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教学

学校教学工作新精神

记得不全,大概有下面几个:

  1. 必须累加式考试
  2. 提倡开卷考试
  3. 提倡重视作业、实验
  4. 大班课拆成小班,推动课堂互动
  5. 所有课程本学期必须有改革

幸亏我这学期没课,否则就惨了。前三条我都做了7年了,第4条中的课堂互动也做了7年了。现在让我咋做能去满足第5条呢?再改回去?看来得琢磨怎么再去引领下一个7年的教学发展方向了,:-)

游戏给教学的启发(1)

如果学习能像游戏一样好玩,那该多好。学生开心,老师也不用发愁了。游戏为什么好玩呢?

我的经验,好玩的游戏至少要具备如下几个元素中的一个或多个:

  1. 由浅入深的挑战
  2. 输了再来
  3. 成就感
  4. 梦想成真
  5. 有趣的情节
  6. 漂亮的画面

应该还有其它元素,欢迎来访者补充。后续文章中,我会逐条想象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这些元素。

四年反抄袭,终于可以做总结了

我的教师生涯曾经差点儿毁掉。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想消极地对待教学工作,不想再像费脑筋设计实验,不想再想费力气批改实验,甚至不想用心上课。原因是对学生“抄袭”的失望与无助。那时我觉得我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都被“抄袭”轻松地抹煞了。批作业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办离婚手续的地方推销玫瑰花的傻子,不管自己多么认真地书写评语,屏幕那一端都是一个猥琐的面孔在嘲笑我的自以为是。这时,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同学告诉我moss的存在,于是我得救了。

moss是专门为检测源代码抄袭而设计的,可以瞬间从数百份源代码中找出一对对的疑似抄袭,支持很多种编程语言,而且有很多非常贴心的功能。比如教师可以给出框架代码,学生程序中出现的框架代码会被忽略;可以设定n份学生程序中都出现的代码被自动忽略;有可视化程度非常好的结果显示。它还可以处理中文的纯文本文件。Car现在正搞的Duplication可以处理中文的doc和pdf,也是功德很高的一件事。

moss的客户端是用perl编的,只能在命令行使用。我做了它的moodle插件,使在moodle中调用moss变得非常简单。

moss只是反抄袭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只是刑侦过程的一部分,还必须有刑罚过程配合,才能收到效果。

moss给出的结果只能是参考结果,还需要人工审核。moss的结果中排名越靠前的,抄袭的嫌疑越大,但并不绝对。是否雷同,要综合考量作业内容,难点、要点,相似比例和代码行数等。

moss查不出捉刀代笔的。针对这种类型的抄袭,我设计了让TA和学生面对面评分的策略,通过直接询问,看学生是否能解释程序。就算学生是找人帮忙完成的,这种方法也能逼迫他去了解程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还有一个附带效果,就是可以对每名学生做个性化指导、总结。

抄袭确认后,必须有惩罚,否则就是鼓励抄袭了。惩罚的策略我一直在不停地摸索,寻找最优解。现在觉得,基本找到了。

学生抄袭无非是想用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分数。惩罚就要反着来,让他什么都得不到。所以,凡是抄袭,当此作业0分是必须的,是最公平的,容不得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但这样会造成一种“不抄,0分;抄,最坏也是0分,如果运气好没被雷,就不是0分了”的状态。所以,惩罚必须更重。我的方法是“抄袭当次及之前所有的作业成绩都清零”。这样的好处是越往后越不敢抄,尤其那些曾经侥幸漏网的抄袭者。

假设一门课有8次实验,占总成绩的50%。如果一个学生不幸在第6次实验被雷了,他通过考试的希望基本就渺茫了。为了挽救他,我设计了“期末考试达标,实验成绩恢复”的策略。比如承诺只要期末考试能考到80分以上,被连坐清零的实验成绩都恢复。如果他是个值得挽救的人,那么后面的时间,就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了。

反抄袭的一个负面效果,是会“害”一些立志改行的学生。他们可能有自己的理想与特长,但被机械的制度圈进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去学一些没兴趣的课程。如果他成功混到毕业证,拿着文凭出去闯,很可能会改行成功,创造一番事业。反抄袭,使他们很难混,很可能会毁掉一个未来的人才。对此,应该把每次实验的及格线都设得比较低,较易达到。这种策略对后进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作用也是很大的。

反抄袭没有技术难度,工作量也不大,最难的是坚持。对此持反感态度的学生是占多数的,得顶住这个压力。待到期末时,学生们回想这一学期获得的,就会感激这份坚持了。

极限教学:所有考试都应该是开卷考试

闭卷考试有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告诉大家,“死记硬背”很重要。死记硬背不是不好,古人的学习思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不断地读,产生记忆效果,进而就能领会精髓了。古人这种说法很对,但是不够与时俱进。古时候的书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本,不得不读百遍,否则没书读了;而且每本字数都不多,读百遍很轻松。现在的书那么多,那么厚,读百遍不可能。而读不到百遍,还要把里面的东西记住,这种“死机硬背”远远达不到领会精髓的效果。所以,我斗胆断言,我们的学生学得那么死,那么机械,闭卷考试这个指挥棒起主要作用。所以,干脆来个极限逆转,所有考试都开卷。

我进行开卷考试的次数粗略算算,也有10多次了。能看到的好处是:

  1. 学生没有了背诵的负担,更能用心去体会知识;
  2. 平时学得好的,期末几乎不用复习,很潇洒;
  3. 思维灵活的学生,比机械记忆能力强的传统好学生,更能获得好成绩;
  4. 考场秩序井然,基本不会有抄袭别人的意图,教师监考轻松;
  5. 为了和谐,为了就业,开卷考试可以更堂而皇之地提高整体分数,而不必偷偷摸摸地画重点、透题什么的;
  6. 就算一个学生平时什么都不学,考场现翻书,也能答上一些。过程中,还能让他多多少少学到一些东西。

能看到的弊端是:

  1. 很多学生还是习惯背诵,不习惯灵活;
  2. 裸考或比基尼考的,会觉得比闭卷考试舒服,这就让穿着羽绒服考的不舒服;

为了扬长避短,我总结了如下几条经验:

  1. 考前教育要做好,让大家别按照传统习惯备考;
  2. 送分题(书上能找到答案的)和分档题(很灵活,考查思维、应用等能力的)的比例,要设计好。比如,想尽量让所有人都通过,就备足60分的送分题。不过,迄今为止,无论我多么努力送分,都有交白卷的;
  3. 送分题尽量要明显。这样熟练的人,一下子就能在书上找到位置(最熟练的人,回答最简单的题,也会翻一下书确认,切记),节约出时间去思考分档题;不熟练的人,当然一定会很慢地翻书找答案,这样他就不至于过早交卷;
  4. 需要誊写的字数宜少不宜多。这样,熟练的人很快写到要点,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设计;不熟练的人,因为不自信,一定会狂写不已,给自己壮胆,也不会早交卷;
  5. 题目全是大题最好,这样的题才有思维发挥的空间;选择、填空,容易勾引学生的抄袭欲;
  6. 每道题都应该有梯度,从几个送分的小问题,引发几个分档的大问题,这样既能避免白卷,又能引导学生答题的方向;
  7. 2个小时的考试,设5-6道大题为宜;太多,就成为书写速度竞赛,而不是思维竞赛,批卷时也累;太少……没试过更少的,不知道会怎样;
  8. 如果要考5道题,那么就出6道,让学生任选5道,可以减少一些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
  9. 公开所有过往考试题,让学生知道开卷考试的题什么样;但答案可以讲,不可以公开;
  10. 每年都使用0.5-1道旧题,这样让哪怕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去看看旧题,学上那么一点点。

等开卷考试久了,学生都习惯了,都善于思考了,就可以回归闭卷,但考题依然是开卷的形式和难度,这就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了。

moodle里如何活跃讨论区

moodle背后的思想叫做“建构主义教育学”,大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对课程有所贡献,而不是单纯的听讲,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moodle中到处充满了可以“建构”的元素,比如wiki、论坛、词汇表、投票等等。为了鼓励学生建构,这些活动都可以被赋予一定的分值。

moodle到了中国,大多数的用户都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发布课件和收作业的工具,不能充分利用其“建构”的能力。这和我们的传统相符合。传统认为,教师就是要发送的,学生就是要接收的。如果课程里要学生发送,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这种观点和传统,不值一驳。这里就介绍一下我的“建构”经验。

中国学生多数还是羞于表达,更不会反抗,只是喜欢随波逐流,默默接受。80后90后在这个方面比前辈有很大进步,但还是不足够。比如迄今为止我在课程里发起的所有投票项目,参与投票的人从来不曾超过半数。所以,要想“建构”就必须加一些刺激,或者是利诱。

建构手段里,我用得最多的是论坛。对论坛我试过三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1. 不设分数,只是当作一个交流场所。结果论坛比较沉闷,往往只有一些抓耳挠腮时发的一些并不考究的提问帖。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发比较肺腑的帖子,但re的人少,也失去了继续发帖的积极性。如果作业的难度大,教师回帖比较及时,论坛活跃度会高一些,但帖子的质量普遍一般。
  2. 论坛表现占总成绩的5%,并且采用民主评分法,每个人都有权利给别人的帖子打分。分数按所有帖子所有评分的平均分统计。结果,论坛火爆,帖子很多,其中不乏精品贴,但真的把“民主”权力发挥好的学生很少,很多都是相约发帖,你问我答,互相评分。而且平均分的机制使一些学生发一贴,得满分后就开始一言不发。
  3. 论坛表现做为额外加分(5%)计入期末成绩,并且只有教师有评分权,而且教师通常只给每个帖子1分。所有帖子所有评分的和为最终得分,但不超过上限。结果,论坛水平暴涨,讨论热烈,思辨细致,文采四溢。提问的帖子水平也很高。教师旁观、侧敲为主,不做终结发言,更能推动讨论。

总结这三种方式,应该是第三种方式更好。不过现在课程几近尾声,获得加分的学生只占2成。评分标准是比较松的,所以发帖但没得到加分的学生数量很少,因此参与过论坛活动的学生也就在2成左右。也许,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同样的评分方式,但分数放到百分以内而不是加分,效果会更好。

总结一下活跃论坛的经验:

  1. 分数和合理的评分方法是最重要的助推力;
  2. 教师的参与能让更多学生愿意参与讨论。有论坛加分,但教师不参与,学生就不够活跃的实例;
  3. 教师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解决问题,要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4. 教师不要只以答疑解惑的身份参与讨论,而是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鼓励玩笑,百无禁忌,繁荣论坛。

等学生再上其它没有论坛的课,开始怀念你课程中的论坛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师有多大胆,生有多大产

最近被雷了两次。一次是被08级软件学院的学生雷到,另一次是被李晗静老师雷到。两个事件是相关的。

自从1996年来到工大,从学生熬成教师,虽无甚成就,但一拨拨的学生是见了不老少,从没见过像08级软件学院这样的,能让如此多的具有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的学生同时出现在一个学院的一个年级。要知道,我一直认为,普遍来说,“主动性”是工大学生最致命的短板,并因此认为工大的学生只能算是“二流”。但08SE咄咄逼人的主动性,和佛挡杀佛的自学能力,让我终于体会到同时见到一批一流学生是什么样的感受。那就是“舒服”。

这种事情的出现不应该是偶然的。虽然软件学院从成立以来,其学生一直比计算机学院的主动性要好,但以前也就是一般好而已。必然性在哪里呢?便发了个帖子,想了解一下李晗静老师在他们的C语言课都干了什么。结果就被李老师所作的事情雷到了。

其实李老师所作的,和我的极限教学思想是一致的,不知道她是不是看过我的文章后才这么做得哈,^_^。但她可比我还要极限,简直就是到极端了。我自认在教学上的胆量独步工大,没人敢像我一样去挑战传统的力量。现在才知道,自己多么的自负,多么的渺小。从教学效果来看,李老师也比我做到的好,真的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不过也不一定比我好,因为目前为止,我还没体会过我教过的新生在大二会有什么样的精神头;但是,体会过大三时的精神头,那是个惨不忍睹啊。不过,这应该是两年的时间,被传统祸害的结果吧?自我安慰一下了)。真的是“师有多大胆,生有多大产”啊。可惜,李老师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评教结果并不好,不好到她都不好意思告诉我是啥结果。

庆祝极限教学的又一次胜利!

“多快好省”搞教学

又是一年教学法研讨会。

今年的研讨会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是参加人数最少的一次。很多都对这个会没兴趣。但我却每次都对这个会很期待,期待将自己对教学新的领悟在这个会上分享。而且很奇怪,我对这个会的重视甚至会超过国内、国际的会。也许是因为每年的这个会我都能获得一定的关注度?可能是个因素。但我觉得,这个会能让我兴奋的主要原因是,我很希望我的经验能被同事借鉴,然后能改进HITCS和HITSE的教学。这毕竟始终是我留校的一个重要动机。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家的会议比较随便,想说啥就说啥,也不用搞太多复杂的调研什么的。

教务处赵处长也参加了。想找机会往他身边凑凑,问问他去年冬天跟我说的让我给全校新教师做培训的事情还是不是真的了。但没能凑过去。自己真是有些好为人师啊。咋就这么盼望自己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能被更多同事了解并采纳呢。

之前发的“淡讲课,精作业”,在会议上得了二等奖。有些失望。不过看在一等奖论文我是第二作者份上,就不失望了。借青年沙龙的机会,做了一个多快好省搞教学的报告,简单阐述了一下主要观点和手段。果然引起了不少支持,和不少反对。反对的意见并没有让我觉得我的观点错误,而是让我知道了文章写得还不够好,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再好好改改,争取投个有些影响力的期刊什么的。不过只可能投国内的,因为这些观点其实在国外是已经实行了几百年的了。我不过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方法而已。

极限教学:“淡讲课,精作业”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这是为学院教学法研讨会写的一篇文章,草稿。也许最后投稿时我会降低其中的语气。但实在舍不得其中挥斥方遒的意气,所以在此保留。

摘要:讲课泛指一切课堂活动;作业泛指一切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堂外任务,包括书面作业、实验、大作业等。淡讲课,精作业教学方法与传统的重讲课,轻作业相比,其特点是:(1) 把作业做为能力培养的核心手段;(2) 授课是作业的支持和补充;(3) 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4) 课程建设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两门课中多次实践了该方法,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中国教育界自建国以来的最大改革就是将教育的指导核心从“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教育”。但自从这个改革目标提出以来,始终没能获得实现。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始终坚持着一个观念——“讲课是教学的核心”、“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讲好课”,而书面作业、实验和大作业等课堂外活动(以下统称为“作业”)往往只是一种点缀,或者是一种次要的补充手段。在中小学,作业更是以“题海战术”的形式成为“应试教育”的反面典型。

讲课在知识传授方面是有作用的,但作用有多大?图1所示的“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人通过听课获得的信息,只有5%能留存下来。就算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也只能有最高30%的留存率。而讨论、实践和教授组成的主动学习则能达到50%90%的留存率。可见主动学习可以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在能力素质教育方面,主动学习也公认是比被动学习更好的一条途径。讲课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是被动学习的载体;作业不受任何限制,是极佳的主动学习载体。因此,本文提出淡讲课,精作业的教学方法,并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两门课中多次实践了该方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

1. 简介

某课程,教师A只讲课,不留任何作业;教师B只留作业,从不讲课。他俩的教学效果相比较,你认为会孰优孰劣?这个极端问题的答案能揭示讲课和作业哪个的重要性更高。

假设教师A是一名超级优秀的教师,他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50%(平均值的10倍)能被消化吸收,并且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后还能有意愿进行深入思考、扩展学习及主动实践,那么这绝对是最完美的讲课。

假设教师B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他设计了一系列作业,将课程知识点的70%覆盖在内。为了完成作业,学生们阅读资料,互相讨论,动手实践,平均掌握了知识点的52.5%70% x 75%)。更有个别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教授他人,于是掌握了63%(70% x 90%)

Teaching Pyramid


教师B轻描淡写地获得了52.5%的教学效果;教师A在课堂获得50%的效果,和课后效果相加,最终结果可能会更好。但教师A可遇而不可求,靠讲课调动学生课后主动学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教师B则俯仰皆是,甚至他都不需要了解课程的内容,只要拿来别人成熟的作业布置下去就行了。可以看出,依靠作业可以更高效地获得超过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提出了“淡讲课,精作业”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的教学核心是精妙设计的作业,即“精作业”。作业可由笔头作业、实验和大作业等课堂外活动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它们必须要有引导性,能引导学生去阅读资料,互相讨论,分析综合,最终通过实践完成整个作业。这样一个过程下来,不仅可以掌握相当的知识点,而且能够切实地锻炼终身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等。如果作业中有创新性的要求,还能锻炼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是目前教育大环境的核心,而它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出来的。另外,作业的描述以文字、图表为主,所以它更容易被修订和继承,也就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淡讲课”的意思不是平淡讲课,而是将讲课的重要性,从传统的主导作用淡化到支持和补充作用。支持作用指的是为更好地实施作业而讲课,让学生能尽快进入作业状态,少走无意义的弯路,但所讲内容不必涉及学生应自学、思考和讨论的领域;补充作用是针对一些作业不能或不必涉及的问题,进行讲解,使课程不失全面性。这样,讲课的内容会减少很多,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把所讲的内容讲得更细致、深入,并能有时间多安排一些演示和课堂讨论等,使讲课效果不降反升。尤其对新开课教师而言,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讲课上,往往不会很快带来令人满意的效果。建议经过几个教学轮回后,当作业已经锤炼得足够精湛,再在讲课上多花一些精力。

2. 实施

21“精作业”的实施

经验表明,作业的实施过程中,管理比设计更重要。没有好的管理,设计得再好的作业,学生也可能不做或者抄袭,使作业完全失去了意义。反之,就算作业设计得不好,但有好的管理去监督和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学生肯定能获得一些有益的东西。所以,先介绍如何进行作业管理,然后再介绍作业设计。

211作业管理

管理的目的是:(1) 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2)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在作业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分散的,任何传统手段都无法进行有效管理,这可能也是作业在教学中始终处于次席的原因。现在,有了网络的帮助,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被完全打破,使有效地集中管理作业活动成为可能。

首先,必须让学生有强烈的意愿去完成作业。对此,最有效的手段是让作业在最终成绩中占有合理的比重。如果比重过小,学生会认为花费时间做作业不值得,不会尽全力;如果比重过大,会削弱学生对作业不涉及内容的学习兴趣。我们建议作业占总成绩的50%左右,和期末考试的比重基本持平。

其次,必须彻底杜绝抄袭行为。当作业的分数比重足够大,它就和期末考试一样,不能容忍抄袭的存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如何有效地对作业进行“监考”,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核心。传统方法是道德教化和人工排查,但工作量巨大而且效果非常有限。我们摸索出来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工具自动判断抄袭行为,速度快,准确度高。现在已经有成熟且被广泛使用的工具可以对源代码类的作业进行“监考”。我们开发的中文报告雷同评判系统也正在测试和完善中,已经可以提供服务。这种方法实行的前提是,所有作业都必须以电子版的形式通过网络集中提交。当判断出抄袭后,必须对抄袭者严惩。我们的惩罚方法是,当次作业成绩为0,如多次抄袭会有更严厉的罚分,直到禁止参加期末考试。可惜的是,经验表明,再严格的审查和惩罚制度下,也依然有铤而走险者,可见如果不审查、不惩罚,抄袭者会多到什么程度。

然后,必须及时、高效、公平地对作业评分。作业评分的工作量相当巨大,而本文所述方法更让这个工作量大幅攀升。充分利用助教、TA,可以使人均工作量降低,但能力和尺度的不一致导致很难公平评分。此问题,可由两个策略。第一,尽量少用研究生院聘任的奖学金助教,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担任助教的目的不纯,热情不够,能力也有限。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技术能力充足,热情充沛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院会向他们支付报酬(工作量计算时,相应工作量不属于教师)。第二,尽量设计可以客观评判的作业,减少人为误差。现在客观评判的手段已经远不是选择、判断题那么简单了,比如被广泛使用的ACM Online Judge方式,可以实现全面的自动评分,既能减轻工作量,又能维持绝对客观性。计算机专业的各种课程或多或少地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比如偏算法类的课程,可以要求学生将所学算法实现,然后用ACM方式评分。不能使用ACM方式的,也可以借鉴软件测试的方法,为每个作业编写专门的测试工具,用以评分。《操作系统》课程中就采用了后一种方式。

最后,必须要有一个24小时服务的网上论坛,为师生交流提供不受限的场所。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到论坛上提出,并优先让其它同学为其解答。讨论中,教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潜水”,在必要的时候才发言来摆正讨论的方向,并且尽量少给提示,绝不透露最终答案。这样,学生的问题能得到有益反馈,还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教师能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培养了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增强了作业的教学效果。

上文所述的管理工具都已经在学院教学管理网站(http://cms.hit.edu.cn)部署,可随时使用。

212作业设计

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下,作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精作业”的“精”字完全体现在设计中。

作业不要求多,而求精。多了就成了“题海战术”,令人厌倦。应该争取让学生完成一个作业,就获得应有的收获,而不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作业不宜大,而宜精。经验表明,无论作业的时长要求如何,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截止时间的前1-3天才会着手做作业。如果作业过大,不可能在1-3天内完成,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建议,作业的量要保持1-2个整天可以完成,时长要求可以是一个星期,截止时间设在周日晚或周一晨。这样课程整体进度步调统一,并能充分利用周末时间,效果较好。

作业描述不应细,而应精。很多作业的描述非常繁琐细致,力求学生只要把描述读懂就能完成作业。这样的描述实际上是在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作业的描述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推动学生思考,并指引学生去广泛阅读相关资料。

作业不可机械,要有挑战性。机械重复型的作业(比如演示验证型实验)很难引发学生思考,完成后也不会有成就感,也不易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梯度评分,实验内容左耳进右耳出,没什么效果。有挑战性的作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神经细胞,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综合、设计、实验……,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只有通过挑战性的作业才能做到统一培养。

挑战的尺度是作业设计的重点。挑战性过高,会打击学生的信心;挑战性过低,不能提升教学高度,也会减弱成就感对学生的鼓励作用。经验表明,当前学生面对挑战所能做到的,是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教师的想象的。比如,大一新生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中,90%的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完美解决一道ACM美洲区预选赛的题目。究竟何种尺度是最合适的,很难定量描述。建议通过逐渐增加难度或从一个超高难度逐渐递减的方式,用几个教学循环来探测、体会。

22“淡讲课”的实施

其实,只要实施了“精作业”,教学效果就有了充分的保障,讲课方式已不重要,更无所谓优劣,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就好。所以,任何现行的讲课方法、风格都可以完全继续,不需要调整。但我们还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与“精作业”配合得更好的讲课方法,也许能有些借鉴意义。

当讲课成为作业的补充,课程就要围绕作业展开,以每次作业的截止时间为分隔,分为作业前和作业后两个部分。

作业前,讲课着重于为作业铺垫和拓展视野。讲清一些基本道理,简介作业过程中要用到的高深学问,详述作业不涉及的知识,演示相关工具的使用,博引一些趣事实例等。基本原则是补充作业学不到的,和降低进入作业状态的门槛。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会研究和实践相关知识,无论最后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都会对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作业后,根据完成情况可大体知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于是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此时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思考和实践,听课效果会非常好。

3. 效果

前文所述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都采用过。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实践过至少11个教学循环,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实践过至少4个教学循环,学生年级从大一到大三都有。粗略估算,大约有10%-15%的学生自始至终非常欢迎和拥护它,大有相见恨晚之势。大约70%-80%的学生起初会不理解,慢慢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但随着课程的进行感到获益良多,就会逐渐接受这种方法,最后基本都喜爱上它。还有10%-15%的学生,大概因为没有足够能力应对,很惧怕这种方法,甚至有在学期中就放弃学习的。采用这种方法后,与往届的教学效果相比较,提升是非常明显的。在前几次教学循环中,本方法还没有完全成型,但已经能看到效果的飞速提升;当本方法成型后,尤其是网络管理和雷同评判等工具引入后,教学效果又获得了一次质的飞跃。

本方法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它与当前的主流观念及教学制度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从教师的角度看,试讲、专家听课、学生评教和基本功竞赛等主要的教学质量保障手段所评价的都是课堂教学,这样,一方面使在作业上付出的巨大努力得不到考核机构的承认,另一方面使讲课效果不会在现行评价体系中占优。比如,采用本方法的所有教学循环学生评教结果都是A,无一A+。这可能是授课人自身讲课能力不足造成的必然,但相信观念上的不一致也一定会有影响。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已经习惯了精彩的课堂、可有可无的作业、抄袭有理的氛围和突击可过的考试,这种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牢固。当课堂不对作业做充分指导,当作业不可不做,当作业充满挑战,当抄袭完全行不通,抵触情绪就会高涨。实际上,确实发生过学生告状到基础学部领导和学院领导的情况,而网上的攻击甚至谩骂更是为数不少,给教师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此时很多学生的支持,有如雪中送炭,能帮助教师度过难关。幸好抵触情绪最高的时候,并不是学生评教的时候。到评教时,肯定还会有一定量的学生存有抵触情绪,但已有更多的学生接受且喜欢上这种方法。

4. 展望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此方法,尤其是调整它,使它更适应将要实行的新的教学计划。它与新教学计划有和谐也有矛盾。新计划中很多课程的学时都有所缩减,这与“淡讲课”暗合。但新计划中增设的综合性实践课挤占了“精作业”的空间,我们必须做出对应调整。(其实,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可能是针对现阶段多数课程实践性不足的问题而设立的。如果各门课都能提供充分的实践,那综合实践课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淡讲课,精作业”的方法并非创新,国外大学早就在这么做。在中国,此方法也并非新鲜,有很多课程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方法中的某些部分。可能是中国独特的社会氛围所限,鲜有人能(或者是敢)把此方法运用到极致。但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它一定会成为主流,因为它符合国家能力素质教育的大方针,符合学校注重实践、推行累加式考试的策略,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