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反抄袭

纪念第一次评教得B——兼谈如何取悦学生

26个英文字母在中文圈有一套独具韵味的解读。比如“X”用做隐晦表达;“P”帮我们输入时省了个i;“Y”有时与“丫”通假,有时成对出现。而“B”大概是被演绎得最活灵活现的字母,像SB、NB、2B、BT都流传已久,而最近大火的“齐B小短裙”,形色兼具,又不低俗,真是香艳至极的修辞。

B对我的影响很大。曾梦想成为NB人物,但做事总被骂成SB、BT。直到某一天发现BT其实是对我特立独行的夸赞,于是就以BTest教师自居,做BT的最高级,并戏谑称“把T拿掉也基本成立”。

“2B”这个阿拉伯拉丁构词法构造的汉语词去年底爆火了一下,比“普通”与“文艺”这两个不国际化的词火多了。一次与@赵岩Rock老师吃饭时,发现2B比BT能更传神地表达我们的教学主张,于是就开始给自己冠以“2Best”头衔了。明里解释是“最2B”,其实暗爽的是“Too best”(好得过分了),但盼望的是“To best”(少了个be)。当然,Best肯定是To不到的,不过B是To成了。

2011秋评教结果

教书十年,这是第一次学生评教B(比我预想中来得晚太多)。此前全是A,虽未尝A+,但“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评选一事让我知道08、09、10三年我评教平均分在学校前20。这个怎么解读呢?说明我虽然从未拿到超高的分数,但是在持续高水平发挥,而且曾拿到超高分数的教师中一定不少大起大落的。这结果很好,但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什么呢?

A+虽我盼望,但B甚至C才是我的持续目标。

A+能只能满足我的虚荣心而已。我曾研究过若干名得过A+的同事,寻找他们共同的特质。结论是无论业务水平高低,“认真”两字是必须有的。不过仅靠认真是很不足够的。至少做到下面两条之一才能让概率大增:

  1. 名气响当当,威震华夏。若对这等人物打低分,学生心里都会抖,直问是不是自己搞错了。做到这一点得一生修为,50岁以前想都别想。
  2. 妈妈一样的无微不至。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恩情,一想起这位老师就眼睛湿润,不给200%的满分就觉得自己是白眼狼。性别原因,使我不知道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听说给承认抄袭的作业80分是有效果的。大抵如此。

了解了上面,也就知道对我而言,A+是只能YY的事情。所以,A是最好的结果,但我真心盼望B及更低,为什么呢?

要获得他人青睐,“讨好”是必须的。讨好手段可以分作三类:

  1. 感情牌。在情感上产生亲切感。比如拉老乡、攀亲戚、找认同、无微不至等。这是有秒杀能力的大杀器,被称作“亲和力”。
  2. 利益牌。就是能为他人画出一个非常符合他们当前需要的大饼。如果你的饼不仅比别人的大、实在,而且比别人对他要求得更少,那么你就符合他的利益,成功讨好。
  3. 远见牌。就是在他人只顾得上找饼吃的时候,你告诉他若干年以后更需要的是蔬菜,并奉上那时可获得最新鲜、最健康蔬菜的秘籍。此时少数人会向往蔬菜,并开始少吃饼,讨好成功。但多数人还是一门心思地寻找饼,而冷落你的蔬菜秘籍。

我们都知道远见重要,但看得最多的还是眼前的利益,并时常为感情所左右,因而做出未必正确的选择。比如竞选时的奥巴马就打好了前两张牌,成了一个被狂热追捧的超级偶像,但真正施政时要靠最后一张牌,他就玩不转了。很多美国民众后悔自己曾投出的票。

所以,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是有远见的,但也要善于用感情和利益来引导民众。扯得远了,现在拉回到教学问题上。我为什么向往B甚至更低?

教学与评教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时甚至不到十周。在短期内,感情与利益是更容易发挥讨好效果的,而玩远见多少有些自娱自乐甚至自残。但教育是个长期事业,目标必须是有远见的如果在长期事业中充斥的全是短期行为,那么长期目标一定达不到。所以我希望我的教学是有远见的,但还要保护自己不被现实吞噬,就需要在感情利益和远见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折中点,也就是既要有水准,还要至少拿A。

我是用激进路线来寻找折中点的。也就是说我希望能用最快的速度先触到学生不能接受的底线,然后再向上振荡到折中点。我真的很激进很激进了,每个做法提出来都把同事吓得要命,直接判我一定玩完。但实际上,十年后我才触到了底线。(此种情况狠狠地证明了现在的老师多么不了解学生,把学生想得多么不堪,教学中多么地短期讨好)。我一定要把这个底线总结清楚,广播大众。这可是拼命换来的啊!

但其实,我想不清楚这个底线是什么。只能罗列一些该学期的特有事情吧。

  1. 反抄袭我搞了n久,打击作业抄袭从不手软,一直很受学生支持。可能法不责众真的很有道理。如果在反抄袭的前提下还能抓到大比例的抄袭者,就得软点儿了。上学期从这篇几乎是檄文的博客开始,反抄袭与09级同学真的有些大规模战争的态势了。再加上《生活报》的报道,抵触情绪的累积肯定超过以往。坦率地说,最终成绩出来时,有40%左右的学生因为抄袭或放弃而不及格。但我一向是最后一刀才讲感情的,所以实际不及格的不到10%。不过他们看到成绩时,评教已经结束了。
  2. 面对不上进的学生,我不习惯循循善诱,而是挖苦讽刺和放任自流。这算是一种性格缺陷吧,也不是好的教学手段。不过我一直如此,只是上学期受众涨了几倍
  3. 教学手段上没有创新了。以前每学期都能搞出一些新花样,有些很有用,有些很没用,但至少会让学生有新鲜感。但上学期黔驴技穷,因循的都是自己的老路
  4. 有超星视频全程录像。虽然我一直让自己坚持面向课堂内的学生讲课,但肯定还会受到镜头的影响,使课堂效果可能不及从前
  5. 把09级学生看做一个整体,确实有些奇葩。很多老师都感觉他们和以往学生不一样,有些不是那么回事。为何如此,就说不清楚了

总之,B这个目标我达到了。可惜只有一个样本,没有绝对的说服力,仅供参考吧。

按我的个人职业规划,上学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上讲台了。看似不光彩的一个结尾,其实是我的圆满,没有任何遗憾。谢谢09级同学,我做鬼也不会忘了你们的,:-)

 

网络改变教与学——教书十年的总结

很庆幸,从自己开始了解并尝试改变这个世界时起,互联网就出现了。感受着它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改变的同时,也感受着它对我的改变。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IT工作者,能亲自参与到网络改变教育的革命历程,是非常非常有成就感的。在快十年的教书匠生涯中,超过80%以上的时间是在做这件事。此前,我是把网络当做辅助手段,体味它为传统课堂教学创造的各种可能。现在,我已经把目光放得更远,将投身以网络为主导的新教学革命中(相关想法正在总结,近期会发系列博文探讨)。

去年11月份在《计算机教育》上发表的文章《网络改变教与学》就是我过去全部经验的总结。PDF版在此:网络改变教与学。它其实是这篇博客内引报告的整理、扩充与凝练,同时吸收了一些车万翔老师和西安交大程向前老师的经验。

文章其实写得很一般般。我对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等等知之甚少,完全不知道怎么找理论来支撑我的实践。而就算实践做得很多,但也一直没注意收集数据,也就不会有科学、客观的分析。所以整篇文章仰仗的只有我的直觉和真真实实、认认真真做过的事情。

《计算机教育》虽不是什么大牌期刊,但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领域据说是很有地位的。原来还梦想此文能引起轩然大波,但实际上一点儿水珠都没见到。于是发在这里,估计应该比期刊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这也是个人的一个总结,且是未来的开端。

成为“2011龙江记忆”

2011年末生活报关于我“反抄袭”的系列报道终于以入选“2011龙江记忆”而完结了。以我所做,相信黑龙江不会记住我,但我一定会记住这段完全出乎意料的经历。

此前,我的生活从未与记者有过任何交集。接到《生活报》刘凤梧主任的电话时,我还一度以为他是骗子。他和巴枫记者来采访时,我曾充满戒心,纠结于该实话实说还是多唱红歌。想到博客已经被他们熟读,实在没啥可隐瞒的了,就不纠结了。但他们的纠结却贯彻始终,让我看到了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记者世界。

以前我认为中国的记者分成两种,南都记者和其它记者。其它记者的特点是以笔逐利,营造和谐,只曝光不给红包的。刘巴两位记者显然不是前者,熟悉后才知也不是后者。也许他们代表的是多数中国记者吧,就是依然保有理想与职业准则,在各种压力的夹缝中生存,尽最大努力发出真实的声音。因此,他们就难免各种纠结了。比如第一篇报道的前一天晚22点,刘主任还打电话给我,郑重地说:“你再好好想想,发出去会不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会不会让工大不高兴。你现在决定不发,还来得及。”此后每天,他都在担心工大“高兴不高兴”。

我不知道工大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只知道自己不在乎它高兴不高兴。还好,工大不像想象的那么不堪,算不上高兴,但至少没不高兴。今天《人民日报》说《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令我会心大笑。

今日刊发的《2011龙江记忆:不光我一个人在战斗》是完结篇,可算是第一篇不足够纯洁的报道,因为现在我已经和两位记者成为了朋友,并且请他们各吃过一碗面。以后如果再有合作,纯洁度也就都打折扣了。

这篇报道依然有些删节,把原文附在这里,全面表述一下我们共同的心声与心血吧。

孙志岗:“反抄袭”交出优异成绩单

□见习记者 巴枫 本报记者 刘凤梧

“虽然我不能像你那么做,但我认为你是对的。”

一段时间以来,孙志岗走在校园里,或者在学校的某个场合出现,总会有素不相识的老师叫出他的名字,并不约而同地说出这句话。

去年10下旬,本报大型系列报道《一个大学教师的反抄袭战争》刊发后,发起这场“战争”的孙志岗名气更大了,有人说他的反抄袭“会让这个世界又变好了一点”;也有人说,孙志岗所做的是“教师的良心活儿”。但,孙志岗的家人和朋友很担心,“你这样高调做另类的事,后果会不会很惨?”

今年2月,当记者回访孙志岗的时候,他最新的一篇博文刚刚写就,一切疑问这里都有了答案——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传说的那样。

(小标题)“反抄袭”交出了优异成绩单

看着期末考试成绩单,孙志岗很欣慰。

上个学期,上孙志岗《操作系统》课的学生共计116人,最后总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50%)没及格的仅有8人,其中4人平时有作业抄袭的记录。“曾被认定抄袭的人数远超这个数字,但那些人都靠后期及期末考试的良好表现,把被罚掉的分赚了回来。这比当初的估计要好很多”,孙志岗说。

孙志岗所说的当初估计,是指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后不久,哈工大计算机学院09级学生在《操作系统》课的一次实验作业中,突现大面积群体抄袭事件。按照处罚规则,这些学生不仅当次作业被记零分,此前的作业也要被惩罚性清零,但只要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达标,才有机会恢复以前被罚掉的分数。

这次看来,通过严罚抄作业,敦促学生加倍努力学习的目的达到了。在这过程中,孙志岗曾经非常担心,因为在那些被抓抄袭的学生中,后续还有个别人被抓,并有人干脆采取了放弃,这是他自2003年实施反抄袭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

“应该感谢那次大讨论,”孙志岗说。

从2011年10月27日开始,本报连续刊发长篇通讯《一个大学教师的反抄袭战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继有社会各界参加的讨论会在本报召开后,省教育厅负责人、四所在哈高校校长纷纷表态,一致支持孙志岗发起的大学生作业反抄袭行动。在网上,省城各高校学生掀起讨论热潮,更有社会上一些哈工大毕业生力挺孙志岗。

陈云飞是踊跃参与讨论的学生之一,暴发群体抄袭事件的就是他所在的班级。当时在他看来,sunner(孙志岗的网名)的反抄袭效果已经远不及几年前了,“大家为了保研、不挂科,就抄呗,反正在这里抄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儿,至少没人说;大家都这样,没人会想着公平不公平,”所以,陈云飞不对孙志岗的反抄袭抱有多大希望。

在这个寒假里,陈云飞的认识发生了逆转,因为他在总结大三这半学期的收获后突然发现,“碰到sunner这样的好老师是幸运的,在参加由岗哥带头对抄袭风的讨论过程中,自己也跟着想了好多解决办法和出现这情况的原因,” 陈云飞回忆说,“至少抄袭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思考,针对眼前的现象能有一些自己的判断和想法总是好的,不然真的就被中国这种应试教育削成木头了”。

“虽然我不能像你那么做,但我认为你是对的”

孙志岗反抄袭经本报独家报道后,他的父亲开始担心了。

“最近有没有领导找你谈话呀?”每一次回到父亲家吃饭,这个退了休的老干部总是这样小心翼翼地问儿子。“没有啊,一切都很正常啊”,孙志岗一脸轻松地告诉父亲,“而且,年底时我还顺利地通过了副教授的评审”。

孙志岗说的的确是实情。在哈工大,自己参加工作已有10年时间,实施反抄袭至少也七八年了,他非但没有因为这件事遇到“麻烦”,反倒明里暗中得到过领导的各种支持。不过,孙志岗也很奇怪,自己做的明明是分内之事,为什么总会引起别人的关注?

有一段时间,孙志岗走在校园里,或在某个场合出现,偶尔会有一些素不相识的老师一下子把他认出来,“奥,你就是那个孙志岗吧?”随后,双方的话题往往从反抄袭说起,他们在对这个年轻人表达敬佩之后还要低声地说,“虽然我不能像你那么做,但我认为你是对的。”

其实,在孙志岗身边,如他一样采取反抄袭的教师还有多位。像软件学院的赵岩,计算机学院的王忠杰、车万翔、乔立民、郭萍等。在这些人中,只有孙志岗最“高调”,说话最“刻薄”。比如,有被抓的学生跟他争辩:

——我只抄了这一次作业,你就把我前面没抄的作业都算零分,未免有点太狠了吧?
——狠?如果我有权利,会直接把你开除。咱没那权利,就只能拿分数收拾你。如果这样做真的狠,你压根就不会产生抄的念头!

——老师,我基础太差,你留的作业我自己做不出来,那该怎么办啊?
——你怎么办都行,除了抄袭。每次作业的及格要求都是很容易达到的,就算你基础再不济,拼一下,一定能稳稳地拿到属于自己的60分。但是,你只有60分的能力,却想靠抄袭拿100分,对不起,毛都没有!

对抄袭零容忍,是孙志岗在反抄袭之初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从最开始时的孤军奋战,到后来有了少数同盟军,再到后来得到院、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孙志岗一直自信地走在反抄袭之路上。

去年12月,哈工大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方法研讨会召开,孙志岗是受邀发言代表之一。他在会上大胆建议,反抄袭必须大家都动手,才有真正的意义;应该以学院为单位,组建反抄袭委员会,做抄袭行为的最终裁定;对抄袭的惩罚也不能仅仅是一门课内的事情,要与奖学金、入党、保研,甚至学籍挂钩。

让人最为欣喜的是,孙志岗的反抄袭经验即将被外校借鉴。哈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已经与孙志岗进行联系,打算2012年春季开学后,全面引入孙志岗所建的乐学网,重点启用其中的反抄袭功能。

只做内心认为正确的事

2012年,是孙志岗留校任教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教师生涯,年少轻狂的他只做了一件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实验——只做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情。

何为正确的事儿?十年间,孙志岗不只一次地修改“正确”的定义,其间确也发生过多次摇摆,但他基本坚持住了一个底线:不欺骗;不利用;不争利;不走后门;不拍马屁;维护公平;认真做有实效的工作。他要用自己的坚持来检验这个社会是否像传说的那样,必须做很多不堪的事情才能生存。

在中国高校,孙志岗即使不是第一个反抄袭的,在哈工大肯定是第一人。不顾别人质疑,公开高调反抄袭,就是孙志岗自认为正确的事之中的一件。

在很多人看来,学生对作业的抄袭,其性质远没有做论文、搞科研抄袭那么恶劣、严重,对其视而不见或者见怪不怪很正常。然而,在孙志岗的世界中,此举是典型的不劳而获,“跟从别人兜里偷东西没有什么两样”,这已触及社会的诚信底线,必须有人在大学这块净地上把贼手逮住。

如今,孙志岗送走的毕业生已有很多届。这些学生回望自己的大学四年,一致发自内心地感激岗哥的认真、严格、严厉,当初骂他反抄袭是整人的声音已经销声匿迹。

有人说,执着就是对梦想的最坚定的追求。孙志岗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相信,每个人都心存善念,善的力量无坚不摧。是他的善激活了所有学生的善。“如果面对学生的第一轮质疑我就妥协,那么今天我一定会糟糕得多,”孙志岗说。

今年2月3日,网友bearzx在孙志岗的博文《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传说的那样》后面留言:虽然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不过就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快乐这点来看,sunner你已经成功了!

权威说法

我个人觉得,像哈工大孙志岗这样对学生负责、始终坚守师德的大学教师实在很难得,也很了不起。他的做法值得全省的大学教师学习,这也反映了哈工大严谨务实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省教育厅副厅长魏兆胜

入选理由
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一个角色定位。不昧良心地做好本职,不盲从身边大流,或者说打破潜规则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儿,在今天的中国实在太难了,这样的人也太少了。孙志岗,一个大学青年教师,倾力发起作业反抄袭,为社会诚信大厦的构建在象牙塔里高声呼喊着,他的声音非常珍贵。

 

09级肿么了?——谈新大纲、累加式考试和项目式学习在实施上的问题(草稿)

计算机学院2009级学生的入学与往届没什么两样,但在大三这一年为他们讲授《操作系统》课之后,发现他们是非常特别的一届,具体表现为:

  1. 特别能抄袭被确认抄袭的人次历史之最,是往届数倍
  2. 特别能放弃。抄袭无门后,就大片地放弃作业,人数也是历史之最,往届数倍
  3. 特别少交流。网上论坛里的讨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史上最低
  4. 特别能应试。虽然发帖少,但询问评分细节的帖子却是史上最多
  5. 特别缺惊艳。即便是独立完成作业且拿满分的同学,其中也难以见到往届哪种处处惊艳的效果,很多人都只是应付,看不到任何激情。

这种突然的极端变化令人不得不思考,做为使用新教学大纲的第一届学生,是不是大纲的变化带来了这些问题?这些思考形成了本文。希望看到此文的同学、老师能多提意见,一起丰富此文,适当时候提交给学院。

新教学大纲的主要变化

我手上并没有新旧大纲的文本,凭印象列出09级已经经历过的主要变化:

  1. C语言课变成C/C++课
  2. 很多课程的授课和实验学时缩短,甚至有些课程的实验完全砍掉,使学生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3. 累加式考试深入到每一门课程,一张考卷定乾坤的日子不再有
  4. 大一全年完成一个年度创新项目(从08级开始);大二下开始每学期一个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都是分组完成一个大项目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改带来的问题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由纯C变为C/C++,而学时没有增加,必然造成C和C++都学不到位。学不到位并不是问题,没有任何一门语言是一门课就能教会的。问题在于,这门课的定位没有向后传达,导致后续课程的教师仍抱有原来的期待,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就拿文件操作来说,大家的心理预期都是在C语言课学完,后面课程再应用一下、巩固巩固。但在09级是课上没咋学,到数据结构课需要用时,就表示不会。数据结构老师太nice,直接去掉这部分要求,导致到了我的操作系统课,学生还不懂怎么用。

所以我认为,课改后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位,到底这门课的输出是什么,有哪些是后续课程可以直接利用的,哪些是必须再培训的。

累加式考试带来的问题

去年底在全校做报告时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如果不作业反抄袭,累加式考试就注定是个玩笑。”从09级的情况看,我言中了。

据我了解,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他们只经历过一门反抄袭的课:高级语言程序。浩瀚的纵容抄袭作业的课程,消磨了他们的求知欲,甚至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到大三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所以再次面对反抄袭时,就纷纷放弃。

反抄袭必须大家都动手,才有真正的意义。但考虑到很多教师面临的客观情况,现阶段并不适合全面由任课教师做这件工作。应该以学院为单位,组建反抄袭委员会,做抄袭行为的最终裁定。对抄袭的惩罚也不能仅仅是一门课内的事情,要与奖学金、入党、保研,甚至学籍挂钩。每次看到被我抓过抄袭的学生入党、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我都觉得讽刺至极。

项目式学习带来的问题

这是最大的一个改革,相关经验不多,所以带来的问题最严重:严重打击学生自信心

在以前,大家基本都是考试成绩论英雄,分高和分低的差别也就是背书多少的差别,所以分高的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牛多少,分低的也不觉得自己真就不如人。项目式学习之后,一切都是真刀真枪,搞得定的就是公认牛人,搞不定的也承认自己确实不行。这正能说明项目式学习的美好愿景。然而,现在的项目式学习因为管理不善,多数人都没真正动手去搞,整日只能膜拜那些大牛,仰角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真是不行了,自信心完全丧失。但事实上,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能亲自动手,未必就搞不定。

年度创新项目

大一的年度创新项目开题总是能让人眼光直亮,但中检时就有几分泄气,等结题时所剩项目的数量只能是令人失望了。虽然结题的项目都挺扎眼,但一项普及型的运动最后变成精英秀场,这绝不是成功。我们虽然可以用“大多数学生经历了失败,获得了经验”来自慰,但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在过程中看到的是自己和牛人之间那貌似无法弥补的差距,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虽然口号是“允许失败”,但学生早习惯了成败论英雄式的考核,谁也不好意思拿失败上去混分。或许,我们应该考虑采用“越失败,越高分”的评价标准?思路来自于一篇博客,其中谈到: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的一位教授在他的工程设计课上希望他的学生以失败来通过考试,这门课又被称为“Failure 101”。 在这门课中最好的学生是那些失败最多的并且风险最大的学生。就好比走迷宫,最先走出迷宫的人是那些犯错最早并且最多的人,因为他们把走过的路描述成地图,迷宫的构造了然于心,自然能更快走出来。

这种评价标准对初生牛犊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

这门从其它课程挤出来的课,会延续3到4个学期,每学期让学生分组做个大项目,项目主题是上一学期学过课程的综合。在不是每门课都能保证充足的实践性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可圈可点。但再好的设计也敌不过糟糕的实现。此课程的直接结果就是彻彻底底地消灭了许多同学还残存的那一点点自信。

分组项目总会遭遇的一个尴尬,传统说法叫“坐车”,现代说法叫“打酱油”。

分组的目的是培养团队意识,锻炼团队合作能力。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项目都是一个人干,n个人看。这n个人中可能会有一个心肠好的还能帮着写写文档、打打下手,剩下的连看都未必看。

我曾问过那个1,为什么能容忍那些n。他说没啥要容忍的,他们真要是动手干,才会发生需要容忍,甚至完全无法忍的事情

合作的项目越多,差距越大,就越没有信心能追上,于是干脆就永远放弃了追赶。09级学生是我见过的最没精气神的一届。只两次大项目就把他们打成这样了,等所有项目做完会怎样?我不敢想象。

是不是我们该放弃“团队合作”这个奢望呢?不应该,条件也不允许(没那么多指导老师)。怎么办?我目前没有经验,但有一些粗浅想法:

  1. 控制团队规模,2人为上,3人最多
  2. 开题
    1. 将项目工作量进行划分。可以不均分,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只做少部分工作,只要达到对他本人的锻炼目的即可
    2. 按工作量和难度情况,给每人设一个“最高分”。比如某人任务量比较少,那么他最后全完成也只能得到80分
  3. 每周那三小时的机房之旅基本没用
  4. 让网络成为指导与协作的主阵地,方便管理和监控
    1. 师生用乐学网交流,如打字说不明白,就网上留言约时间见面,证明确实指导了
    2. 代码传到github,可以便捷地跟踪谁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完成工作量的百分比。而且git是工业界一个非常重要的配置管理工具,很有必要学会使用
  5. 允许组内成员互相帮助,甚至替他人完成工作,但最后必须如实交代。如果结题时发现组内有一人把他人成果当成自己的,全组0分
  6. 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以开题时划定的最高分为依据,多加少减,完成每个人的评分

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带来的问题

在以前,整个本科课程体系都是理论当道,纸上谈兵,学生到毕业了也没写过多少行代码。毕业生倒也是人才辈出,一方面是行业情况好,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确实优秀,就算大学没练出实践能力,到工作岗位也能被激发出来。还有一些学生走学术路线,与实践渐行渐远,靠理论成为大家。

后来,大家都认为本科阶段在踏实理论基础同时,也应该锻炼实践能力,所以实践的比重越来越大,于是抄袭党和酱油党就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理论牛人靠抄袭和酱油而保研,进而在理论上更有建树。但决不能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而默许抄袭和酱油。

当禁止了抄袭和酱油,那么就要开始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了。从目前情况看,在很多“好学生”身上,实践能力是个0-1的二值问题,要么有,要么什么都没有。我认为这和我们容忍了太多抄袭和酱油有关。如果他一直都必须自己兢兢业业做作业、项目,那么也许就能锻炼出实践能力了。当然,这只是想象,在没有杜绝抄袭和酱油的情况下,谁都不知道实际会如何。甚至也许可以肯定地说,会有那么一类学生,他们是天生的理论家,但实践能力奇缺,我们的培养应该埋没他们吗?

虽然以前的培养方式埋没了很多天生的实践家,但好在他们也确实不适合读研深造,到企业反而如鱼得水。但对天生理论家来说,不让他们读研,可能是我们的损失;让他们进入职场,可能会遇到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人。也许,设计多种培养方案,甚至完全放开地让学生选课,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实践路线、理论路线或两者兼有,能比较完美地解决此问题吧。

在课程体系未提供分类培养策略的情况下,单门课程可以靠平分实践与理论的分值,并让两者的及格要求都足够低,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后记

每项新改革都会带来新问题。指出这些问题是为了改革更好,而不是打击改革,也不是针对发起和实施改革的人,更不是针对被改革所累的人。

在现行的体制下,一次好的改革要做到既不给教师增加负担,也不会不照顾整体的和谐,还要让学生成为前所未有的强人,难度可想而知。但只要所有人,无论领导、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坦然地正视问题,真心想解决问题,这些就都不是事儿。

一个大学青年教师和他的反抄袭战争(第三篇)(全文)

记者对话孙志岗——

反抄袭:一种拯救

□见习记者 巴枫 本报记者 刘凤梧

□本报记者 李巍摄

高举一把利剑,公开与作业抄袭宣战……在哈工大,孙志岗是第一人,也是敢于打破潜规则的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吗?他能坚持多久?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孙志岗的内心世界。

反抄袭在拯救人

记者:我看到网上有人议论,说你这么严厉反抄袭,是在“整”学生。

孙志岗:学生有啥好整的?整倒了又能得到啥?难道用反抄袭“整”学生会有快感?不过得承认,快感还是有一点儿的。用着自己做的应手工具,揪出一对对雷同,会觉得自己仿佛是公平的天使、正义的化身、世界的救星……成就感确实有。但我想,如果一对雷同的都抓不到,我会更快乐。可惜迄今为止我都没享受过这种快乐。不过,有更更快乐的,那就是看到学生被“整”后的豪言壮语,看到那悔恨的表情,看到学生期末拿高分赚回被扣的作业分。那时候,我觉得我是在“拯救”人。

记者:你曾经拿玩游戏作比喻,说作业抄袭加剧了厌学程度?

孙志岗:玩游戏真正的乐趣是一遍遍地冲关一遍遍地失败,但每次都能多前进几小步,最后终于干掉大boss,赢得各种奖励、排名,很有成就感。相反,如果一个游戏难度超级低,闭上眼睛、按住按钮就能一通到底,那么这游戏就不会给人成就感,玩起来也就无趣。是成就感造就了游戏的乐趣。作业抄袭使学生体会不到过程的乐趣和最终的成就感,导致他们从未真正地“学”过,那怎么可能爱学习?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记者:那么,你认为学习过程中怎么才能获得成就感?

孙志岗:不断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个个未曾解决过的问题,拿到越来越高的分数,成就感也就与日俱增了,对学习、对专业的兴趣也跟着俱增了。但抄袭,这个极端作弊器,这个大外挂,会把游戏修改为刚开始就立刻胜利结束,哪里会有成就感?所以我反抄袭,就像网游中反外挂,简单看过去好像是损害了个别玩家的暂时利益,但整体看是在维护所有人的利益,让所有人都能有机会真正地、用心地体验一下这个游戏。

记者:但有人就是不喜欢所学专业,他无论如何是不会有成就感的。

孙志岗:在没有真正了解之前,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非理性的。只有真正了解,才能确定是真喜欢,还是真不喜欢。很多学生一路抄来,从没有真正动手去了解专业,始终认为自己不喜欢。但毕业找工作,往往还是找的本专业。在工作岗位被老板一逼,必须来真的了,一来二去反倒喜欢上专业,甚至成为大行家。这样的事情非常多。所以反抄袭就是提前行使老板的角色,逼你必须自己亲身体会一下。体会之后,如果找到了成就感,喜欢这个专业,那么反抄袭就拯救了他;如果就是搞不定,就是得不到成就感,就是真不喜欢这个专业,那么反抄袭也拯救了他,至少让他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所以,反抄袭不是整人,而是拯救人;不反抄袭,才是真正的整人、害人!

只能说,我尽力了

记者:你坚持了7年反抄袭,你觉得成效如何?

孙志岗:坦率地说,我既没有本事将所有抄袭者都揪出来,更没有本事纠正他们的价值观,所以目前成效甚微。如果你非的要问我能否彻底改变抄袭现状,我也不知道答案,但至少我知道的是,我这样做不会帮助这个世界向糟糕的方向走。

记者:你希望在你的课程世界里维持一种公平?

孙志岗:我一直努力在我的课程里维持纯粹的公平。虽然完全没有做到,但一定不能让我亲眼看到不公平却什么也不做。实话说,我不知道我坚持做的理由是否正确。我就是想保持一种纯粹,并愿意为了这份纯粹去抵挡一切阻力与压力。我曾经看过罗永浩的一次演讲,里面有一句话:“我只想证明给我那些朋友看,在中国,不做偷鸡摸狗的事情也能挣到钱”。我想做的和做到的,和他的立意差不多,只是没有他那么成功。但至少我要证明,坚持理想、与众不同的人的下场,不会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惨。

记者:既然你不能保证揪出所有抄袭者,那么就有没被抓到的抄袭者,这对被抓到的就显然不公平。这一点你怎么对学生解释?

孙志岗:只能说,我尽力了。所以有时我生气自己没本事,不能说动全部同事一起反抄袭。如果社会环境不是几近于“笑贫不笑娼”,作弊者堂皇,守法者受累,哪个学生还会抄得理所应当?但我没有改变之的本事,也没有接受之的胸襟,所以就这么做了。我对学生说,抄袭风气这个样子,是我的错,教师们的错,大人们的错,整个社会的错,唯独你们没有错,但承担惩罚的却是你们。你们还是认命吧,谁叫你不幸上了我的课。

反抄胜利,需制度重建

记者:你是大学老师,应该最清楚作业抄袭的是为什么首先发生在大学而不是中小学。

孙志岗:一个学生作业抄袭了,惰性是内因,外在环境也很重要。中小学12年的应试教育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过度消耗,使得他们在该玩的年龄没有玩,于是在该学的年龄就厌学了,这是内因。但假使中小学老师也不逐字批改作业,见到抄作业的不做声,期末考试也放水,估计学生不到大学就已经堕落了。由此推断,如果大学老师对学生更负责一些,那么抄袭风也不至于如此泛滥。

记者:你认为大学教师的责任在哪儿?

孙志岗:重科研、轻教学是目前中国重点大学的“通病”,所以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必然有限。在以前,上百人的作业只能由教师一人批,因此常常不批,或者只是抽查,抄袭的风气就形成了。现在有了反抄袭软件,抓抄袭变得很轻松,但挑战潜规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不反抄袭,风平浪静,天下太平;反抄袭,令学生不满,评教时如果报复教师,会造成教师在教学上“犯错误”,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学生在评教时给比较严的老师故意打低分,产生了很大影响。

记者:你反抄袭所使用的moss软件是国外先发明的,这说明抄袭决不是仅仅发生在中国。

孙志岗:的确,作业抄袭是个世界级的顽疾,并非中国高校独有。我曾经去过美国UTD进修,和那里的老师探讨过学生抄袭的问题。据了解,抄袭这样的事在美国的文化中是很少存在的。那里没有人觉得拿零分、降级、退学是丢人的事情,而做不诚实的事情会严重影响个人信誉,这就是美国的社会风气。所以,美国本土学生里抄袭的并不多。他们反抄袭的对象主要是留学生。

记者:那你认为,中国抄袭现象其根源于文化、社会有关?

孙志岗:根源在社会!试想,在一个不讲公平、诚信微弱的社会,怎么可能让学生心中把持住道德底线呢?如果整个社会缺乏诚信与信仰,急功近利,一定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再怎么教育,都没有说服力。现在,很多学生认为,不抄的才是假正经、伪君子、死脑筋呢。假如我们很强大,教育出的学生个个诚信,那会怎样?当他们进入一个不诚信的社会,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处处碰钉子,个个失败。所以反抄袭是否成功,并不是教师和大学就可以决定的。在现在的体制下,大学士社会引领者的角色不明显。

“有容乃大”方称大学

记者:在教学上你做的许多大胆探索,是否遇到了一些阻力?包括来自校方的压力?

孙志岗:没有,完全没有。无论校领导、院领导还是身边同事,他们是一直在纵容、保护和帮助我的。尽管我做的有异他人,但我遇到的阻力真的非常少。我想哈工大人都还看得出来,我的目的是把事情做好,所以都挺让着我。“有容乃大”,有容乃可称为“大”学。工大真的是很有容的,只可惜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去亲身体会一下。

记者:哈工大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你怎么理解大学精神?

孙志岗:哈工大的校训是符合哈工大的工科特点的,虽输文采,但锵锵有力。不过我更喜欢“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样的校训。大学应该创造一个在法律的框架下,极力给每个人最大发挥空间的平台,容许出格,容许犯错,容许离经叛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抄袭不违法,那么我甚至认为大学不应该彻底消灭抄袭。对某些事情来说,抄袭真的是值得的;对另一些事情来说,抄袭是不对,但抄袭的历程能为学生增加一定的人生阅历,比如他抄袭的行为被阻断,然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当然,抄个不停,那是断然无意义的。

一个大学青年教师和他的反抄袭战争(第二篇)(全文)

注:见报的还是删减了不少

一个大学青年教师和他的反抄袭战争(第二篇)

“反抄袭”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

□见习记者 巴枫 本报记者 刘凤梧

或许谁都不会否认,在哈工大,年仅34岁的孙志岗是一个名人:2010年,学校在2000多名专任教师中评选出了10名“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他是其中之一;2011年,他又获一个大奖——哈工大首届教学新秀奖。

在大学,学位和职称是一个教师立足的基础。孙志岗目前既没有博士学位,职称也仅是讲师,但他广受大学生们喜爱。“本来,对作业采取反抄袭对策是要得罪学生的,最起码学期末的评教不会得A+,但我反抄袭这7年的评教结果是以年比一年好,直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孙志岗这样说。

执教初始的迷茫

与现在完全不同,7年前孙志岗刚开始反抄袭时,有人骂他是“变态”。

2002年7月,孙志岗从哈工大硕士毕业留校工作。第二年,他破例以助教身份正式登上讲台,开始给大一新生讲授《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初为人师,孙志岗雄心勃勃,他的课堂教学广受欢迎。但细心的孙志岗还是发现:自己苦心设计的作业只有少数人认真去完成,同学之间进行抄袭的大有人在。

大学生互相抄作业,孙志岗再熟悉不过了。回想当年,自己的第一次抄作业也是在大学开始的,同级同学几乎都是如此。结果,应学的知识在作业抄袭中荒废,“现在,自己当老师了,还要让学生们重蹈自己的覆辙?”

孙志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最先晓之以情——反复阐述作业抄袭之害,并明令自己所留的作业严禁出现雷同。但凭说教,哪个学生会听呢?“你不听,那我就判你零分!”2003年12月,在期末考试之前的一次作业中,孙志岗第一次揪出五名抄袭嫌疑人,并当场给了零分。

作业没成绩,极有可能影响该科的期末成绩,两个人来找他理论了:这样不公平,其他也抄的人怎么不是零分?更有人私下议论:孙老师是在整学生,干吗非跟学生过不去?肯定是心里有些变态!

遭遇学生对抗和听到风言冷语还算小事,最让孙志岗头疼的是自己的努力全成徒劳。原来,作业的批改由孙志岗和多个助教分别来完成,他只负责其中一个班级。其它班级有多少抄袭的,又有多少跨班抄袭的,他不得而知。孙志岗迷茫了,“批作业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办离婚手续的地方推销玫瑰花的傻子,不管多么认真地写评语,屏幕那一端都是一个猥琐的面孔在嘲笑我的自以为是。”

遇到moss柳岸花明

对学生“抄袭”的失望与无助,使他觉得付出全无回报。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孙志岗不想再费脑筋地设计作业,不想再费力气地批改,甚至不想用心上课了。

就在迷茫之际,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同学告诉他,国外有一种叫做moss的软件,是专门为检测源代码抄袭而设计的,可以瞬间从数百份源代码中找出一对对相似的。看到信息后,孙志岗立刻在网上找到了moss,然后,把两份学生作业试着输入;很快,雷同部分被精确地标识出来。

这下发现新大陆了!孙志岗心中难耐欣喜。他决定,作业反抄袭全面重新启动。

由于moss软件的客户端是用perl编的,只能在命令行使用,而孙志岗的课是使用乐学网收作业,所以他特意为乐学网开发了moss插件,使调用moss变得更简单。在2005年秋季学期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上,孙志岗高调向学生宣布,“雷同作业有了‘克星’,看你们怎么面对?”

moss首次使用,多位涉抄人“落马”,当次作业均被判零分。这是有人开始质疑作业的难度,嚷嚷受不了。孙志岗明白,以前没人说作业难,那是因为他们可以抄。孙志岗发现,后续作业中仍有学生会再次抄袭。他开始思考:moss只是反抄袭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刑侦过程的一部分,必须要有刑罚配合才能收到效果。该怎样设计反抄袭制度呢?

孙志岗揣摩着学生抄袭心理:无非是想用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分数。那么,抄袭的作业被清零是必须的;但有的人不做作业,总有一种“不抄,0分;抄,最坏也是0分,如果运气好没被雷,就不是0分了”的冒险心理。孙志岗决定予以堵截:抄袭当次及之前所有的作业成绩都清零!“这样的好处是越往后越不敢抄,尤其那些曾经侥幸漏网的抄袭者”。

有一次,一名男生第6次作业被判为雷同。按照规定,1-6次作业成绩全部清零。这相当于33分已经没有了,基本就是提前宣告此科不及格了。孙志岗最为担心的是,自己这么做会不会导致这名学生破罐子破摔?

孙志岗找到这名同学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心。原来,该同学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导致没能完成作业,就抄了网上往届的作业。但他有上进心,并非不可救药。孙志岗在反思:对已经被罚的,是不是该给悔改机会?

经过反复思考,孙志岗设计了“期末考试达标,实验成绩恢复”的策略。比如一个学生只要期末考试能考到80分以上,被连坐清零的成绩都恢复。“如果他是个值得挽救的人,那么后面的时间,就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事后证明,在每年被孙志岗判出抄袭的学生中,都有半数以上拼到了期末成绩达标。一次抄袭,反倒成为了他们加倍努力的动力。

修补漏洞

有一次,孙志岗遇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故事”。是这个故事,让他的反抄袭方法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那是一年临近放假,一名最终成绩95分的男生找到他,认为自己的期末考试分太低,心里觉得不平衡。“这个成绩在学年至少排前十名啊,怎么还觉得低?” 孙志岗不解。这个同学说,《操作系统》是他有史以来付出最多的一门课,所以应该拿到更高的分数。“你付出到什么程度?”孙志岗问。“你留的作业我每个都要做两份。一份自己用,一份给女朋友。因为担心被抓到雷同,所以两份作业必须绞尽脑汁做得完全不一样。”

这位同学的话,让孙志岗好悬没笑出声来,他真的不知道是该表扬还是批评他。也正是这件事儿,让孙志岗明白:moss能反抄袭,但查不出捉刀代笔的。

为此,孙志岗琢磨出了一个让助教和学生面对面评分的策略——通过直接询问,看学生是否能解释程序。“就算学生是找人帮忙完成的,这种方法也能逼迫他去了解程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学效果。它还有一个附带效果,就是可以对每名学生做个性化指导。”孙志岗说。

又有一次,一名学生告诉他,其实自己的理想与特长不在计算机专业上,高考阴差阳错来到这里,学得很无趣,所以才总是抄作业、混考试;如果能成功混到毕业证,拿着文凭出去闯,一定在另一个领域创造另一番事业。

这个同学的话触动了孙志岗:残酷的高考,使学生在中学时代很少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待到报志愿选专业时,往往都不是从兴趣出发做出选择。而我们的社会风气不包容他们辍学,制度又不允许他们转专业,导致他们不得不痛苦地走过人生最重要的四年,只是为了一个文凭。严厉反抄袭,使这样的学生很难混,很可能会毁掉一个未来的人才。于是,孙志岗把每次作业的及格线都设得比较低,较易达到。“这种策略对后进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作用是很大的,”孙志岗说。

雷同公告当新闻“晒”

从反抄袭的第一天开始,孙志岗是抱着决战的心态打响这场战斗的。为此,他使用各种办法打击抄袭者,“新闻曝光”就是招数之一。

乐学网操作系统课程的新闻讨论区,是作业抄袭者最不敢去但又不得不去的地方,因为孙志岗所发布的作业雷同判定公告就在那里。

2009年12月22日,《CS1234及实验学院实验八重新雷同判定公告》发布,孙志岗摆出的面孔非常严厉:之前已被当面认定为雷同的,依然有效;之前当面认定为不雷同及还未认定的,24小时内必须交代清楚。如果坦白交代,仅实验八成绩清零。如果有任何抵赖行为,仍被我认定为抄袭,将按照惩罚条例处罚,所有实验成绩清零。

去年10月4日,实验一雷同评判结果新鲜出炉。孙志岗说,这次雷同的主要特点是“抄袭网络”。他告诫,除非你有本事在网上搜到别人都搜不到的资料,否则抄袭网络就等同于抄袭一群人。他提醒,“心虚者别忘了在课程页面内经常查看后续实验的雷同情况”。

晒名单也是孙志岗的反抄的一个办法。去年11月1日,他把第4次实验抄袭往届名单赫然挂在了网上,9名抄袭与被抄袭者学号、名字昭然天下,“以上同学实验四成绩为零,前三次实验成绩清零,没有申诉机会!”措辞中带着犀利的“表情”俨然成了孙氏语言风格。

对抗“暗流”

在大学,发起对作业的反抄袭,不可能不遇到激烈的反击。因为,“抄作业”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

有一次,一个留学生抄实验报告被孙志岗抓到了。他找到这名学生进行询问,这名女生告诉他,以前自己都是能做多少就交多少,但中国同学告诉她这样不行,必须抄满了交上去,否则老师会不高兴。孙志岗闻知慨叹,中国潜规则的力量已经战胜宗教信仰了

那是2006年的一天,孙志岗被学校基础学部“约谈”。因为有学生反映,他所教的C语言作业太难,耗时太多,导致学生没精力学别的科目了。孙志岗心里明白,这是学生对自己反抄袭行动的变相投诉。“学生当然会对反抄袭的课特别重视,而忽视那些好混的课。但是,假如我的课也不反抄袭,那么学生也不会拿时间去学别的课的。”基础学部听了孙志岗的解释后,没有做任何表态。

孙志岗反抄袭大张旗鼓,自然引起很多非议。有人说,孙志岗这是在“整”学生;更有人给时任院长徐晓飞发邮件,控诉孙志岗作业的苛刻;更有甚者,他们表示这个专业的作业这么严,简直没法学了,他们表示要放弃。压力如此之大,阻力如此之多,徐晓飞院长暗暗地为孙志岗扛了。他一直支持孙志岗所做的一切。多年之后的一天,孙志岗在食堂吃饭与院长闲聊,突然才得知自己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徐院长多么大的支持。“反抄袭这件事的确引起过各种风波,但我基本没遇到任何来自于学校和同事的阻力。尽管有人表示自己不会去反抄袭,但仍然支持我,并给我很多建议”,孙志岗说。

在哈工大,因为作业指导、批改的工作量很大,主讲教师还会聘用高年级学生做助教。在招聘助教时,孙志岗的聘人条件之一是“痛恨世间的一切不公平”。尽管如此,他仍担心助教对抄袭者心慈手软,特意规定所有助教在进行作业面批时,只要遇到学生不能清晰地解释“自己”的代码,就必须将该同学的作业交给他本人来面批。“如果发现包庇抄袭的助教,我会对其处罚。”孙志岗下了“死令”。

如今,孙志岗的反抄袭渐被认同。在乐学网上,全校已有近20门课程在使用反抄袭功能。

“反抄”彷徨

自己一直坚持反抄袭,究竟有多大实质性意义?要说对这个问题没有仔细思考过,就连孙志岗自己都不会相信。

2008年,孙志岗和另一个老师共同给大三学生讲授操作系统,分到他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显得非常郁闷,因为再次遇到岗哥授课,心里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他们在大一时曾受尽反抄“折磨”。

随着课程的推进,孙志岗的心却逐渐走向冰冷,“对大学教育的失望甚至到了极点”。因为,这些学生抄袭依旧,被抓后有人会自认倒霉;分数被扣掉,有人认为是老师有病;有人不好好写作业,依然振振有词,同时也为拿到高分使用各种办法。

回想大一时,这些学生是阳光的,两眼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而如今,尽管遭遇过自己反抄袭的“锤炼”,但这些学生积习不改。在最后的那一堂课,孙志岗终于憋不住向学生们吐露衷肠了,他说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自己本想改变一门课、改变一个人,让这个人懂得什么是诚信、什么是美好的东西,希望他们不再不投机取巧、不再急功近利,“但我什么也没有改变,尽管我教了你们两门课,尽管我跟你们相处了两个学期,我希望我的话能唤醒你们的记忆,让你们回想起两年前的自己,并痛恨现在的自己”,孙志岗说的很动情,数次几欲落泪。

当年的期末评教,孙志岗做好了被打入地狱的准备,然而出乎他的意料,学生们竟然给他打了很高的分。“这让我知道,有人说反抄袭会得罪学生,但未必如此,学生们的麻木只是表面的,他们真正内心的价值观依然是健康的,这成为我继续努力的主要精神支柱,”孙志岗说。

2009年10月,孙志岗得知,自己的副教授这次没评上。在先前的评定答辩会上,他详细阐述了自己从教生涯的三个亮点,其中之一就是倡导反抄袭。过后细细想来,自己的这三个亮点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工大任何一名教师但凡用一下心就都能做到。但由于这些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因而没有人肯下死功夫去做。唯有自己把它当成了职业理想,像傻子一样在苦苦地追寻着。

这几年,孙志岗同样无时无刻不受到博士学业和教学工作两难选择的折磨。但他总觉得教学工作更有挑战和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更多,所以总是用十分精力去营造课程。今天,孙志岗有些动摇: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如何给自己制造光鲜的简历、数据,而不是获得平民百姓的感谢与赞许?然而,这种想法刚在头脑中闪过,迅即就消失了。

“当初决定留校时,我给自己定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报答’。自己在这里读了四年本科,更多的是心存感激,所以很想真正地做点儿能让哈工大更好的事情。我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本科教学的现状,至少,也要改变自己负责的课程,进而尽量影响周围的人,”孙志岗说。

七年“战果”

到今年9月,孙志岗推动反抄袭整整7年。这漫长的7年,自己究竟抓了多少人次的作业抄袭,从来没有做过统计;但从未见到下降势头,甚至会有上升趋势。为此,他有过孤独,有过迷茫,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孙志岗做了一个网上问卷,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反抄袭”的支持率位于10项活动的第二位,达到91.7%,超过其它活动10多个百分点。对于这个结果,孙志岗很意外,也很欣慰。令他欣慰的主要是,他认为自己是在拯救人。

“已经身在大二,但是一旦回忆起曾经那些为C疯狂的日子,我依旧喜欢,依旧欢喜,即便我的C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开始理解什么是学习。有的人上一辈子学,都没有碰到一个较好的老师;而我很幸运,在大一就遇到一位岗哥。”这句话是个名叫huahang的学生于2006年12月23日在孙志岗博克上的留言。记者发现,网上类似的评论在孙志岗的教学生涯中就像涌起的潮水,随着学生的毕业离去、入学走来反复出现着。

有一年大四毕业季,软件学院的一名学生打电话给孙志岗,说要跟他合影。由于彼此不熟悉,孙志岗委婉地推了。没想到第二天,这个同学又打电话,他说“上完了您的《操作系统》课我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喜欢这个专业的。您的反抄袭让我逼不得已自己干,而且最后都能做出来,很有成就感,于是我就有了兴趣。老师,是您挽救了我的职业生涯。”

2010年年末课程几近结束,有一名被抓了抄袭且遭到严格惩罚的同学对孙志岗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一开始很恨你,恨你剥夺了我抄袭的权利。我认为在大学,抄袭是天经地义的。但在那以后,慢慢地,我不恨你了,反倒开始感激你;同时,我开始恨大学。因为我人生的第一次抄作业就是在这里发生,是这里让我认为抄袭是天经地义的。”这名学生的话,使得孙志岗不知如何对答,学生恨大学,过错真的在大学吗?

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在哈工大校本部,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不乏大师级名师。那么这些教师中,谁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2010年5月,哈工大教务部门综合最近三年的学生评教结果,选取排名前20位的教师为候选人进行“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评选。当孙志岗得知自己进入了“前20”,他有些小开心。他知道,自己的评教从未获得过A+,而得A的教师又是绝大多数,所以他始终以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普通,这个“普通级”要归罪于他bt的教学方法和对反抄袭的坚持。两个月后,经6458名学生网络加现场投票,哈工大10大“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评选结果揭晓,孙志岗顺利入选。在这胜出的10人当中,孙志岗占了两个之“最”:年龄最小(33岁),职称最低(讲师)。

当年11月,哈工大副校长周玉带队到计算机学院调研,时任院长徐晓飞向他介绍了乐学网和反抄袭的成功。周副校长当即要求教务处考虑在全校推广。后来孙志岗到教务处做了详细介绍。此时他才知道,校领导不仅知道全校学生作业抄袭的范围有多大,而且还能准确说出学生的心理,所以他们对反抄袭成功做法非常赞成。“你对抄袭的惩罚是不是有点太轻了?”“你今后能不能在试卷里也反抄袭,比如把那些出重复题的老师也揪出来?”领导的鼓励让孙志岗不再孤独,并有了些被认可的成就感。

随着反抄袭实践的不断深入,孙志岗也在思考如何把这种做法提升到理论层面。今年5月下旬,由哈工大校长助理徐晓飞带队,孙志岗在英国北安普敦大学参加了第七届中欧软件工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孙志岗发表的论文《用在线测评和反抄袭系统提升程序设计课程质量》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同,在会议论文集收录的来自中欧专家学者共计29篇论文中,孙志岗这篇论文被评为唯一的最佳论文。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孙志岗最近又获一个大奖——哈工大首届教学新秀奖。至此,他获得的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的各级别荣誉达到了22项。

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7年,虽有很多成果,但孙志岗并不认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孙志岗经常遇到很多抄袭者起初拒不承认,那表情和语气,还真让人觉得他们是清白的。当铁的证据被摆出后,他们终归会承认,也会表达悔意,甚至痛哭流涕,但骨子里他们后悔的并不是抄袭,而是后悔在孙志岗的课抄袭。

孙志岗认为,作业抄袭是个世界级的顽疾,并非大陆高校独有。在国外高校,学校级别就会有各种措施应对,惩罚力度非常高,因抄袭被开除的不乏其人。有科研人员专门研究反抄袭技术。但其实,国外高校中的抄袭远不如我们严重,然而我们对此却几乎置若罔闻。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包括不少学生反对孙志岗的理由是“会抄袭、作弊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说心里话,孙志岗不得不赞同这个观点,但他认为社会不会永远如此,“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我反抄袭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逼一些学生亲自动手做专业实践,过程中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如果因了解而生兴趣,那是我的荣幸;如果因了解而更厌恶,那也算我帮他明确了未来。至于培养“诚信”,我并不指望。社会会告诉学生们,孙老师不是一个活在现实的人。但我还是想继续坚持。只要某位少年在行将对世界失望的一瞬间,能发现我还在战斗,从而不那么快地堕落,就值了。”

“高校本应是社会的引领者,但在现行制度体系下,它只能是官僚的附庸,社会的附属。从社会对潜规则的态度,便可推知高校会怎样面对‘抄袭’潜规则。所以社会不变,高校就不会变,这场战争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一个大学青年教师和他的反抄袭战争(第一篇)(全文)

Sunner注:此系列报道为刘凤梧主任和巴枫记者所做。前后改了无数稿,历时一个月。见报时有删节,此处为完全版。

一个大学青年教师和他的反抄袭战争(第一篇)

□见习记者 巴枫 本报记者 刘凤梧

新学期开学不久,在哈工大计算机学院,2009级110多学生在提交《操作系统》课作业后有近30的人陷入“抄袭门”,他们的这次作业成绩全部按零分计。此事,在学生中引起强烈震动。

实施反抄袭的是一个名叫孙志岗的年轻教师。此次作业雷同人数如此之多,在孙志岗的从教生涯中所是第一次遇到;但他坚持严厉反抄袭已经整整七年。

当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乃至频现危机的时候,孙志岗试图用己微弱之躯去拯救。他所斗争的对象是延绵数十年且无中止迹象的大学抄袭风。他誓言,这样做是在拯救他的学生,更是拯救社会诚信。

通告“抄袭门”

“岗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9月19日10时许,王林强(化名)看着这则“通告”,嘴里嘟囔着这句电影“台词”。

他所叫的“岗哥”就是主讲他们《操作系统》课的孙志岗。“通告”是孙老师发布在网上的,标题是《09级的同学令我刮目相看》——

我就算不是中国第一个反抄袭的,在哈工大肯定是第一个。洋洋洒洒六七年的见识,原来今天才真正开眼了!我第一次抓雷同抓到手软,第一次累了!

凡是我的学生(虽然我都不好意思当你们的老师了),被确认为抄袭的:

——如果你认为我没冤枉你,就鸟悄儿呆着,别烦我,也不用给我发信痛心疾首、痛改前非啥的,以后好好做就行了。我实在没精力应付这么多人。明天一早把你前两次实验成绩清零就够我累的了。

——如果你认为我冤枉你,请三思我是不是真的冤枉了你。假如你明明做了,还来我这里抵赖,我只能告诉你:今天我面对你们任何人的态度一定超级恶劣,而且我当面数落人、奚落人、嘲讽人、鄙视人的本事向来独步江湖。如果你勇于面对这些,并且坚信自己绝对没有做抄袭之事,那么今天下午1点-4点,到办公室来找我。恕不接电话、不回mail和短信……

早就听说过岗哥的作业严反抄袭,没成想本学期刚刚留了两次作业,王林强和同寝室的几个人就遭遇了“抄袭门”。他不知道自己的这道关如何才能迈过。

谁让你们遇到了我?

19日16时53分,《本次抄袭情况基本查明》现身网上。孙志岗表达着愤怒的震惊:“这是一次无组织、无预谋的群体抄袭事件。涉及人数,自反抄袭以来,前所未有。被确认的有数十人,加上侥幸逃脱的,估计总人数近半……”

很多人并不知道,就在当天下午4点之前,包括王林强在内,一拨又一拨的同学出现在孙志岗的工作室。他们是为争回成绩“博弈”的。

有人委屈地哭了,“自己是抄了别人的作业,但最后弄懂了,这不也达到作业的目的了吗?”也有同学说,自己基础差,作业真的做不出来;这题太难了,大家都 不会做,那该怎么办呢?更有人质问,我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其实就抄了那么一点,导致之前没抄的作业都算零分,这未免太狠了吧?

尽管理由种种,但孙志岗毫不理会,“如果这样做真的狠,你压根就不会产生抄的念头。(看来)还是不够狠!”

对于学生组团前来争辩,孙志岗经历得太多了,但不管哪一次,他都是全力捍卫自己制定的抄袭惩罚规则。学生走后,孙志岗在心里说道:使劲骂我吧,可惜你们几位了!随便换一位老师,可能都不会对你们如何的,但谁让你们偏偏遇到了我……

千字网信又掀波澜

每次抓抄袭,孙志岗都作好了挨学生大骂的心理准备。这次涉及的学生创新纪录,骂声或许会来得更凶猛?

从19日16时开始,在孙志岗的博客上,学生们的评论陆续登场。

“sunner(孙志岗的网名,记者注)老师的做法虽然不能让所有人都醒悟,但肯定是会有人明白而且改正,我就是一个,心存感激能有这样的teacher”,SeLiang这样说着心理话。Alex说道:愈发觉得sunner是工大最给力的老湿!“我这次被抓了,可是我没什么可说的,觉得以后确实应该完完全全自己来,做出什么都是自己的收获,而且我打算疯狂学一下操作系统,准备期末把没抄袭的作业分要回来。”另一个学生说。

孙志岗原以为,在对09级学生的抄袭“发飙”后,事件会像以往那样很快就会平息,然而9月23日17时23分,一封网信的出现又让“抄袭门”事件再起波澜。

这封网信最初发在孙志岗的个人网站匿名真言堂内。发信的学生自称系09级中的一员,他猜想sunner老师已经对09级同学有点小失望,因此想跟孙志岗聊聊天。

这名同学坦言,自己之所以对计算机的知识十分厌烦、彷徨以至每次作业感觉压力都很大,原因是有一种依赖感,从大一开始他就没有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那时他在同学的帮忙下写作业,什么XX、XX作业全抄等等。现在他有一个疑问:周围都同学都上网看代码,他们都得到100分,没有雷同,自己若不如此成绩会很低,同学都抄且心安理得,但是他当然十分不爽,“说白了,因为成绩,我是处在保研边缘的人……”

这位同学争辩说,第一次的实验作业自己完成的,第二次借鉴了一个大四师兄的代码,但是也算是自己独立做的,跟copy代码完全是天壤之别。现在到了第三次实验,他却不想这样做了,并认为一个健全的人生及正确观念远远比分数重要,只有这样世界上大部分事情才会有答案,这样的话自己才能从人生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

孙志岗一字一句地读着这封千余字的来信,心中感触如涛滚涌:自己那“谁让你们偏偏遇到了我”的态度是否过于冰冷?在抄与不抄的问题上,这个学生显然正处于极度痛苦的纠结中,他的这种心态可能极具共性,自己作为他们的老师,有责任给出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

我为什么反抄袭?

24日上午,利用没课的时间,孙志岗认真地为这封千字网信写了一封回信,并以《抄,还是不抄,这是个问题》为题将回信转发到自己的博客上。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抄或不抄的问题,而是信仰与利益的选择问题”,孙志岗说,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信仰与利益应该是一致的,至少基本一致。违背普世价值观的人,至多获得暂时利益,但终有一天全都还上。而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信仰和普世价值,都成为了对利益的追逐。没有人在意是否道德,没有人管手段是否阴暗,只要获得利益,就能被众人艳羡,并纷纷效仿。在这种集体价值观的驱动下,恶的人很难甚至完全不会得到报应,而善的人成为异类,反遭厄运。

“坦率地说,我没有本事将所有抄袭者都揪出来。我甚至不认为现在不抄袭的人将来就一定比抄袭的过得好。更坦率地说,我甚至认为懂得利用潜规则,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的人,更能在当今社会如鱼得水。”

“既然如此,我为何还搞反抄袭呢?诚然,不反抄袭,符合我的利益,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减少无数来自学生甚至同事的非议,让自己获得梦寐以求的评教A+。但,这不符合我的信仰。我希望世界是公平的。虽然我无力改变整个世界,但至少,我不能让我可以掌控的世界违背我的价值观。”

“很多人批评我的做事风格是极端且粗暴。我的极端粗暴,是为了对抗另一个极端粗暴,就是延绵数十年且无中止迹象的大学抄袭风。我丝毫没指望,也没希望,我的努力能把你们变成诚实的君子。我只是要唤醒你们,让你们明白,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无论做的是所谓好事,还是所谓坏事。我希望,经过这门课之后,你们心中被压制很久的善念可以些许抬头,并保持下去。这样,在未来,就算你在做一件违背善念的事情,至少也会心存敬畏。敬畏的不是鬼神,不是法律,而是良心。”

“能挽救社会的,不是极端粗暴如我的人,而是每一个仍有敬畏之心的人。希望这丝丝敬畏,可以延绵不断,聚集成云,终化作春雨,洗涤大地。”

心中的挣扎平静了

截至到10月4日,孙志岗的回应引起了更多的共鸣。

网友sirius说:这篇文章让我一直挣扎的问题得到了一些平静。以后诱惑只会更多,而我知道再面对时该去思考什么了。而哈工大毕业生Shiina Luce认为Sunner很理想主义。“我考试因为不会曾经交过近乎白卷,但从没抄过,(由于)自我意识太强导致现在连毕业都没。就我所认识的07级的同学中,除去计算机学院矜矜业业干教学好几十年的那几位老师以外,sunner是我们眼里最优秀的老师之一,所以sunner放心去做吧。”

孙志岗的心中独白更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anonymous深受震撼,他勇敢地坦白: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经历,我是混到研一才开始主动去学习的。多点鼓励,其实很好!Elvis.D 说:虽然现在有些同学们不理解您的作法甚至记恨您,但是他们毕业以后或是工作或是继续读研读博,都会真心感觉到您当初的良苦用心。

针对孙志岗的反抄袭的狂风暴雨,一个名为kk的网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抄袭的坏风气很盛是大环境的事情,学生们这些胚子肯定是可以独善的,不能用大棒子对着学生,而应该引导为主;孙志岗的做法的确有些“粗暴”,用硬手段甄别、杜绝抄袭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建议不能把它作为一把学生头上的利剑来用。

记者初步统计,网上对孙志岗的评论多达数百条,其中支持他、鼓励他、感谢他的人占到了90%以上。

10月24日,孙志岗在微博上发布:作业5的抄袭数终于降到只1人。按之前约定,从作业5开始,凡抄袭,就直接取消期末考试资格。我会坚持这个约定,尽管很心痛。“这就是我坚持战斗的结果,尽管争议之声依然存在,”孙志岗对记者说。

抄,还是不抄,这是个问题

沉寂已久,只剩广告机器人肆虐的真言堂终于又迎来了一个真人。在对09级同学的抄袭发飙之后,一位同学到真言堂留言——《语无伦次吧》。引用至此,并附上我的回复,希望有些用吧。

真言堂匿名留言——语无伦次吧

sunner老师,09级学生在此发言(估计你现在已经对09级同学有点小失望),也算是和你聊聊天,刚才像看小说一样看了你之前写的很多东西,还有“师娘”写都一些东东,感觉你们已经从做学问过度到了谈人生的阶段,有了很多关于自己真正想到的东东的感悟。在这里发言其实不是针对你或者教学发表一些看法,而是真正的请教。

前两天看到了你给我们年级所有同学的一封信,为此我思考了一番,我之所以对计算机的知识十分厌烦彷徨以至每次作业感觉压力都很大,原因就是依赖感吧,从大一开始就没有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大一时候就是在同学都帮忙下写作业,致使自己一直没有信心独自完成一次作业的机会,什么物理,工数作业全抄等等,简而言之:大学以来没有做过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那篇文章中真切打动我的是那句:你没有100分的实力那就规规矩距的拿80分(Sunner注,我原话是60分),现在有这样一个疑问:你周围都同学都上网看代码(当然不是十分多),他们都得到100分,没有雷同,我若不如此(上网看,以及找人帮忙)实验成绩会低,他们都很心安理得,但是我却是十分不爽,说白了,因为成绩,我是处在保研边缘的人。第一次实验自己完成的,第二次是借鉴了一个大四师兄的代码的,但是也算是自己独立做的,跟copy代码完全是天壤之别。现在到了第三次实验,我交好都师兄代码都在电脑里,相当于手头一份代码,改改就能交,但是我却不想这样做了,不管他们怎么样,我认为一个健全的人生以及一个正确的观念远远来的比分数重要,只有这样世界上大部分事情才会有答案,这样的话你才能从人生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这是其一;第二,我想真正给自己一次机会,想让自己重新认识那个还是自信满满的自己,这应该是一个挺漫长都过程,但是最终都结果还是好的,如果我还是沿着原来的路走,假设一下,结局就会如此:操作系统获取获得高分,其余分数或许也获得高分,或许能保研成功,大四估计就是猪一样的生活,读到研究生,天天压力大,头疼,为各种东西发愁(和本科写程序时候一样吧),然后或许签下一个公司,做着不痛不痒的工作,拿着不多不少的工资,娶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妻子,我能教育我孩子什么,难道就是rainy课上所讲述都折中么,告诉他这个世界就是混混就过来的么。。。

总结我大学两年零一个月以来好像就是这样的,混,这样评价也许不客观,也许也成长了许多,但是从对计算机知识方面来说大体应该是这样吧。若是自己独立完成东西,不管怎样,就是公平,该多少就是多少,于我来说,抄袭不抄袭都无所谓,就是想证明一下自己吧,给自己一个机会,否则人生路途剩下都道路没有了一个正确思想都支柱还是很难踏踏实实自信满满的走先去地

我的回复:

同学,首先恭喜你。当你开始面对此种问题时,说明你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了,并且步入了复杂的成年世界。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抄或不抄的问题,而是信仰与利益的选择问题。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信仰与利益应该是一致的,至少基本一致。违背普世价值观的人,至多获得暂时利益,但终有一天全都还上。

而在一个不健康的社会,信仰和普世价值,都成为了对利益的追逐。没有人在意是否道德,没有人管手段是否阴暗,只要获得利益,就能被众人艳羡,并纷纷效仿。在这种集体价值观的驱动下,恶的人很难甚至完全不会得到报应,而善的人成为异类,反遭厄运。

大多数人会认为前一种社会是好的,但心底却又都喜欢后一种社会,因为如果自己可以没有道德底线地做事,并且没有风险,那么就可以不劳而获、投机钻营、欺压蒙骗……非常惬意。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生来就有惬意的机会,于是所有人努力的目标都成了追求那种惬意,于是社会就越来越不健康了。

坦率地说,我没有本事将所有抄袭者都揪出来。更坦率地说,我甚至不认为现在不抄袭的人将来就一定比抄袭的过得好。更更坦率地说,我甚至甚至认为,懂得利用潜规则,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的人,更能在当今社会如鱼得水。

既然如此,我为何还搞反抄袭呢?诚然,不反抄袭,符合我的利益,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减少无数来自学生甚至同事的非议,让自己获得梦寐以求的评教A+。但,这不符合我的信仰。我希望世界是公平的。虽然我无力改变整个世界,但至少,我不能让我可以掌控的世界违背我的价值观。

你留言的目的是想获得帮助。更确切地说,当你已经做出“不抄袭”的决定时,想从我这里获得更多的鼓励,让你更自信、坚定地这样走下去。但显然,上面的话只会让你更迷茫,甚至动摇。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很多人批评我的做事风格是极端且粗暴。今天,我终于可以解释一下为何极端且粗暴了。谢谢你提供这个机会。

我的极端粗暴,是为了对抗另一个极端粗暴,就是延绵数十年且无中止迹象的大学抄袭风。我丝毫没指望,也没希望,我的努力能把你们变成诚实的君子。我只是要唤醒你们,让你们明白,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无论做的是所谓好事,还是所谓坏事。我希望,经过这门课之后,你们心中被压制很久的善念可以些许抬头,并保持下去。这样,在未来,就算你在做一件违背善念的事情,至少也会心存敬畏。敬畏的不是鬼神,不是法律,而是良心。

能挽救社会的,不是极端粗暴如我的人,而是每一个仍有敬畏之心的人。希望这丝丝敬畏,可以延绵不断,聚集成云,终化作春雨,洗涤大地。

所以,你决定不再抄,我很支持,并祝愿你能应对随之而来的种种挑战,并坚持下去;如果你变了主意,要继续抄,继续混,我也支持,只要你这么做可以获得真正宁静的内心,且坦然接受一切后果。

最后,谢谢你。你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自信,让我知道我所做的是相当值得的。谢谢!

别说别的课都不反抄袭,那都不是操作系统课

(注:这是给09级学生写的一封公开信。放在这里,相信以后还用得到)

这是一次无组织、无预谋的群体抄袭事件。涉及人数,自反抄袭以来,前所未有。被确认的有数十人,加上侥幸逃脱的,估计总人数近半。

除个别小范围互相抄袭外,大多数系抄袭某网站上某师兄得得瑟瑟发布的个人作业。整套实验已经使用4年,并无太大变化,所以网上有趁手的资料流传非常正常。后续实验依然能搜到直接的答案。为防止你们这届成为我从教以参加期末考试人数最少的一届,特做如下说明:

  1. 反抄袭素材库包括你们所有人,及往届计算机、软件学院所有人提交的代码和报告。在这个集合中抄袭,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这个集合以外,也没什么好抄的。不过,前两次实验我没有挂上往届的作业数据,所以单线抄袭往届的肯定蒙混过去了。以后我会挂上。别说别的课都不管抄往届的,那都不是操作系统课!
  2. “抄来别人的作业,但弄懂了,就达到作业的目的了”是一些同学的观点。错!弄没弄懂不是我关注的,我关注的是过程。弄得再懂的知识,时间长了不用,铁定遗忘。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方法及成就感,才是可以陪伴一生的。别说别的课都接受这样,那都不是操作系统课!
  3. “我基础差,自己做不出来怎么办啊,老湿”——怎么办都行,除了抄袭。每次作业的及格要求都是很容易达到的,就算你基础再不济,拼一下,一定能稳稳地拿到属于自己的60分。评分人如果看你态度端正,没准还会友情加几分。但是,你只有60分的能力,却想不劳而获拿100,对不起,毛都没有。本座平生最恨的就是不公平。别说别的课随便抄没人管,那都不是操作系统课!
  4. “作业太难了,大家都不会啊”——呸!以前四年,两个学院,都没这么多抄袭的,都做得很好,满分占多数,怎么就你们这届这么脑残?人有依赖就不愿去挑战,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只能依赖。别说别的课作业都简单,那都不是操作系统课!
  5. “我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就抄了那么一点点”——一点点抄袭的万分之一也是抄。只要动了贪念,就要接受万劫不复。别说别的课全抄也能拿满分,那都不是操作系统课!
  6. “抄一次作业,前面没抄的作业也算零分,太狠了吧”——狠?如果我有权力,会直接把你开除。咱没那权力,就只能拿分数收拾你。如果这样做真的狠,你压根就不会产生抄的念头。还是不够狠!别说别的课承认抄袭也能拿到不菲的分数,那都不是操作系统课!
  7. “作业占总成绩50分呢,一清零,我后面就不用学了,反正铁定挂了”——错!你后面得拼命学!因为期末考试成绩足够高,可以把被清零的成绩还给你。详细算法看这里:抄袭及惩罚条例。别说别的课平时成绩几乎都是满满地给,那都不是操作系统课!

有人说,“老孙,这次抓了这么多,你一定爽歪歪了吧?”。爽个屁!我是又气又恨!不气同学,只气我自己:

  1. 气我自己没本事,不能说动同事。如果大家一起反抄袭,哪个学生还会抄得理所应当?
  2. 气我自己没本事,不能说动校长。如果学校发狠抓作业抄袭,就像抓四六级考试作弊一样,哪个学生还会抄得理所应当?
  3. 气我自己没本事,不能说动更大的官。如果社会环境不是几近于”笑贫不笑娼“,作弊者堂皇,守法者受累,哪个学生还会抄得理所应当?
  4. 气我自己没本事。没有改变之的本事,也没有接受之的本事。

我的错,教师们的错,大人们的错,整个社会的错,唯独你们没有错,但承担惩罚的却是你们。认命吧,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更不幸地上了操作系统课。

史上最好的一次教学法研讨会

首先声明,题目的意思不是以前的不好。以前的也很好,相当好,但这次确实比以前的要更好。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也有别的老师在私下交流时这么认为。然后再声明,这不是说现在的组织者比以前的组织者做得更好。事务的进步一定是逐步的,没有珠玉在前,那这次定然不会这样好。

好在哪里呢?好在这一次的歌功颂德少了很多很多,而实实在在的话语多了更多更多。

新院长是从科研副院长升任的,在我有限的见识里从没听说他讲过任何一门(节)课,所以无论从领导还是基层角度,他对教学工作的了解我猜都有限。按一般新官上任的思路,越不懂越得装懂才行,然后必然下面人拍马附和,领导的信心就陡然上升,自己也以为自己是真懂了,然后事情就这样坏掉了。王院长显然不是这样。他说得不多,而且几乎没说什么具体的指导性的话,反倒安排了比以往多出数倍的一线教师上台做报告,尤其是还破天荒地邀请了两名在读学生给全体教师上课。而所有这些登台的都不负众望,什么话都没省,有啥说啥,端的把这次盛会的核心弄成了“摆事实、讲问题”,然后从各种角度分享自己、国外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再畅想还没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常读我博客的朋友是不是开始怀疑我搞和谐,在讨好新领导班子?老领导全都高升了,只有傻瓜才会用“比较”的方式讨好新领导。下面我就从几个点来列举一些事实证明这是最好的一次。

金平的报告

计算机学院金平同学和软件学院赵维同学压轴出场。

赵同学已在DIT留学太久,而之前在HIT的日子享受的又是DIT班的小灶式教育,所以我严重怀疑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的HIT什么样,就算知道也忘光了。他讲的题目虽然叫《DIT&HIT》,但只在题目里有与HIT有关的字眼,所以此文就忽略他了。

金平小盆友和我很熟,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他被安排去做个报告,指定的主题是关于香港大学的交换生见闻。实话说,知晓此事时我产生了一个很邪恶的想法:我大张旗鼓地收集学生吐槽言论,并因此被领导亲切关怀,却还是不依不饶,会否组织者安排个把学生上去卖力歌颂,来证明我的《学生网文杂陈》之偏激和别有用心呢?当得知金平被授命得写讲稿,并交给组织审查先时,我觉得我的猜想就算不100%正确,也不会低于87.53%。当时只是庆幸他们找的是金平,如果是银平、铜平啥的,我就只能被动挨打了。

金平童鞋绝非善类,但我决不能教唆他出格,别把金平变成金平没。我能做的仅仅是把初稿要来一份,将来和定稿比较,也好知道某些人到底害怕的是什么。

直到当天早晨金平在我buzz上的一条留言才让我大彻大悟、激动万分、感激涕零、悔不该当初……留言是这样的:“老师,这次还行,有老师还跟我说“你一定不要上去唱赞歌,请来学生就是为了反映一些学生关心的问题的”:)”

这位老师就是院办可敬可爱的宋巧红老师。她怕金平有心理负担,代表会议组委会,代表学院领导,特意找他说的这番话。现在每每读来,都还令人心里暖暖的。宋老师是绝对意义上的做行政工作的老师,我读本科时她就已经是老师,她女儿是管我叫哥的。我们有这样浸淫多年却仍不官僚的老师,工作还做不到让学生满意,实在该好好反思。这是本文后话。

金平登台,不徐不疾,娓娓道来,撼动全场。他所讲与初稿不仅不缩水,反倒有加强。他大概讲了这些(非原话,都是我的总结):

  • 上课点名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能靠讲课保证出勤率的老师在港大是要下岗的
  • 大陆学生在香港都是很能课堂交互的,所以别说学生不活跃,是你们当老师的没本事让学生活跃
  • 港大的反抄袭制度相当严厉的,工大你得学
  • 留一堆作业搞题海不是本事,少而精的作业才见老师水平
  • 是你们作业太多太无赖才让我们选择抄袭的
  • 别说我们沉迷游戏,一到放假我们根本就不玩游戏了。是课程实在太无聊了,只好游戏
  • 平时抄抄作业,考前突击突击,足以应付你们那些考试了
  •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才能培养出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 学期太长了,把人都学傻了;假期太短了,太不利于增广见闻了
  • 和老师缺少沟通渠道,部分老师还不尊重学生意见。应该充分利用乐学网做好师生沟通
  • 要给学生自由,别指手划脚地让他们干这干那,尤其别总组织他们参加无聊的活动
  • 港大的学生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没有任何行政力量插手,所以都很有活力
  • 信息化很重要、很方便
  • 信息化再强,港大也是用纸质的评教表,这体现了真正的匿名
  • 一门课两个老师讲,评分尺度不一,很打击学生积极性的

读到这里的童鞋,是不是想留言“金平V5”呢?别忘了再留个“计院V5、宋老师V5”。这次会,我对我呆了快15年的学院都刮目相看了。

再8g三个细节:

  1. 金平本来有件很重要的事必须回家。为了这次会,他是回家办完事又回来的,来回火车票都是自费啊!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有热情和责任心的孩子;
  2. 副院长赵铁军老师主持报告会。前面老师们讲的时候,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是举起写着数字的大纸提醒报告人注意控制时间。如果报告人没看到,他还会使劲抖啊抖啊的,特可爱。等到两位同学讲的时候,尽管整体已经是严重超时,可他一次都没举。两位同学也没辜负他,全都超时了……
  3. 金平那天穿着一件很酷的黑t裇,上台前套上了我借给他的白衬衫……我附近的老师都对此表示不解。我解释说这是为了“着正装”,他们的回应很干脆:“有病”。那位命令金平必须穿白衬衫、西裤上台的老师,您听到了吗?虽然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没对外在细节多注重一分,也就会导致对内涵的细节少注重一分啊。

我的文章

我收集的吐槽文章,几经浓缩、加马赛克,最后弄成实在没法再减的16页,投出去了。这篇文章有多凶险?这么说吧,我找了几名至交,先是让他们帮我提修改意见,几个轮回后再不怀好意地问他们愿意联合署名不。有人就不再给我回信了……有人表示同意,但过几天又反悔了……最后我是独立署名的。

朋友,真对不起啊,我确实是给你们出难题了。先谢谢你们给我提的很多中肯意见,尤其是在我固执时仍不断尝试说服我。如果我不听你们的,现在可能就不会有心情写博客了。你们不是不如我有勇气,也不是比我有智慧,只是你们拥有的比我多,冒险的成本大。如果我现在拥有和你们一样多的,我也肯定不会干这买卖。

文章能否被录用,我不知道。对此我是这么准备的:

  1. 我只投这一篇。好几篇已经写好的我都没投。两个原因:一、不想分散我文章忠实读者的注意力;二、和下一条有关
  2. 如果文章被拒收,我就拒绝参加此次会议,以示抗议。既然人不去,那自然也不能有别的文章去
  3. 以后每年都弄一篇这样的,直到被录用,我才参会

都是豪言壮语。如果真没录用,我也不知道我还有胆儿这么做不。反正,结果是,全文刊登。

领导这关过了,然后开始等着被同事收拾了。要知道,很多学生吐槽时是指名道姓的。虽然加了马赛克,但这些老师可都是阅尽天下那啥,心中早已无码了。被学生骂是一回事,被学生骂还被大家都知道了是另一回事,被学生骂还被一同事大肆宣扬那就完完全全不只是事了!

文章带来下列效果:

  1. 26页很长,但不少同志都是逐字逐句读完的,过程中是否饶有兴致我就不知道了
  2. 有人找我要无码版,被我断然拒绝
  3. 有人说码加得太重了,都看迷糊了。我说这就对了,要的就是看不出是谁。并且建议读者把自己的名字放到马赛克的位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 有后生表示震惊,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事情。我想他幼小的心灵一定埋下了种子,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不能做什么了。
  5. 好几名有经验的老师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太真实了!”
  6. 好几名老师对学生的话中表露出的思想表示惊讶。不管从业长短,他们本来都以为我们的学生就像课堂表现的那样死气沈沈呢
  7. 至今我没见到任何人对我目露凶光,或眼神闪烁
  8. 两院领导群和议,授予我这篇文章一个“特别奖”,并颁发了证书。不信看官方新闻

对这个特别奖,有朋友笑话我说:“你以前长文章能获奖,短文章也能获奖。现在拼凑一篇居然还能获奖,太牛了!”夸得我心里这个舒坦啊。当时那个感觉呀,就是觉得除非发生新情况,否则以后没必要年年弄这么一篇了。因为情况已了然,剩下的就是怎么解决了。

解决之道

对待一个问题一般分为两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往往中间还有一步“承认问题”。不被承认的问题,就算真是问题,也不会成为问题。

很多问题都是由来已久,发现、了解它们的人也很多。但很可惜地说,罕有人愿意把它们摆到桌面上。学生们羸弱,懂隐忍,反正四年后走人拉倒,谁也不愿意动真格的。老师初来时可能会有零星牢骚,慢慢见怪不怪,再慢慢被同化,最后成为利益链条中的一员,也就不去承认这些问题了。而这次会,却像是一次集体爆发,每名做报告的老师都面对所有人,或多或少地会讲一些真正的问题。比如抄袭的问题,比如大班授课的问题,比如规章严苛的问题,比如实验室开放度不够的问题,比如网络条件已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等等。虽然这些问题未必是第一次被提出来,但绝对是第一次这样集中、这样公开地提出来。这些问题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共鸣。有些问题,有解决经验被共享,却基本都是治标不治本。谈到如何治本,所有人都无话可说。因为这本,太难治了,它是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每一滴骨髓中的。

比如说抄袭问题,在一个已经几无半点诚信可信的社会里,教育学生诚信有说服力吗?夸张一点地说,如果我们教育出的学生个个诚信,进入社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个个失败啊!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制度问题,而对制度溯源,可发现绝大多数制度并不是学院、工大自己可以决定的。

还有解决之道吗?

没有了!不信就看看随着会议进程而大幅减少的听众。我曾问过很多早退的教师为何早退,他们是已经失望了。谁都曾有过青春年少,都有过激情满怀。但现实总是伴着年龄的增长使他们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只有循着制度走,才能获得个人最大的回报。

还有的!不信就看看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听众,还有几位做报告的老师、同学,还有用行动支持他们的领导。无论老幼,仍然有人在努力,仍然有人不放弃。纵然他们可能力量弱小,纵然他们可能也有诸多掣肘,但至少,只要“良心”二字仍在,希望就不会破灭。有很多问题已被解决,我们的学院、工大已经比以前更好。虽然前路仍很远,但至少一直在赶路。

反思

这一节是纯个人的反思。会议过程中发生的两件事让我鄙视自己,记录下来,以作提醒:

  1. 我一直把教学法研讨会当做自己的舞台,尤其喜欢在这个舞台上做报告。算起来,好像已经做过三次了。每次在上面大放厥词,说那些会让人不爽的实话,都挺自我感觉良好的。也着实创造了一些经典时刻,每每还会被人提起。今年我没讲,听很多同事讲。然后,我居然会无耻地期望他们讲得不如我好!当讲完之后,我居然会嫉妒他们比我讲得好!孙志岗,你太恶心了!
  2. “徐晓飞、唐朔飞、王义和、王宇颖老师获得教学特殊贡献奖”。这奖是实至名归的,大概可以类比为“终身成就奖”(虽然我认为应该把徐老师的排名放在最后,相信徐老师也会这样想)。颁奖时,全场热烈鼓掌,而且经久不息,持续时间是当天最长的。但我觉得,必须全体起立鼓掌才配得上这几位老师的荣耀。但是,没有人站起来。我环顾左右,然后也没有站起来。孙志岗,你在怕什么?你在不好意思什么?你在装什么?你太恶心了!

备忘

好几位老师谈到,在世界一流大学,课堂上基本是不讲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必须是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课上直接讲各种外延、应用、最新进展等等只有有经验才能了解、理解的东东。甚至做到,少听老师一节课,要自己读一个星期的paper才补得回来。学生如果不预习,上课就是听天书,所以没有人不预习。对此,我心向往之,以后当努力!

P.S. 本文好像本人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博客……吃晚饭去了,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