因为苦的甜的顺的逆的都是不同程度的“好”,个中滋味非几句话说得清楚。就用这篇博客总结一下吧。

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

一年前那篇豪情万丈的《留校十年庆,自此向南飞》中有一句话:“无论前路几许,我都知道,这一定是我最开心的十年。”我决定每年都品位一下这句话。当其为“假”的那一天,就是我重新领悟什么是“开心”的那一天。但至少目前,此话当真,因为在野马的心中,没什么比自由驰骋更能开心的了。无拘无束的工大,言无不尽,做无不成,那份自在洒脱,千金难换,却一去不返了。我后悔了吗?是的,我很后悔。如果那开心的日子再短一些,该多好。“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谢谢李菁送我这句话)。在这不开心的一年,我的成长不少于那十年的一半。所以,我该为此开心的。

没有机器味儿的工作

变化就意味着风险,变化越大风险越大。所以,经常有人说佩服我的勇气。我笑纳了,因为他们其实都低估了我的勇气。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城市,这是外面看得到的变化,貌似很大,但比起看不到的,真不算啥。对我来说,最难应对的变化其实是:没完没了地和人打交道

我现在的头衔是“运营经理”。坦率说,到了网易后,我才知道互联网上还有“运营”这档子事儿。工作核心目标就是给云课堂“拉人”,拉机构、教师来开课,拉学生来学课。延展开的关键词包括商务、市场、营销、编辑、推广、品牌、活动、专题……我研究了那么多年的技术,只有HTML偶尔还用得上。

工作性质的变化,直接将我拉离心爱的计算机,推入人群,开始日日与人相伴。做为一名宁肯ATM排队也决不去柜台搭讪的宅男,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这个。并行、分布式这样的多机问题曾经让我头疼,但直到面对多人问题,才意识到和计算机打交道是多么简单。

变化很大,一切都得从头学起,犯了不少错,惹了不少麻烦,幸亏有nice的同事帮助我, 再加上自己脸皮厚,才摸爬滚打地过来了。现在想来,正是因为这么大的变化,才让我学到很多以前没接触或忽视了的东西。

那就让自己多些人味儿吧

每日思考与人相处、合作的问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乎失眠、失控、失去信心。一番冥思、苦学、实战之后,终于摸到一点门道,至少能睡好觉了,家里领导也评价“比以前会哄人了”。其中体会,总结一下,估计对初入职场的同学能有些帮助(因为我就是“初入”职场啊)。老鸟们请使劲见笑、指正吧。

双赢思维

与人打交道的核心,是要有双赢思维。想赢对方,就不可能形成合作;退让损己以换取合作,不可长久。《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此有很深入的阐述,我读了三遍,次次都有新感受。

做到双赢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和对方的利益诉求都是什么,才能分析得出双赢的策略。因此,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个其实不太容易。然后,就是要洞察对方想要的是什么,这个至少对我来说一度挺难的。

有些公司会对员工进行洗脑,统一价值观。有些国家也这么做。价值观统一,也就是统一了利益诉求,这是形成双赢的基础。但在职场上,更多时候遇到的是天南海北的人,不同的经历背景造成了价值观的多样化。所以,千万不要以己度人。要用耐心和细心去探求对方的需求,用包容心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大抵如此。

营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有人说“一切皆可沟通”。见识了几名善于沟通的同事之后,我信这句话了。读了一本叫《关键对话》的书,其中把所有沟通都归结到一个前提,就是营造安全的沟通环境。也就是在互信、无敌视的情况下进行沟通,才可能解决问题。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但也尝试了若干次,效果显著。分享点儿经验。

和熟悉且关系融洽的人沟通,是很容易的,因为安全环境一直在哪里。但正因为安全,可能反倒不会较多考虑对方感受,偶尔会把沟通带到非安全状态。此时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情绪不平静的状态下,说出的话、做的判断很难避免情绪化,对事物一般不会产生好的影响。此时我会强迫自己闭嘴,做做深呼吸,排除心中杂念,把思绪切换到对方角度,多想想双赢。这样不仅能将沟通拉回安全状态,进而解决当前问题,而且还能维护好信任关系。

和关系不融洽的人沟通,天然就有一层隔阂,口未张而戒心起,难度很大。这时只能一切从自己做起,秉承双赢思维,调整心态,细心组织语言,耐心推进,保持真诚,忽略逆耳,才能慢慢破冰

和陌生人沟通,最重要的是保持真诚。除非是伪装大师,否则不可能靠耍心眼换得对方信任的。所以,唯有真诚。只要真诚,就一定能被对方感受到。还有一种快速建立安全状态的方法,就是找个共同熟悉的中间人做引荐,我称其为“熟人气场”。这里找熟人不是为了走后门,而是为了通过熟人的背书,来构造初始的信任。

做自己

初到陌生的环境,为了和环境协调,我做的最愚蠢的事情就是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行为准则。这里有两个错误:

  1. 还未认清环境,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改变是与之协调的?
  2. 变化中自己是忽左忽右的,让别人看不清、看不懂,也就难以构造信任。

如此这样,让我一度以为环境是不适合我的。直到想通了,开始做本来的自己,才逐渐发现那些适合自己的人和事。

所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只要自信正确,就坚持,不必试图跟着环境变。如果环境真不协调,就换个地方,别糟蹋了自己。

把工作与生活分开

工大十年,我没有工作,也没有生活。何出此言?

那时工作和生活是交织的。在工作时我会时不时做私人事情,比如刷微博,所以效率很差;而生活中,我又会因为工作效率低下而懊悔,于是把私人时间用于工作,比如十年20个假期,但旅游次数屈指可数。最后的结果是,工作做得不出色,生活上也没享受到什么。干得不痛快,玩得不尽兴。

企业里有一种氛围,让人在工作时就是埋头干,心无旁骛。所以工作进度有规划、效率有保障,生活中吃喝玩乐也就心安理得。现在我每天都能很规律地读书、运动、吃饭、工作、玩游戏/看电影。虽然也加班,但生活质量比以前是明显提升的。有节奏,有力量,有收获。

后记

从动笔到发出,这篇博客写了快半年。别看没多少字,但重写了n多次,且始终达不到满意状态。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学到了太多,也改变了太多。心情起起伏伏,命运跌跌荡荡。想系统总结,却深感功力不足,很多事情也都只是浅尝,很怕形成误导。所以,请将信将疑地看。

极客读书人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我本来是不喜读书的,尤其不喜读非技术书。但近两年读书量暴增,而最近一年更是快两星期一本的速度读,绝对是“恶补”。

最近一年对书是有刚需的,因为职业变化很大,需要从书中找各种答案。又因为心境起伏,也要到书中寻求平静。但再向前数一年,我是怎么开始读书的呢?不怕被真正的读书人鄙视,实话说,纯粹是因为有了Kindle。带着科技感的阅读,很合我的胃口。随时在不同的书之间切换,也迎合着我躁动的心。更匪夷的是,我向来不喜欢在书上做标记,记笔记,但在kindle上,却常常highlight。

Kindle上曾只能看盗版中文书,让我很不爽。在其正式入华前,有很多电子书市场涌现,但还是Kindle的感觉最好。现在Kindle终于能买中文正版了,人生完美了!(可恶丫中文市场不支持Kindle Touch,非逼我升级)

在美亚和中亚账号过渡阶段,正是我用Nexus 7(Android系统)看Kindle的时候。两个市场都买了书,但不能自如切换,郁闷。一度想做个App完成这个切换动作。对Kindle账号和存储系统的分析都做完了,却迟迟没时间动手实现。逐渐地,对美亚的需求降低了,也就作罢了。

中国亚马逊每天有本特价书,但只有刷新官网才能看到是什么。于是搞了个脚本放crontab里天天跑,让自己第一时间获知特价讯息。代码放在文后。

这个每日特价还是挺认真的,里面好书不少。我的两个主要书源:轻松读书罗辑思维推荐的书,都在特价里出现过。遇到好的先买下,来不及看也没关系,便宜得先占上,:-)

不知道为什么会写这篇博客。可能因为很久没写了吧。现在每日与人打交道多,与机器打交道少,使我常常怀念折腾机器的日子。读书是人文的,是与人打交道的,但只有科技感能让我投入其中(至今仍极力避免触碰纸书)。这份死宅心境,估计是没得救了。

附:将每日和每周Kindle特价书信息发向邮箱的脚本

在职场学到的几件事

入职网易杭州研究院教育产品部快四个月了。一知半解地体会了很多东西,有能说的,也有不能说的。挑能说的,自我感觉靠谱的,说上几句,希望列位职场老手们指点一下我这个“应届大学生”。

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慎重说话”。慎重说话谁都懂,但我还加了个“必须”。

我在工大混的路子,是“必须慎重说话”的。思路很简单:我说的都是真心话、实话,句句都是往“理”上说,既不是为了私利,也不想为害他人,更何况说错了我敢承认、肯道歉,那还有啥必要绕弯说话甚至噤声呢?所以十年来都是这样过的,虽然年年有人劝我慎言,我却年年言论更开。结果是,十年来同事中未曾有过一个敌人,美名口碑倒还积攒了一些,以至于我引以为傲,甚至狂妄地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像我那样做。很多人说我是运气好才有这样的结果,换个环境就会一败涂地了。彼时我还不太信,认为那是因为该环境中的人没看透。现在我信了。在工大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两点:

  1. 无欲无求。几乎没和任何人产生过利益冲突,好事儿主动谦让,坏事儿主动承担,不想升职,不愿当官。做为一个基层员工,这样几乎不可能有敌人
  2. 自给自足。除了领导分配的些微工作,剩下的都是自娱自乐。做好了满足下虚荣心,做不好也碍不到别人。带几个学生干干,他们求的也就是一份经历,无甚纠结
  3. 有恃无恐。高校铁饭碗,旱涝保收,生活无忧,谁也整不着我

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是第三条,有它做基础,才会有1和2。会有企业提供第三条吗?不会的,所以1和2在企业也做不到(也许到了一定层次能做到?),那么也就可以推论,在企业里,如果不慎重说话,结果很难是好的。

第二件事是“沟通技巧非常重要”。这其实是第一条的自然延伸。慎重说话,包含两层,先要分清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而该说的,要用很好的沟通技巧来表达。如果沟通得不好,还不如不说。那么反过来说,如果沟通技巧好,有些不该说的话也就可以说出来了,并能起到好效果。《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的@出版人周筠 在知乎讨论如何同不喜欢的人相处时,说到她花了三四万元读MBA只学到了一句话:“一切都可以沟通”。真是金玉良句,带着这样的信念,再配上沟通技巧,还会有搞不定的事情吗?

哈工大以“工程师的摇篮”传名,培养出的学生实打实干活的能力很强,并由此派生出了实打实的沟通习惯,我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并一度以此为荣。但最近常常因此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周围同事来自浙大的居多,我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在沟通上就很厉害,虽不是巧舌如簧,但听起来就是舒服,常常能逐渐化解分歧,稳步推进工作。我一直在细心观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技巧挺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他们先想人,再想事。这不是“对人不对事”的意思,而是说,先去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然后用对方可接受的语言沟通事情。而我,一向是无论对谁,话都一样地说,反正道理都是相同的吗,结果就杯具了。最近在读《关键对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三件事,“要能洞悉人性”。子曰“因材施教”,但我一直没践行过,而是按照培养目标,想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工程师。也确实学生太多,真没精力逐个了解。这使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是“以己度人”,总认为别人和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在职场中如果还这样,会死得很惨。

上周六参加了一个《时间管理——成就卓越人生》的培训,讲师李冲带着40个听众一起做了个活动,挖掘出各自的三个核心价值观(顺便说一下,我的核心价值观从高到低是自由创造成就)。结果真是形态各异,能有一个价值观重叠的人已算缘分,两个重叠的凤毛麟角,三个都重叠没听说。然后讲师现场演示了一些从对方价值观出发来说服对方的例子,给我很大启发。但不是每个人都把价值观写在脸上的,所以必须靠观察来洞悉人性,判断出对方的价值观,从对方的角度开始沟通,才能无往不利。

第四件事是“规划优先于执行”,而且越早规划越好。上周五参加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满场就讲了一件事,要给自己和下属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带着远景目标开展工作。甚至公司都画好了图谱,每个人可以按图找自己的位置。最开始我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个人习惯是随性做事,把每件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它们的结果会累积迭代,逐渐形成业绩,那么升职加薪就自然而然地相继到来,完全不用苛求。这样做事的日子很快乐,虽然有时因为方向分散,导致成果不能形成合力,但也算经过很多人不曾经过的风景,多见识一些东西。经历就是财富,只不过要有耐心等待变现的那一天。在企业里这样随性,能否成功呢?我不知道,也许有机会。但走主流路线肯定是机会最大的。比如说,上司会更希望下属是有长远目标的,这样才好管理,才容易画饼。散仙的仙气再大,也不好管啊。

由此引申到具体的事情上,也是要规划优先于执行的。我以往做事习惯都是简单想想,做着再说。这样虽然弯路不少,但弯路风景独好啊。而且经验累积,弯路会越走越少。最重要的是,这样很有探险的感觉,因为总会有没想到的突发情况,再靠随机应变处理,很有成就感。我这是用玩游戏的心情做事啊。但同样思路在企业就很糟糕,因为企业里讲究可控,哪怕效率会降低。先做好规划,就能让过程基本可控,也便于团队合作。

第五件事是从前四件悟出来的,是“敢于改变自己”。以前在学校和体制斗,其乐无穷。到了企业,一上来也想斗斗这里的体制,但发现完全不应该。倒不是企业的体制好,不该斗,而是企业的体制有其积极的合理性。为了整体效率,企业体制中会有一些不合理甚至腐朽的地方,但如果这些被改变了,很可能合理的那些就要坏掉了。所以,改变自己,适应企业的体制,才是合理的。当然,不能让自己变坏。如果一个企业的体制、文化是让你变坏,那么就该果断离开。

上面这五件事只是我学到的目标方向,还未学到该如何做到。任重道远啊,急需充电读书,及各方朋友支援则个!

蹦极记

四个多月没写博客了。不是来到网易的这段时间无事可写,无感可发,而是实在发生了太多事情,有太多感悟,其中绝大多数自己还没有想明白、理清楚,完全写不出来。而且,每周5个工作日的脑力消耗是以往数倍,到了周末就真的懈怠得完全不想思考任何事情。这是很糟糕的。其实,每周的忙忙碌碌却少产生令人兴奋的结果,我发现是自己的时间管理出现了问题,让自己没有固定的时间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做有创造性的事情,像极了我刚刚留校的那半年。所以今天打开久违的博客后台,强迫自己再用写博客的方式来总结、反省、思考未来……

《蹦极记》是我在头脑中已经零碎策划过很久的一篇博客。这不是一个惊险故事,也不是旅游游记,而是一次对内心的探索之旅,让我认识了若干自己的思维定式。

2012年7月25日,我南下找工作,我家领导相随,她师弟春哥去南大报到,我们就相约一起途径大连,拜访侯哥、小芳一家。次日上午,5个人一起去星海公园游泳。小芳为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双人字拖。这东西我第一次穿,不太舒服,只觉好玩。

是日天冷,两名女士不肯下水,就三个男生扑腾了下去。浪来浪去,几口咸水,倒也有趣。其间远远望到一蹦极塔,一个又一个“大”字型的人跳下弹上,让我心里略有向往。

恰时侯哥问了一句:“你们敢蹦极吗?”

春哥当即摇头,而我不假思索地说:“很想试试。”

“那咱们去蹦极吧,我也想试试很久了。”侯哥眼中充满了光亮。

“好啊!”我当即附和。但此话一出,我心中泛起的不是兴奋,而是恐惧。这个感觉,很像我郑重对外宣布要离开高校去企业时的感觉。无论之前想得多么美好,计划得多么周全,但当未知的事情真的要发生,大大小小的担心总是会袭入脑中

这是我发现的自己的第一个思维定式。其实所担心的事情之前都想过,但那时被事情本身的兴奋感左右,对负面事情的评估趋于乐观,甚至完全置之不理。而事到临头时,所有负面都必须面对且解决,心境与情绪就发生变化了。

恐惧来袭,继续还是退出?这道选择题挖掘出了我的第二个思维定式:“当自己做不出选择时,就把选择权交给外界,用外力决定进程”。我是这么做的:“咱们去看看吧,不过我觉得今天蹦不成,因为我家领导在,她胆小。如果当她的面跳,会吓坏她的。”这是我找来的第一个借口,挺无耻的借口。掩饰了自己的恐惧,把责任推给别人,还营造了自己好丈夫的形象。而且我相信她真的不会支持我做这件事。从这个借口可以看出,此时我内心其实已经趋向于不去跳了。

侯哥表示先去看看,旭春继续表示只看我们跳。上岸穿衣服走,然后征求领导意见——“去跳吧”。天,你是真心爱我的吗?但她的轻松,也让我轻松了,我是真的担心她会害怕的。于是,尽管仍然有点儿害怕,但已开始期待那一跳。我先是控制着自己的恐惧,让自己表现得轻松,因为我相信外相也会影响内心。然后给自己找到了第二个借口:如果票价超过200,那就是不值得的。

票价多少我已经忘记了,但肯定不到200。尽管旭春阻挠,侯哥还是买了三张票。我们开始登塔了。电梯之后是楼梯,在上楼梯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借口,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人字拖。怎么能穿着这个倒吊在空中呢?鞋一定会飞走的!

跳台排队处有4、5个人,其中还有两个mm。侯哥提议先上一层到观景台看看别人怎么跳的,再来排队,我欣然同意,因为那两个mm也穿着人字拖(还有短裙)。

两个mm在队伍中不断后退,前面插入了好几个人,有非常潇洒鱼跃的,也有被一脚踢下的。侯哥说:“等那两个mm跳完咱们就排队去。mm都跳了,咱们就没理由不跳了。”原来,他的内心也是一样焦灼的。

两个mm终于先后上了跳台。人字拖无须担心,工作人员用胶带解决这个问题。短裙也无需期待,胶带真是万能。但就在最后那一步的迈出,两个mm都死死抱住栏杆不放,推都推不动,最后都原路走回了。

我们上了,侯哥第一,我第二,旭春殿后。做准备时,我还能要求工作人员用胶带缠绕一下我的衣服,以免倒垂时露出肚皮,被一句“大老爷们怕啥”给否了。走上跳台,挥手的时候,心里也还是挺平静的。

蹦极-挥手

 

接下来是这个动作:

蹦极-起跳

半个脚掌已悬空,只靠脚后跟支撑。下面是大海,四周是天空。我依照教练的指示双手高高举起,但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重心前倾,只能后坠,紧紧地靠在教练的腿上。

那时,我真的很害怕很害怕很害怕。突然我想到了刘未鹏博客中的经典系列文章《逃出你的肖申克》,谈到“我们的大脑中同时存在着远古的自我,和现代的自我,并且两者并没有完美协调”,这是因为“进化年代较近的大脑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之前便会造成多个模块之间面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明明知道赌博,烟酒,犯罪是不对的,然而内心的一个小声音却在喋喋不休地催我们动手去做……”。

现在我面对的情况是,现代的、理智的大脑在一路上都告诉我,从物理学上说,只要器械不出查错,蹦极是100%安全的;从统计学上说,器械出错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从心理学上说,工大十年的人生完美之至,死而无憾。是现代的大脑带着我一步步走来,而那个原始的、自动趋避一切风险的大脑却始终告诉我,不要这么做。直到最后这一步,面对天空和大海,原始的大脑发出了最强的信号,完全地控制了我的下半身。幸好现代的大脑还牢牢控制着上半身,让双手始终高高举着。

保持这个姿势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我真的想到了刘未鹏的博客,想到了所有的安全理论。如果不是这样激发理智的大脑,可能上半身也失守了。

接下来,是这一幕:

蹦极-跳下

没错,我被推了下去。那一瞬间,理智彻底崩塌,血气上涌,浑身肌肉收缩,仿佛行将殒命。如果在一个寂静无人的小巷死角,某通缉杀人犯用枪指着我的脑袋,我所有的反应应该如出一辙。

当在空中上下翻腾时,心情反倒无比释然了。一方面是已经证明了安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死”过一回吧。但肌肉还是无法放松,尽管我一再发出该放松的信号。下图被弯成弓形的人字拖最知道我的肌肉有多紧张。

蹦极-漂浮

成功着陆后,兴奋异常,我居然会感觉自己是直挺挺地,由教练稍加外力推动而自由落体的。直到看到照片、视频,才确认自己重心始终向后的事实。这里看出了自己第三个思维定式: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忘记靠运气或外力解决的问题

兴奋的不只我一人,侯哥和我都表示找机会要再玩一次,并且做出鱼跃、空中挥手等动作。但侯哥却能坦陈在跳台上多么害怕的事实。而旭春完全被逼的,也下来了,根本不想再来一次。

经此一事,除了明晰地发现自己三个思维定式这种收获外,胆量确实有所增长,不知道这对一向胆大甚至会妄为的我,是不是好事。

所谓个人成长,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冲破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天花板,上升一层新境界。蹦极这件事,我觉得对个人的心理锻炼是非常有裨益的,可能类同与素质拓展训练(从未参加过,:-()吧。建议没试过的朋友可以试试。一个经验是,一定事先谈好官方拍的照片和视频的价格,否则等下来再谈,那就是被狠宰啊。

最后分享一下我花200大洋买回的视频,有露点的哦!

留校十年庆,自此向南飞

2002年7月份的工资是我的第一笔工资。虽然这点儿都不用上税的钱9月份才拿到,但这不能否认我是7月份留校的事实。所以,我留校整十年了。从25岁到35岁,据说这是一个人最黄金的年华。未来未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最黄金”。但无论前路几许,我都知道,这一定是我最开心的十年

本科毕业时的理想是自己写的程序能运行在每一台电脑。尽管那时大学的课程好混得不得了,但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环境也好得不得了。做为少见的在本科阶段正经写过代码(好像有过万行吧)的我,应该找得到期望的公司(彼时目标是金山,因为民族主义、求伯君和雷军)实现我的理想,可我却选择了协议留校。也就是说,我放弃了理想。

很多人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从当年的表现看,我完全不是。放弃理想的过程非常干净利索,几乎没有任何纠结。现在回想主要原因,大概是难拒保研惑,难违父母意,难舍师生情。一向自以为理性的我,在人生的节骨眼却做了感性的决定。“成长”两字里的折转沟环真是不少。

以工作协议为质,保送读研两年后,我正式留校了。这是一条相当平稳的路,而且前途看得到很多光明。有多光明呢?比如说在2005年学院组织10名青年教师成立了一个青年论坛,意图培养未来的领军人。当时力推此事的徐院长是很有眼光的,因为这10人中现在已有6人是院级或以上的领导,7人是博导,9人是教授。当然,剩下的那一个就是我,他唯一看走眼的。

性格真的决定命运。虽然我背弃了理想,又选择了平稳的职业,可内心的不安分不仅没有减弱,反倒更加肆无忌惮。也许因为这份职业不是心甘情愿的,于是就要让职业道路上的每一步都随心所欲,这样才会开心。

我有多随心所欲,看看我的旧博客就知道了。随便挑几篇有代表性的吧:《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我为什么爱说难听话》、《让学生主动学习》、《网络改变教与学——2010年新留校教师培训(视频)》。

这十年,宁肯惹领导、同事、学生不开心,也要做自己喜欢且内心认同的事情,坚守自己的底线,时刻准备着被扫地出门。但哈工大真的好可爱,特立独行非主流的我,不仅鲜受到排挤、诽谤和打压,反倒遭遇各种各种支持、帮助与鼓励。虽然从外人的眼光看,我博士退学,职称去年刚到副教授,没车没娃没官位,整天守着一个缺经费少政策没技术含量不断被模仿的乐学网,这十年是相当失败的。但在目前中国的环境下,有多少人可以完全顺从良心与兴趣做事,不仅把事做成,还能让上下赞许,并持续十年呢?所以我很为这十年自豪。此时此刻的心境,已有几分功成名就的感觉。假如明日便是世界末日,我定可以坦然视之,毫无遗憾

既然已可坦然赴死,那么就不必在乎35岁之后会发生什么了。所以,去年,在评职称前夜,我做出了今生最大的决定,也是最冒险的决定,那就是追随理想,离开高校,进入企业

如果继续留在高校,我很难再继续开心,因为如果想把教学做得更好,扩大影响面,我就得从领导们暗示给我的几个官职中接受一个。这让我有一种会被招安的感觉。做为平头百姓,我只需为自己负责,和别人也无利害纠葛。做官,则掣肘多、诱惑多,很难再随性。我并不是固执得想永远不向现实妥协,我明白适当妥协去获得更大成功的道理,但我不想在工大妥协。我希望留给工大的都是纯净的,让自己成为一道传奇;我也希望永远不会触碰到工大的阴暗面,愿它在我心中一直是那么可爱。

于是,我知道,我该离开工大了。

那下一步是哪里呢?我必须弥补十年前的遗憾,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了。当然,现在的理想已非十年前那么简单。我发现了三件我特别想做的事:

  1. 写有很多人用的软件。这是我十年前理想的延续,但更现实了。我对编程这件事仍非常热爱。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比如和老婆吵架),我就去编程,一会儿就喜不自禁了。
  2. 通过改变教育来改变世界。这十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对教育的兴趣。这是我愿意奋斗一生的事业。(见《只有互联网能挽救我们的教育》)
  3. 离开哈尔滨。35年,我始终都在这座城市。十年前我天真地以为互联网真的能让我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现在,我迫不及待地想离开这里,去与更多的牛人共事,去亲身体验不同的民风与文化。

把这三件事综合起来,就是到另一个城市,进入企业,做互联网教育。这是我向南飞的目标,已经确定的目标。

很多人说我疯了,很多人说我有病,很多人说我要完蛋。我知道面对这个选择,有多大的风险,也知道自己有什么欠缺。

  1. 我对社会、企业一无所知,始终只是生活在象牙塔的童话里
  2. 论技术,我在同龄人中已落下乘,比之一些优秀的本科生可能都不如,经验也很有限
  3. 没有多少管理经验,却有着不小的年纪和一个副教授头衔,能当何用?

可以说,我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惴惴不安地走入社会,充满好奇,也充满警惕。但我愿意学习,不介意从头做起。我拥有无人可比的热情,一线教学的经验,和对互联网教育的亲身体会。我有特别的执着和胆量,乐观和强大的心脏。最重要的,我在追随自己的理想,并做好了为实现理想而途中妥协的准备。所以,我觉得我不会完蛋。

做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人,现在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追随理想的机会。妻子刚博士毕业,还未开始她的事业,且支持我疯狂的想法;膝下无子,没有拖累;双方父母还能自己照顾自己,暂不需要我们日夜陪伴。虽羽不丰、翼已老,若此时不飞,终为憾

谨以此文,追忆传奇的十年,并做求职一封,不知天下英雄,可有道同之人能容在下?

给08级学生的毕业寄语

前些日子@EdelweissNo2跟我说要找每位教过他们的老师拍段“毕业寄语”,希望我也能说上一分钟。这种事情是我最爱干的了,于是欣然领命。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到他们会听到多少“处世哲学”,所以我自然还得负责灌输激情。结果大概还不错吧,因为大导演@刘一佳_SCIR把我特别剪了出来发到他的博客

犹豫了很久才转发到这里。一是看到自己在视频中的形象真的很闹心,二是在反复思索自己的话是否会误人子弟。

另,包含所有老师的完全版在这里。不过,摄像和剪辑的质量真的太一般,整体规划也不好,非心血之作(据说时间超紧,也可以理解了),请09级同学鄙视并超越之。

PS1. 原来还以为自己时间控制得很好,却超了150%。而且各种结巴啥的。不排练是不行地,批评自己一下

PS2. 我所说的“前辈”也包括我,所以也别拿我的话当回事儿

PS3. 09级同学看过来,我果然做鬼也忘不了你们啊……明年此时,你们一定要把我剪进你们的视频啊!素材足够!

影视书随记

很多东西看过之后,都想写点儿什么,但博客写得越多,越觉得自己语言平乏,思想空洞,不值一晒。但做为一个爱说话的人,表达欲(不是表现欲)一直折磨着我。不说话,宁勿死啊。

从《让子弹飞》开始吧。姜文延续《鬼子来了》对国人“胆小怕事无立场”特点的挖掘,用戏里的话宣告此片要“站着把钱赚了”。提气,特别提气!其实站着赚钱并不很难,难的是愿意站着。当前,多数人还是忌惮站起来。有些人试了试,又蹲下了。我觉得他们的问题是想寻求“循序渐进”,也就是先半蹲试试,再决定是不是完全站起来。结果发现半蹲比蹲着、趴着都累,于是就又蹲下、趴下了。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半蹲与站着相比,也是前者更累。所以,还不如索性直接站起来。站着的时候,肺腑打开,从而呼吸更顺畅。此时最美的风景,是能看到越来越多站起来的人。

奥斯卡揭晓前夕,下载了大部分的最佳影片提名片。本想都看看,和俺领导一起评出个sumoon(Sun&Moon)版最佳影片玩。但其实揭晓前一个都没看。后来慢慢补的。

《午夜巴黎》一开始让我很困扰,为啥找一个专门搞笑的牛仔演文化人。看到一半开始赞叹导演的选择,因为这文化人是个伪文化人。怀旧是一种文艺气质,影片前半部分充满了这个味道。我一向认为多数怀旧人并不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而是逃避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败,又或者承认自己无力引领现实。所以,我开始是当奇幻笑话片看的。随着嵌套时空穿越引发的怀旧递归,一代代的怀旧人变得越来越可笑,最后导演终于揭晓了他要表达的:“最美好的时代就是现在”。

《艺术家》拿到奥斯卡大奖。很可惜我是在获奖后看的,观影情绪可能很有不同,所以没有被它打动。本提都不想提,但给奥斯卡个面子吧。

《The Help》用不算大的故事,展现美国黑人人权运动中,从歧视到不歧视的变化过程。几个黑人演员演得真好!我虽从不歧视人种,但经常鄙视人品。鄙视也是一种歧视。由衷地尊重他人的选择,是美德。明天就见见我带的那个死活不愿意编程序却能在网上玩德州扑克赚钱的毕业生,不能再用逼的方式让他去写程序了。

《来自地球的男人》是另一种《生活大爆炸》,而且布景更简单。一群学术男女凑到一起,围着一张沙发,展现人性中的理性和感性。那个笃信宗教的女教授令我印象深刻。如果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突然坍塌了,我们当如何?

《一次别离》荣获最佳外语片。我觉得翻译成《离婚》更贴切。影片从离婚开始,以离婚结束,表达的是人类最基本的各种情感,承载的是各种小人物。矛盾,是无处不在的;踌躇,是伴随终身的;选择,是必须要做的。“诚实”是个所有人都赞美,但又很难把持的品格。也许只有宗教能塑造出绝对诚实的人,但也不会消除纠结。加入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会怎样呢?总觉得会丑陋的多。我们的社会真的是没有道德底线的吗?我愿意用一片真心去试试看。

英剧《黑镜子》让我好几天都在反思中度过。曾拟好一个博客题目《阳光示人,黑镜省身》,但内容却沉重地写不下去。如果我是首相,我会怎么办?如果我是公众,我会关电视吗?如果我是首相夫人,我会怎样?如果我是那个歌者,会接受那个offer吗?如果我是观众,会跟着起哄吗?如果我是那个黑小子,因反体制而获得享受体制的机会,我会接受吗?无理由的信任是不是比已证明正确的猜忌更可贵?

《生活大爆炸》在继续追。做为标准的理工科宅男,以家中有变形金刚玩具和电烙铁为荣,我看此剧时最大的感触是:我真是太tmd可爱了!如果本科时有这剧,我就不会在女孩子面前那么自卑了。

《绝望的主妇》是应领导要求陪看的。它终于剧终了,但还有点儿不舍。最佩服的是为每集做“前情提要”的人,干净利落切中要害,写Abstract的典范;次佩服的是做每集结束时旁白的人,虽不多现,但偶然会从杂乱的剧情中抽离出某条人生哲理,瞬间升华全剧,是写paper立意的典范;最后才是佩服编剧(虽然前两个人可能也是他),真会编啊!

谢天谢地,领导熬夜看《甄嬛传》,没拉上我。特此感谢!

该写书了。写读书。

自从买了Kindle Touch,我现在一个月读的书(还有咖啡)比以前几年读的都多。对此我相当自豪!我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为什么技术可以改变人与社会。也许伟大的思想和技术无关,但没有技术(比如四大发明中的50%),再伟大的思想也只能属于小圈子。

看了《不二》,不好意思说感受。看了《杰克韦尔奇自传》,商业好无聊。看了《浪潮之巅》,等等,商业怎么这么有意思?

《浪潮之巅》是我近年来少有的读了的纸板书。送了学生一人一本,但多数人不觉得有趣。“工程师的摇篮”果然培养的都是实在工程师,而不是业界领导人啊。还是建议工科学生都读读,至少在将来选老板时能多一些参考。

看了《三体 I & II & III》。纸版买了好久,都没读进去。Kindle版的爱不释卷。披着科幻的外衣,写的全是人性和神性。神性也是人性。和《黑镜》一样,让我痛恨某些自己。

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先用Amazon一个月的免费试用期租了原版看,发现作者真啰嗦;后来翻了翻中文版,发现译者真懂精简(电子版的缘故?)。此书让我自信心爆棚。一直是用自己的心来领悟这个世界,而不是去读先贤经典。我相信自己体会到的更真实,能理解得更深入。此书大概就是印证了。

看了几段余_杰的,不喜欢。有些像方舟子的论证。

正在读王小波的作品。最震撼我的文字!继续看。他可能会成为我的指路明灯。

总结,唯有表现出真实人性的文艺作品,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纪念第一次评教得B——兼谈如何取悦学生

26个英文字母在中文圈有一套独具韵味的解读。比如“X”用做隐晦表达;“P”帮我们输入时省了个i;“Y”有时与“丫”通假,有时成对出现。而“B”大概是被演绎得最活灵活现的字母,像SB、NB、2B、BT都流传已久,而最近大火的“齐B小短裙”,形色兼具,又不低俗,真是香艳至极的修辞。

B对我的影响很大。曾梦想成为NB人物,但做事总被骂成SB、BT。直到某一天发现BT其实是对我特立独行的夸赞,于是就以BTest教师自居,做BT的最高级,并戏谑称“把T拿掉也基本成立”。

“2B”这个阿拉伯拉丁构词法构造的汉语词去年底爆火了一下,比“普通”与“文艺”这两个不国际化的词火多了。一次与@赵岩Rock老师吃饭时,发现2B比BT能更传神地表达我们的教学主张,于是就开始给自己冠以“2Best”头衔了。明里解释是“最2B”,其实暗爽的是“Too best”(好得过分了),但盼望的是“To best”(少了个be)。当然,Best肯定是To不到的,不过B是To成了。

2011秋评教结果

教书十年,这是第一次学生评教B(比我预想中来得晚太多)。此前全是A,虽未尝A+,但“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评选一事让我知道08、09、10三年我评教平均分在学校前20。这个怎么解读呢?说明我虽然从未拿到超高的分数,但是在持续高水平发挥,而且曾拿到超高分数的教师中一定不少大起大落的。这结果很好,但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什么呢?

A+虽我盼望,但B甚至C才是我的持续目标。

A+能只能满足我的虚荣心而已。我曾研究过若干名得过A+的同事,寻找他们共同的特质。结论是无论业务水平高低,“认真”两字是必须有的。不过仅靠认真是很不足够的。至少做到下面两条之一才能让概率大增:

  1. 名气响当当,威震华夏。若对这等人物打低分,学生心里都会抖,直问是不是自己搞错了。做到这一点得一生修为,50岁以前想都别想。
  2. 妈妈一样的无微不至。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恩情,一想起这位老师就眼睛湿润,不给200%的满分就觉得自己是白眼狼。性别原因,使我不知道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听说给承认抄袭的作业80分是有效果的。大抵如此。

了解了上面,也就知道对我而言,A+是只能YY的事情。所以,A是最好的结果,但我真心盼望B及更低,为什么呢?

要获得他人青睐,“讨好”是必须的。讨好手段可以分作三类:

  1. 感情牌。在情感上产生亲切感。比如拉老乡、攀亲戚、找认同、无微不至等。这是有秒杀能力的大杀器,被称作“亲和力”。
  2. 利益牌。就是能为他人画出一个非常符合他们当前需要的大饼。如果你的饼不仅比别人的大、实在,而且比别人对他要求得更少,那么你就符合他的利益,成功讨好。
  3. 远见牌。就是在他人只顾得上找饼吃的时候,你告诉他若干年以后更需要的是蔬菜,并奉上那时可获得最新鲜、最健康蔬菜的秘籍。此时少数人会向往蔬菜,并开始少吃饼,讨好成功。但多数人还是一门心思地寻找饼,而冷落你的蔬菜秘籍。

我们都知道远见重要,但看得最多的还是眼前的利益,并时常为感情所左右,因而做出未必正确的选择。比如竞选时的奥巴马就打好了前两张牌,成了一个被狂热追捧的超级偶像,但真正施政时要靠最后一张牌,他就玩不转了。很多美国民众后悔自己曾投出的票。

所以,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是有远见的,但也要善于用感情和利益来引导民众。扯得远了,现在拉回到教学问题上。我为什么向往B甚至更低?

教学与评教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时甚至不到十周。在短期内,感情与利益是更容易发挥讨好效果的,而玩远见多少有些自娱自乐甚至自残。但教育是个长期事业,目标必须是有远见的如果在长期事业中充斥的全是短期行为,那么长期目标一定达不到。所以我希望我的教学是有远见的,但还要保护自己不被现实吞噬,就需要在感情利益和远见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折中点,也就是既要有水准,还要至少拿A。

我是用激进路线来寻找折中点的。也就是说我希望能用最快的速度先触到学生不能接受的底线,然后再向上振荡到折中点。我真的很激进很激进了,每个做法提出来都把同事吓得要命,直接判我一定玩完。但实际上,十年后我才触到了底线。(此种情况狠狠地证明了现在的老师多么不了解学生,把学生想得多么不堪,教学中多么地短期讨好)。我一定要把这个底线总结清楚,广播大众。这可是拼命换来的啊!

但其实,我想不清楚这个底线是什么。只能罗列一些该学期的特有事情吧。

  1. 反抄袭我搞了n久,打击作业抄袭从不手软,一直很受学生支持。可能法不责众真的很有道理。如果在反抄袭的前提下还能抓到大比例的抄袭者,就得软点儿了。上学期从这篇几乎是檄文的博客开始,反抄袭与09级同学真的有些大规模战争的态势了。再加上《生活报》的报道,抵触情绪的累积肯定超过以往。坦率地说,最终成绩出来时,有40%左右的学生因为抄袭或放弃而不及格。但我一向是最后一刀才讲感情的,所以实际不及格的不到10%。不过他们看到成绩时,评教已经结束了。
  2. 面对不上进的学生,我不习惯循循善诱,而是挖苦讽刺和放任自流。这算是一种性格缺陷吧,也不是好的教学手段。不过我一直如此,只是上学期受众涨了几倍
  3. 教学手段上没有创新了。以前每学期都能搞出一些新花样,有些很有用,有些很没用,但至少会让学生有新鲜感。但上学期黔驴技穷,因循的都是自己的老路
  4. 有超星视频全程录像。虽然我一直让自己坚持面向课堂内的学生讲课,但肯定还会受到镜头的影响,使课堂效果可能不及从前
  5. 把09级学生看做一个整体,确实有些奇葩。很多老师都感觉他们和以往学生不一样,有些不是那么回事。为何如此,就说不清楚了

总之,B这个目标我达到了。可惜只有一个样本,没有绝对的说服力,仅供参考吧。

按我的个人职业规划,上学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上讲台了。看似不光彩的一个结尾,其实是我的圆满,没有任何遗憾。谢谢09级同学,我做鬼也不会忘了你们的,:-)

 

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传说的那样

俗语云,“听人劝,吃饱饭”。我们都会从长者那里学到很多经验,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试图走正确的道路,不再犯他们犯过的错误。但是,如果真的违背那些经验,就一定会犯错误吗?我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做实验,找到了一个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答案: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传说的那样

2002年7月1日,是我正式留校的日子。那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从学生变成工作者。虽然还是在大学,环境如故,但角色的转变及周围的人的变化使我还是有了要“成年”的感觉。

那时候,长辈和师长,以及一些先涉人世的朋友都热情地给我讲很多道理,分享很多经验。大体来说,都是各种潜规则,如何明哲保身,如何省力办大事云云。只要我表示出一点点疑问,就会马上被说成是“幼稚”、“书呆子”,并被教育,如果不遵守潜规则(为叙述方便,姑且把一切低底线的事情都叫做潜规则吧),下场一定很惨很惨。很多鲜活的惨例子,都被一一摆在我面前。

他们讲得郑重、真切,但我却从话语间感觉到,虽然已经是应用潜规则的高手,但其实他们并不喜欢潜规则。有的人明确说,没有潜规则他们会更快乐;有的人认为潜规则的存在是合理的,必须利用,但还得坚守一些个人底线;有的人认为就应该彻底扎入潜规则,说别的都是sb。不管怎么想,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配合潜规则时,回答基本都是——“社会就是这样,别人都是这样,我不得不这样。

这是世界是不好的,多数人都是不满的,主要不满它的潜规则。但是所有人又都在配合潜规则,于是这个世界就被潜规则统治,并继续统治,继续不好。怎样能打破这个循环呢?就是每个人都不去配合潜规则。但显然做不到。

我开始纠结,自己该怎么做。

我先从宏观上想,如果世界是美好的,那么世界中的多数人做的一定是对的。但世界并不美好,所以多数人一定是错的。

我不想做错事,不想拥抱潜规则。这样可能会被同事和学生排挤,但最惨也就是被开除。我不怕被开除,本来就一无所有,大不了到公司工作,再拥抱潜规则不迟。有恃无恐,所以我决定亲身试验一下,不玩潜规则到底会不会很惨

留校第一年,我为自己定的工作目标是:争取早日被开除

具体实施时,我定了一个底线:只做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情

现在想来,这个底线其实很模糊,因为我没有定义“正确”。事实上,十年来我也确实不只一次修改“正确”的定义,发生了很多摇摆。但还是能做个总结,基本坚持住了的具体底线是:

  1. 不欺骗
  2. 不利用
  3. 不争利
  4. 不走后门
  5. 不拍马屁
  6. 维护公平
  7. 认真做有实效的工作

诚然,这7条不是都100%做到了,但最差的应该也做到99%。有时甚至会偏执。比如刚过去的春节,我仍坚持不给任何一名领导拜年,连短信都不发(收到领导发来的拜年短信,但不回)。我要让领导只能看到我纯粹的工作,没有别的。

十年中,我的思想其实动摇过很多次。

最严重的动摇,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时。因为我工作的出发点完全都是为他们好,但他们不理解,非常伤心。然而,也不知道是哪门子力量让我挺住了、坚持了。获得回报就是最终学生的理解与支持。我觉得,并不是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是他们被我的坚持打动了。只有坚持,才能让他们相信我真的是为他们好,不是为了搞形式。当然,面对冲突,也能让我更深地思考自己的做法,寻找更佳的实施方案。如果面对学生的第一轮质疑我就妥协,那么今天我一定会糟糕得多

领导、同事的质疑,倒是没让我有过多少动摇。我甚至也不怎么解释,只图问心无愧。大不了明天就开除我吧,我只会获得更广阔的天地。

但我始终没被开除。我甚至偶然会想,他们故意容忍我、留下我,为的是用更残忍的手段整我。如果真的这样,那他们真是太有心机了,因为所有人都是在帮我,主动地、不求回报地帮我。

有的帮助是明的,比如使用乐学网、主动给我加岗贴;有的是暗的,比如在自己的课堂给我打铺垫,在各种场合为我说好话。有些事情我做得确实太出格,他们会偷偷对我说:“虽然我不能像你那么做,但我认为你是对的。”

这些事情的发生,完全出乎意料。我能想到的最好结果也就是不被排挤而已,但是却获得无数支持和帮助。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其行为都是与潜规则比较近的啊,怎会容忍我这个异类?

因为“善念”,每个人都心存善念。社会的现实让他们必须压住自己的善念,甚至欺骗自己,把自己当做是无善念的人。这时,一个幼稚的人走出来,做着他们内心在叫好的事情,怎能让人忍心整他?更何况,这个人是“不争利”的。

其实我很想争利,想看看如果有了严重的利益冲突,我仍坚守原则,别人是否会对我用下三滥的招数。但这个实验我是做不了的,因为以上所有一切的前提,乃是我不高的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或者堂皇地说:淡泊名利。

我不是真的淡泊名利。看到同龄人的香车豪宅、显赫身份,我也嫉妒。但这份嫉妒心不会影响我做事。无欲则刚。

如果为金钱做事,很容易就同流合污;如果为理想做事,每一份回报都是惊喜,让人分外幸福。

但是,追逐理想通常都是付出得更多,回报得更少。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现实主义的,主流评价体系都基于现实,且受潜规则制约,与理想主义者不兼容。所以,理想主义者必须降低对物质的要求,才能让内心健康

十年了,有过苦,但甜更多。很庆幸当初没有顺从别人的教诲,才能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传说的那样。

等等,我的个体经历能有普遍代表意义吗?

有其它团队的人对我说,我该庆幸留在一个好团队,才能活蹦乱跳;在他那,我早完蛋了。

有其它学院的人对我说,我该庆幸留在一个好学院,才能活蹦乱跳;在他那,我早完蛋了。

有其它学校的人对我说,我该庆幸留在一个好学校,才能活蹦乱跳;在他那,我早完蛋了。

还好,没有人说是哈尔滨、黑龙江、中国为我创造的活蹦乱跳的环境,因为谁都知道,这三个符号代表的都是同级别中的保守派。

其实,工大是很保守的,计算机学院不是最有活力的,而我所在教研室是以承担公共课中最不重要的两门为主要工作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都能活蹦乱跳,相信其它环境只能是更好,只不过少有人肯去尝试。

但我不敢说在高校之外,是否也如此这般。社会上的人可能底线更低,可能利害冲突更严重,但我想,一定也不像传说的那样。

如今社会道德底线之低,早已人神共愤,但敢愤敢言却不敢做。如果有人敢做,一定能得到很多明里暗中的支持。用证据打假的方舟子,替百姓鸣不平的韩寒,坚持诚信经营的罗永浩,都是实在的例证。触底反弹,社会环境已经开始在向正义和道德的方向倾斜。如果我们不再相信传说,拒绝潜规则,那潜规则就会逐渐消失。

让潜规则的既得利益者放弃潜规则,有难度。但每个初入社会的人,本来就是一无所有,不用怕失去什么,完全可以大胆地不与任何社会毒瘤合作,凭此改良被前辈们搞坏了的世界

真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对晚辈说:“你现在真幸福,凭真本事就能发展。想当年那是真黑暗啊……”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你做到了!

早上翻箱倒柜地找衣服穿,出门时突然发现今天的装扮有些特别:黑色长袖T裇,蓝色牛仔裤,运动鞋。我真不是特意这么搭配的;以前也这样过,但从未感到特别。今天穿成这样,冥冥中巧合了一件事情:乔布斯去世了。

我不是果粉,家里唯一苹果产品是iPhone一代,早被lp用得残废了。Pixar的动画片不错,也只是不错而已。乔帮主也不是我偶像,只是仰慕他。所以我不悲伤,甚至没觉得失落、惋惜。早上还在微博开玩笑说,要关Andorid手机一天以示悼念(我真这么做了)。但是,我关不掉思绪。从家到实验室不到30分钟的路程,我一直在体味乔布斯留给我的那些印记。

“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每当感到一事无成、前途未仆,我就这样安慰自己,并让自己每天都去接触新东西,了解新事物,体会新经历,做那些貌似没意义的事情。我相信经历是最无价的财富,只要让自己始终保持着更新,总有一天它们会派上用场。

“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不爱做的事就不做,如果不得不做,就使劲儿发现爱吧。所以,近十年的职业生涯,我始终都很快乐,因为我爱我正在做的事,而且我认为那是伟大的工作。

“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每到选择时,我都会问自己:“如果明天就死去,会为今天的选择后悔吗?”如果答案是不后悔,那么就坚定地做下去,否则就不做。所以,直到现在,每当做完一件事,给自己最大的赞美就是“明天你可以安心地去死了”。

“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感谢这句话,让我很少为面子而做事情(偶尔还是会的)。而且,我不喜欢听别人的金玉良言(包括乔布斯的),我要用我自己的方式走自己选择的路,就算失败也不后悔。因为,我爱我的路,我也爱路上经历的一切,包括失败。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这句话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圣人独享。世界永远不是完美的,总是有缺陷。尽情享受美的那个部分,是一种生活;努力改变不美的那一部分,也是一种生活。改变世界,并不需要巨大的力量。捡起地上的一张纸,是一种改变;向陌生的路人投去微笑,是一种改变;坚持等绿灯再过马路,是一种改变;宁肯不成功也不造假、不行贿,也是一种改变……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只是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

其实这些道理并非从乔布斯那里学来,但他做了完美的诠释,给了我从未有过的自信,于是才能快乐至今。所以我很感激他。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今天我没吃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