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NULL

会出现有公信力的“网络文凭”吗?

一个网站是否受欢迎,网络自身就能给出答案。Page View、PageRank之类的指标虽然都不完美,但也都能定性地说明网站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实名化,一个人是否受欢迎,网络也能给出答案——微博的粉丝数,直接导致“加粉”成为了一种经营活动。如果更进一步,是否会出现更精细的与人有关的网络参数呢?比如一个人的专业技能评分、情商、智商等等。这些参数肯定不能让用户自己去填,而是通过挖掘用户各种网络活动,自动算出来的。如果能具备公信力,那么这些参数就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文凭”,姑且叫“网络文凭”吧。

曾有人说github会成为技术求职者最有力的简历,而确实有网站把github等开源项目托管网站爬个遍,算出每名用户的技术能力,比如MasterBranch算出我的DevScore是5730,并挖掘出我掌握的所有技术。这个DevScore的算法并不复杂,是通过综合撰写的代码量、从业时间、项目声誉(被下载、关注、衍生次数等)和合作者的DevScore一起算出的。

其实这个思路也不算新鲜。DBLP早就在用聚合publication来表现一个学者,而影响因子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化参数。

这个思路应该可以用在更行各业上,但并不是所有专业的行为都能在网络良好表现出来。所以,如果想建立有广泛意义的“网络文凭”,可能还得从文凭的最初源泉——学习的过程——获得。

设想,如果所有课程都上网,学生参与的讨论、提交的作业、获得的分数都可以被文凭网站获得,就都可以成为计算“网络文凭”的参数。再推广一下,如果网络课程足够开放,谁都可以加入学习,用户互相评分,形成社会化的学习环境,那么即便没能跨入校门的亦能获得“网络文凭”,而在校门中的也可以通过修习非本专业的课程来增强自己的“网络文凭”。

学习的过程,再加上创造的过程(github、微博、sns等),构成一个庞大的参数体系,让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工作、学习、甚至生活娱乐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编织自己的“文凭”。这样的文凭的可信度,我觉得是可以超越教育部颁发的文凭的,你觉得呢?

这就涉及到公信力的问题。教育部文凭是现在最有公信力的文凭,但公信力到底有多高,此处不随便揣测。“网络文凭”的公信力会很高吗?会,但有一定难度。

就像SEO的出现一样,也会出现“网络文凭优化公司”。比如在github搞一大群僵尸用户互相关注,提交各种垃圾代码,确实能提升僵尸群中付费用户的DevScore。微博上靠僵尸炒起来的用户也不少。但这些并非不能防范、过滤。

最极端手段,可以通过“全面实名制”来解决僵尸,这在学习网站并不是不能做到的。但这样,就又要防范“五毛党”这样的真身僵尸了。趋小利的人群挑战公义,天知道谁能胜利。

如果对现实不满,可以怎么办?

首先承认,我是对现实不满的。虽然它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不合理性也有。所谓“大丈夫存于乱世,当建功立业”,于是我就总觉得这些不合理就是留给我去建功立业的,也就总思考该建什么样的功和怎么去立业。而且,不好意思地说,还做了一点点儿实践工作。目前谈不上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

近日思之尤甚。踌躇之间,不知未来在何方。做点儿总结,罗列出我想得到的所有道路,望有高人能指点迷津。

我认为可行的办法可以概括为:脑法、心法、手法、脚法、嘴法、眼法和剑法。

“脑法”就是动脑一想就明白,一介草民是无力改变世事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管它合理不合理,接受它,适应它,利用它,享受它。久而久之,对世界也不会不满了,乃至深深爱上这个世界。

“心法”一词是从《明朝那些事儿》里讲王守仁的章节学到的。王守仁是个相当著名的哲学家(但浅薄的我以前从没听说过),他创立了“心法”,对这个我是半知零解。在我看来,“心法”是要对得起良心,但行之有法。具体说,就是利用各种潜规则,可以做不道德的事情,不断获得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资源,但始终坚持良心不泯,待到有机会和能力时,再去改变世界。这确实是很牛的策略。可是我觉得,心法用久了,绝大多数人都会转入脑法。就算能坚持不转,一路走来也小辫子无数。玩脑法团结一致揪住这些小辫子,非常轻松就能废掉玩心法的。就算不被玩死,掣肘太多,做大事也很难。

“手法”是白手起家,亲手做事,每一手都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始终不向现实妥协,不做不合理的事,只做合理的事。虽然过程坎坷,甚至有险阻,但不放弃,也不走所谓捷径。因为一无所有,也就不怕失去;因为身份低微,也就不会被排挤。最后能改变世界吗?不知道。但至少不会帮助世界向糟糕的方向走。

“脚法”就是用脚投票,直接开溜,换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世界过下半辈子。

“嘴法”就是开骂。在有些环境里,骂是起作用的,因为有决策权的怕被骂;但有些环境里,决策者虽然也怕被骂,却可以装作听不见,然后就真的跟没被骂过一样。

“眼法”就是所谓“眼不见心不烦”。遁入深山,种菜养猪,自给自足,创造一个自己满意的小世界。

“剑法”就是……朱元璋、李自成、孙中山和毛太祖都是例子。此法比较扯淡。

我曾经属于“脑法”,后来想走“心法”,但现在运用的是“手法”,“嘴法”倒是从未停过。如有机会,我可能也会“脚法”。没“剑法”的胆子,也没“眼法”的身子,这两样是不会用了。

以后怎样呢?是坚持手法,还是改走心法、脑法,或者积极创造脚法?难啊!还是靠嘴法就能生存的世界坦然啊。

史上最好的一次教学法研讨会

首先声明,题目的意思不是以前的不好。以前的也很好,相当好,但这次确实比以前的要更好。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也有别的老师在私下交流时这么认为。然后再声明,这不是说现在的组织者比以前的组织者做得更好。事务的进步一定是逐步的,没有珠玉在前,那这次定然不会这样好。

好在哪里呢?好在这一次的歌功颂德少了很多很多,而实实在在的话语多了更多更多。

新院长是从科研副院长升任的,在我有限的见识里从没听说他讲过任何一门(节)课,所以无论从领导还是基层角度,他对教学工作的了解我猜都有限。按一般新官上任的思路,越不懂越得装懂才行,然后必然下面人拍马附和,领导的信心就陡然上升,自己也以为自己是真懂了,然后事情就这样坏掉了。王院长显然不是这样。他说得不多,而且几乎没说什么具体的指导性的话,反倒安排了比以往多出数倍的一线教师上台做报告,尤其是还破天荒地邀请了两名在读学生给全体教师上课。而所有这些登台的都不负众望,什么话都没省,有啥说啥,端的把这次盛会的核心弄成了“摆事实、讲问题”,然后从各种角度分享自己、国外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再畅想还没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常读我博客的朋友是不是开始怀疑我搞和谐,在讨好新领导班子?老领导全都高升了,只有傻瓜才会用“比较”的方式讨好新领导。下面我就从几个点来列举一些事实证明这是最好的一次。

金平的报告

计算机学院金平同学和软件学院赵维同学压轴出场。

赵同学已在DIT留学太久,而之前在HIT的日子享受的又是DIT班的小灶式教育,所以我严重怀疑他根本不知道真正的HIT什么样,就算知道也忘光了。他讲的题目虽然叫《DIT&HIT》,但只在题目里有与HIT有关的字眼,所以此文就忽略他了。

金平小盆友和我很熟,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他被安排去做个报告,指定的主题是关于香港大学的交换生见闻。实话说,知晓此事时我产生了一个很邪恶的想法:我大张旗鼓地收集学生吐槽言论,并因此被领导亲切关怀,却还是不依不饶,会否组织者安排个把学生上去卖力歌颂,来证明我的《学生网文杂陈》之偏激和别有用心呢?当得知金平被授命得写讲稿,并交给组织审查先时,我觉得我的猜想就算不100%正确,也不会低于87.53%。当时只是庆幸他们找的是金平,如果是银平、铜平啥的,我就只能被动挨打了。

金平童鞋绝非善类,但我决不能教唆他出格,别把金平变成金平没。我能做的仅仅是把初稿要来一份,将来和定稿比较,也好知道某些人到底害怕的是什么。

直到当天早晨金平在我buzz上的一条留言才让我大彻大悟、激动万分、感激涕零、悔不该当初……留言是这样的:“老师,这次还行,有老师还跟我说“你一定不要上去唱赞歌,请来学生就是为了反映一些学生关心的问题的”:)”

这位老师就是院办可敬可爱的宋巧红老师。她怕金平有心理负担,代表会议组委会,代表学院领导,特意找他说的这番话。现在每每读来,都还令人心里暖暖的。宋老师是绝对意义上的做行政工作的老师,我读本科时她就已经是老师,她女儿是管我叫哥的。我们有这样浸淫多年却仍不官僚的老师,工作还做不到让学生满意,实在该好好反思。这是本文后话。

金平登台,不徐不疾,娓娓道来,撼动全场。他所讲与初稿不仅不缩水,反倒有加强。他大概讲了这些(非原话,都是我的总结):

  • 上课点名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能靠讲课保证出勤率的老师在港大是要下岗的
  • 大陆学生在香港都是很能课堂交互的,所以别说学生不活跃,是你们当老师的没本事让学生活跃
  • 港大的反抄袭制度相当严厉的,工大你得学
  • 留一堆作业搞题海不是本事,少而精的作业才见老师水平
  • 是你们作业太多太无赖才让我们选择抄袭的
  • 别说我们沉迷游戏,一到放假我们根本就不玩游戏了。是课程实在太无聊了,只好游戏
  • 平时抄抄作业,考前突击突击,足以应付你们那些考试了
  •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才能培养出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 学期太长了,把人都学傻了;假期太短了,太不利于增广见闻了
  • 和老师缺少沟通渠道,部分老师还不尊重学生意见。应该充分利用乐学网做好师生沟通
  • 要给学生自由,别指手划脚地让他们干这干那,尤其别总组织他们参加无聊的活动
  • 港大的学生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没有任何行政力量插手,所以都很有活力
  • 信息化很重要、很方便
  • 信息化再强,港大也是用纸质的评教表,这体现了真正的匿名
  • 一门课两个老师讲,评分尺度不一,很打击学生积极性的

读到这里的童鞋,是不是想留言“金平V5”呢?别忘了再留个“计院V5、宋老师V5”。这次会,我对我呆了快15年的学院都刮目相看了。

再8g三个细节:

  1. 金平本来有件很重要的事必须回家。为了这次会,他是回家办完事又回来的,来回火车票都是自费啊!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有热情和责任心的孩子;
  2. 副院长赵铁军老师主持报告会。前面老师们讲的时候,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是举起写着数字的大纸提醒报告人注意控制时间。如果报告人没看到,他还会使劲抖啊抖啊的,特可爱。等到两位同学讲的时候,尽管整体已经是严重超时,可他一次都没举。两位同学也没辜负他,全都超时了……
  3. 金平那天穿着一件很酷的黑t裇,上台前套上了我借给他的白衬衫……我附近的老师都对此表示不解。我解释说这是为了“着正装”,他们的回应很干脆:“有病”。那位命令金平必须穿白衬衫、西裤上台的老师,您听到了吗?虽然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没对外在细节多注重一分,也就会导致对内涵的细节少注重一分啊。

我的文章

我收集的吐槽文章,几经浓缩、加马赛克,最后弄成实在没法再减的16页,投出去了。这篇文章有多凶险?这么说吧,我找了几名至交,先是让他们帮我提修改意见,几个轮回后再不怀好意地问他们愿意联合署名不。有人就不再给我回信了……有人表示同意,但过几天又反悔了……最后我是独立署名的。

朋友,真对不起啊,我确实是给你们出难题了。先谢谢你们给我提的很多中肯意见,尤其是在我固执时仍不断尝试说服我。如果我不听你们的,现在可能就不会有心情写博客了。你们不是不如我有勇气,也不是比我有智慧,只是你们拥有的比我多,冒险的成本大。如果我现在拥有和你们一样多的,我也肯定不会干这买卖。

文章能否被录用,我不知道。对此我是这么准备的:

  1. 我只投这一篇。好几篇已经写好的我都没投。两个原因:一、不想分散我文章忠实读者的注意力;二、和下一条有关
  2. 如果文章被拒收,我就拒绝参加此次会议,以示抗议。既然人不去,那自然也不能有别的文章去
  3. 以后每年都弄一篇这样的,直到被录用,我才参会

都是豪言壮语。如果真没录用,我也不知道我还有胆儿这么做不。反正,结果是,全文刊登。

领导这关过了,然后开始等着被同事收拾了。要知道,很多学生吐槽时是指名道姓的。虽然加了马赛克,但这些老师可都是阅尽天下那啥,心中早已无码了。被学生骂是一回事,被学生骂还被大家都知道了是另一回事,被学生骂还被一同事大肆宣扬那就完完全全不只是事了!

文章带来下列效果:

  1. 26页很长,但不少同志都是逐字逐句读完的,过程中是否饶有兴致我就不知道了
  2. 有人找我要无码版,被我断然拒绝
  3. 有人说码加得太重了,都看迷糊了。我说这就对了,要的就是看不出是谁。并且建议读者把自己的名字放到马赛克的位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 有后生表示震惊,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事情。我想他幼小的心灵一定埋下了种子,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不能做什么了。
  5. 好几名有经验的老师对我语重心长地说:“太真实了!”
  6. 好几名老师对学生的话中表露出的思想表示惊讶。不管从业长短,他们本来都以为我们的学生就像课堂表现的那样死气沈沈呢
  7. 至今我没见到任何人对我目露凶光,或眼神闪烁
  8. 两院领导群和议,授予我这篇文章一个“特别奖”,并颁发了证书。不信看官方新闻

对这个特别奖,有朋友笑话我说:“你以前长文章能获奖,短文章也能获奖。现在拼凑一篇居然还能获奖,太牛了!”夸得我心里这个舒坦啊。当时那个感觉呀,就是觉得除非发生新情况,否则以后没必要年年弄这么一篇了。因为情况已了然,剩下的就是怎么解决了。

解决之道

对待一个问题一般分为两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往往中间还有一步“承认问题”。不被承认的问题,就算真是问题,也不会成为问题。

很多问题都是由来已久,发现、了解它们的人也很多。但很可惜地说,罕有人愿意把它们摆到桌面上。学生们羸弱,懂隐忍,反正四年后走人拉倒,谁也不愿意动真格的。老师初来时可能会有零星牢骚,慢慢见怪不怪,再慢慢被同化,最后成为利益链条中的一员,也就不去承认这些问题了。而这次会,却像是一次集体爆发,每名做报告的老师都面对所有人,或多或少地会讲一些真正的问题。比如抄袭的问题,比如大班授课的问题,比如规章严苛的问题,比如实验室开放度不够的问题,比如网络条件已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等等。虽然这些问题未必是第一次被提出来,但绝对是第一次这样集中、这样公开地提出来。这些问题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共鸣。有些问题,有解决经验被共享,却基本都是治标不治本。谈到如何治本,所有人都无话可说。因为这本,太难治了,它是深入到整个社会的每一滴骨髓中的。

比如说抄袭问题,在一个已经几无半点诚信可信的社会里,教育学生诚信有说服力吗?夸张一点地说,如果我们教育出的学生个个诚信,进入社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个个失败啊!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制度问题,而对制度溯源,可发现绝大多数制度并不是学院、工大自己可以决定的。

还有解决之道吗?

没有了!不信就看看随着会议进程而大幅减少的听众。我曾问过很多早退的教师为何早退,他们是已经失望了。谁都曾有过青春年少,都有过激情满怀。但现实总是伴着年龄的增长使他们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只有循着制度走,才能获得个人最大的回报。

还有的!不信就看看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听众,还有几位做报告的老师、同学,还有用行动支持他们的领导。无论老幼,仍然有人在努力,仍然有人不放弃。纵然他们可能力量弱小,纵然他们可能也有诸多掣肘,但至少,只要“良心”二字仍在,希望就不会破灭。有很多问题已被解决,我们的学院、工大已经比以前更好。虽然前路仍很远,但至少一直在赶路。

反思

这一节是纯个人的反思。会议过程中发生的两件事让我鄙视自己,记录下来,以作提醒:

  1. 我一直把教学法研讨会当做自己的舞台,尤其喜欢在这个舞台上做报告。算起来,好像已经做过三次了。每次在上面大放厥词,说那些会让人不爽的实话,都挺自我感觉良好的。也着实创造了一些经典时刻,每每还会被人提起。今年我没讲,听很多同事讲。然后,我居然会无耻地期望他们讲得不如我好!当讲完之后,我居然会嫉妒他们比我讲得好!孙志岗,你太恶心了!
  2. “徐晓飞、唐朔飞、王义和、王宇颖老师获得教学特殊贡献奖”。这奖是实至名归的,大概可以类比为“终身成就奖”(虽然我认为应该把徐老师的排名放在最后,相信徐老师也会这样想)。颁奖时,全场热烈鼓掌,而且经久不息,持续时间是当天最长的。但我觉得,必须全体起立鼓掌才配得上这几位老师的荣耀。但是,没有人站起来。我环顾左右,然后也没有站起来。孙志岗,你在怕什么?你在不好意思什么?你在装什么?你太恶心了!

备忘

好几位老师谈到,在世界一流大学,课堂上基本是不讲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必须是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课上直接讲各种外延、应用、最新进展等等只有有经验才能了解、理解的东东。甚至做到,少听老师一节课,要自己读一个星期的paper才补得回来。学生如果不预习,上课就是听天书,所以没有人不预习。对此,我心向往之,以后当努力!

P.S. 本文好像本人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博客……吃晚饭去了,饿死了!

这个夏天,为乐学网做志愿者吧!

各位同学,大家好

这个学期过得怎样?期末考试结果如何?据我所知,每到临近放假,都有87.53%的大学生会在庆幸混过考试之余,而懊悔自己又虚度了半年时光,并下定决心,要利用假期时间好好看书,把这学期没认真学的课再补补。是这样吧?算了吧,别自欺欺人了。不管决心多大,甚至发毒誓、下毒咒,你都不会看教科书的。等到下学期开学,至少会有87.53%*87.53%的同学又懊悔虚度的暑假,并对新学期痛下决心……

我说得对吧?因为我也曾经是87.53%之一啊!

把你的假期奉献给乐学网怎么样?乐学网在这个假期将开始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升级,有下列工作急需志愿者的帮助:

  1. 程序开发、测试
  2. 英文到中文的翻译
  3. 文档编写
  4. 演示视频制作

做这些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的!因为:

  1. 你的工作可能会给全校、全国、甚至全世界的Moodle用户带来方便!
  2. 无论你所做的工作是否被最终采用,过程中都一定能学到很多新技术,有很多新体会,积累很多新经验。
  3. 优秀的志愿者,可能会得某数目的现金奖励。(但是,我不能对数目和发放时间做承诺。因为我现在没有1分经费,但是有比较可靠的消息称一定会有经费给我,可是数目与时间未知……所以,别为了这个加入,就当是意外惊喜好了)

如果您感兴趣,请阅读《HIT Moodle志愿者指南》了解详情。 期待您的加入!乐学网有你更精彩!

我为什么爱说难听话

今天是很奇怪的一天。

从中午12点到现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在工大最敬重的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先后找我谈话,起因是我在博客和微博上所说的很多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引发了一些声音。他们完全出于好意,劝我以后不要再这样。

这篇帖子的内容还没有正式实施,就引起这么大反应,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想来也合情理。前些天工大宣传部长曾跟我说,他经常关注我的博客。而那篇帖子在工大博客的镜像居然被管理员推荐到了today的首页。这完全不是傅大哥的一贯作风啊,您是想帮我还是害我啊?:-)

蜘蛛侠有句名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套用到我这里,现在是“关注越多,责任越多”。我觉得我现在很有责任要正经八百、密不透风地写博客和微博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率意而为,以为这里就是自己家的地盘。所以今天写此篇,严格总结一下我为什么会说那些与官方言论不符的话,也就为什么总说难听话。

先从我引起议论最多的一句话谈起:“教学法研讨会十多年,满篇只见教师的高谈宏论,却罕见学生的些微声音,使我们的论文集更像是自娱自乐。

这句话被解读为对学院十多年传统的完全否定。有否定吗?有。完全否定吗?当然不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这是完全否定呢?我分析了两点原因:

  1. 我们更习惯先听一些赞美之词,然后被“但是”一下。这样说话,肯定不是完全否定。如果有人上来就讲“但是”之后的话,那被理解为“完全否定”就情有可原了。这问题必须从我自身改进,以后不能犯懒,觉得已经满大街都是赞美话了,就不想再重复。一定要为“但是”做足铺垫。
  2. 即便我本意真的是“完全否定”,被这句话刺痛的人我觉得也没必要做什么反应。为什么呢?因为您反应了,说明您在乎自己的成果,对所做工作很看重,对学院爱护有加,但是,却说明您“没自信”。如果有人对杨振宁说“你的诺贝尔奖是假的”,杨振宁肯定什么都不解释;当有人对唐骏说“你的学历是假的”时候,他非要做各种辩驳。这就是自信心的不同。注意,我这个例子不是拿唐骏比喻谁谁,而只是想说明自信的重要。自信了,就可以坦然面对一切非议。但为什么会有人不自信呢?一种是唐骏这样的,肯定真没自信。另一种,就是研讨会这种情况,也是我重点要谈的观点。

在旧文《最难了解的是自己》中,我曾回顾真言堂带给我的林林总总,到最后最直接的成果就是“自信”。因为那上面学生夸我的、支持我的话,都是在匿名情况下写的,是真心话,可信度高,所以我就会特别自信,乃至后来再有骂我的,我真就压根不去一驳了。但很可惜,不是所有的人和组织都有这样的渠道去获得自信。

就说咱们的教学法研讨会,它真的很成功。一个能坚持十年的研讨会,这份执着就足够打动人的了。无论投稿、做报告,还是参与讨论,我每年都会始终保持着认真与热情。每年,我也都能得到收获,也都能享受到分享的快乐。每年会后,也都会有“胜利召开”的新闻稿广为流传,大家也都兴高采烈地相约明年再来。但是,所有赞美之词都是自己人说的,尽管说得都是真心话,可还是会让人不太容易相信是真心的,然后就累积到现在的不自信,进而听到一句逆耳的话,便认为这是在“完全否定”。

很多人从未听过深刻的批评,对赞美也将信将疑,导致不自信;不自信导致面对批评就失态;失态导致更听不到批评的话,也就更只能骗自己去相信那些赞美……如此往复,如此往复……

我曾深深地为批评所伤,但从中却汲取到很多营养,时至今日仍很感激那些批评过我的人,无论他们的动机如何。所以,我现在也喜欢说难听话,无论对谁,因为这样才能让对方相信我的赞美的真诚,才能过得更自信。

两位恩师,如果您能看到这里,请接受我的道歉。我并没有如您所忠告的那样闭嘴,反倒说得更多。但请相信,将来我一定会说得更得体,更丰满,更易于被接受。我之所以这样固执地坚持,是因为我爱这里,和那些在网上吐槽的学生一样爱着这里。因为爱,所以我们才会说三道四。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只是过客,只是来利用这所大学,那么各取所需之后,我们早就欢呼着走开,头也不回。

最后引用我的一句旧话:“当言论突然放开时,真的是能吓死人的。但只要坚持住,若干年后,无论听言的还是发言的,就都能享受到开放言论带来的好处。”

希望今年的研讨会能录用我的,哦不,应该是学生们的那篇稿子。谢谢!

支持Moodle 2.0的在线评测2.0开始公开测试了

项目主页、下载地址、安装说明等都在:https://github.com/hit-moodle/moodle-local_onlinejudge

它并不是1.x的简单升级,而是完全的redesign,和近乎完全的recode。主要改进:

  1. 架构上分成三个部分:judgelib、judge和client。
    1. judgelib是一个函数库,以local插件的形式安装到moodle中,对外提供评测接口
    2. judge是judgelib的子插件,可以叫做评测引擎插件。现在支持sandbox和ideone.com两种引擎,还可以扩展到更多
    3. client是和最终用户交互的插件,它对用户提供界面,对内调用judgelib做评测。现在只有一个作业类型插件,还可以扩展更多,比如测验插件、活动插件等等
  2. 作业插件支持多文件编程(仅限sandbox)
  3. 管理员可以设置一些全局设置
  4. 教师可以设定自己的ideone.com账号,避免了免费账号判题次数的问题,还能通过ideone.com管理学生的程序
  5. 可以一次只重新评判一名学生

暂时还未完成的1.x的功能包括:

  1. 显示学生程序的输出给教师。这个功能将改进成显示更详细的程序运行信息
  2. 代码加亮预览。因为moodle 2.0的变化,这个实现起来稍微有些麻烦,正在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

1.x用户将moodle升级到2.0后,可以直接升级online judge 2.0,原有作业都会被继承保留。

欢迎测试!发现任何问题,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请在项目主页的issues中提出。多谢!

另外,后续版本的发布可能不会再通过博客等媒体宣布,请在github上watch本项目,以便随时了解最新动态。

再另外:

  1. 热点提问支持moodle 2.0的版本早已经在了,而且可以算是稳定版,欢迎使用
  2. 支持Moodle 2.0的MOSS反抄袭将是接下来的开发焦点。现在的代码还很惨不忍睹,很不建议试用,不信可以在github上看看

最后:诚征志愿者帮我们解决各种issue,详见《志愿者指南

征集对哈工大计院和软院教学工作的吐槽文章

各位计院、软院的同学,及所有网友们,

我正在准备一篇叫《学生网文杂陈》的文章,准备发在这个暑假举行的两院的教学法研讨会上。这是一个内部的研讨会,论文集也只有两院教师会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会这么写:

“我喜欢听学生对现行制度的抱怨,因为坐而思是起而行的先决条件。不满,才会想着去改变。况且,不满本身也是推动制度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所有工大的同学都有着……一样的不满,舆论的力量就会对体制产生影响,推着它不得不向前走。”

——一名计算机学院毕业生

任何没有反馈,或者不针对结果进行修正的系统,都不会发挥出最大功效。教学法研讨会十多年,满篇只见教师的高谈宏论,却罕见学生的些微声音,使我们的论文集更像是自娱自乐。

几年前,我曾向一名颇有思想的毕业生征稿,让他写篇四年的感触,发到研讨会上。他充满热情,欣然应允,然后最后时刻还是自己放弃了。个中原委,不言自明。

一件好事,却无人敢做,这实在是不幸中的大不幸。但我们的学生始终是充满激情的。这些年,零零星星在网上看到很多学生写的文章,表达他们对教学工作的各种看法。这些基本都发在他们自己影响力非常小的博客上,读者寥寥,差不多只是宣泄一下自己的感情而已。只有我这样“别有用心”的人才会四处搜罗这样的文章。今年,我终于鼓起勇气,将这些文章汇聚到一起,展现在这里。阅读之前,请先注意以下几点声明:

  1. 所有引用的文章都未经过原作者同意。虽未署名,但往往仍能根据所述事情推断出作者身份。他们当时都未曾想过文章会被他人看到,只是宣泄一下感情而已。所以请不要因为这些文章,以任何形式对作者本人做各种有违师道的事情。文章造成的任何不良后果,责任都由本集锦的编者——孙志岗——一人承担。
  2. 无论褒贬,文中所有人名、课名等特指性名词一律以XXX代替。虽根据上下文也许能推断出XXX所指,但切勿妄加推断。
  3. 为保持完整性,所有文章未经删节。
  4. 我已尽全力搜集各种文章,但定有偏颇。只能保证,选用文章的标准里,没有任何个人喜好、感情作祟,力求客观。

紧随其后就是罗列一篇篇网文的标题和正文。

虽然现在我手上已经有若干篇文章,但难免偏颇,所以这里向大家广泛征集各种文章,要求:

  1. 必须是针对哈工大计算机或软件学院的
  2. 内容可褒可贬,百无禁忌
  3. 文章必须发表在本博客发表之前

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请将链接发给sunner@gmail.com,我会对投递者保密,谢谢!

所有学生都会用git和github的世界可能会非常美好

Git是版本管理工具的小字辈,但后生可谓,瞬间让所有前辈都黯然无光。github.com是项目托管网站的小字辈,但后来居上,现在已经成为开源软件首选的家。不到一年前,几经朋友推荐,我才开始尝试了解它们,随后就被它们完美秒杀了。本文并不想介绍它们的细节,网上有成群的资料。在这里只想谈谈,假如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从一入学就掌握了git的使用,并依靠github来管理自己所有的大小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种创新项目,那么我们的世界可能会变得非常美好。

  1. 秉承版本管理工具的一贯优点,可以让编码的过程中烦心事少很多,代码丢失不再存在
  2. 它们可以让分组项目中的协作和讨论更方便,管理更容易
  3. 它们可以让教师直接在网上监控学生进度,在网上直接做指导
  4. 它们可以便捷地统计出合作项目中每名学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5. 它们会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更有条理
  6. 四年累积的代码很有历史的厚重感,而且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份个人的简历
  7. github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棒的了解、使用和学习各种开源软件的地方

反正我觉得会非常美好。但让学生接受,可能是最大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