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Finals, 27th Place, ACM@HIT的新名次

根据官方公布的排名,在2011年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工大获得第27名的成绩。谦虚一点地说,其实DPS队的排名是39,但27是官方最后给出的,咱一定得接受,:-)

出发前我问DaLord对今年成绩的预期,他说去年70名,今年能60就行了。确实,去年是靠一点儿优先权的照顾才大直街一日游,今年第一次昂首跨入总决赛,我们确实不必期许太多。但DPS好不给后来者留空间啊,一下子提升这么多。

自从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实践教育这些名词开始挂上领导的嘴边,各种竞赛就如火如荼了。确实挺无奈的,课程自身不给力,达不到“教育”的水准,就得靠竞赛来补了。但这么多竞赛拉出来溜溜,能像ACM这样几乎全靠参与者的喜爱与热情来支撑的,挺罕见。

不能说ACM里是没有功利的,但在ACM的发展历程中,“功利”二字所占比重确实是相当小的。最早的时候,它被包装成精英竞赛,每年特训1-2个队,成员几乎都来自实验学院,从学校的目的看,就是要拿名次,然而,结果是我们总在第二梯队前列晃荡,偶尔会蹭上第一梯队的尾巴,但finals总是可望不可及。这大概是最功利的一段时间了。但一代代acmer对finals的渴望,是不能算做功利的,那是一种理想。

该怎么提高名次,冲击final呢?那时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要继续加大对精英的训练力度,另一种则是要培养群众基础让精英自己长成。随着计算机学院对竞赛的接管,后一种策略占了上风。ACM与C语言课的合作从那时候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形成绝对的双赢。

但在合作初期,竞赛名次仍没有突破,甚至一度有点儿下滑。此时DaLord横空出世,他做到了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让ACM从一个只有学生喜欢的运动,变成了领导也喜欢的运动,而且是在名次并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做到的。在中国想把任何事情做到最好,都得搞得定领导。搞定领导,ACM就有了地位、经费、场地,使基础更加雄厚,然后忽地一下子,今年就这样了。

这次的成功到底是群众战术的必然还是偶然,还有待时间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finals让acmers得到了想要的,也让领导们得到了想要的,未来形势是相当看好的。即便未来名次提升有限甚至下滑,在ACM熏陶下成长的一届届毕业生也已经是绝对值得的回报了。

ACM这个异类竞赛的成功,很让人兴奋。它至少证明了几件事:

  1. 兴趣与热情是存在的,即使是在中国
  2. 无功利心也能获得成功,即使是在中国
  3. 但只相信上两条可能并不足够,尤其是在中国

哈工大不是一个打击批评者的大学

写了篇博客,被方舟子转发,这下可是真出名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多网友担心我的安危,还有好多朋友私信我劝我删博,在此一并谢过了。但你们都太不了解哈工大了,这真不是一个打击批评者的大学。不信?让我讲几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还是学生的时候,喜欢在学校bbs(已仙去,勿搜)上灌水,偶尔发发牢骚骂骂街什么的。有一次我批评学校做的那些查询终端机太差劲,要是我做的,肯定不好意思放得到处都是。我知道主持做这个的是时任院长助理的刘挺老师。然后刘老师在bbs上一通批评我怎么能这么评价师生的心血。然后,我就一通回复表示自己的评价都切中要害。然后……第二天还是第三天,都说冤家路窄,我和刘老师就在电梯里碰上了。我那个忐忑啊,都恨不得电梯坠毁了。而刘老师首先开口,第一句话是用非常诚恳的语气说出的“对不起”。后来,这事儿在我身上就跟没发生过一样。在刘老师那边吗……反正后来这个系统升级得挺好用了。

留校后,我的顶头上司一直是黑龙江省名师王宇颖教授。我做为一个讲师,在还是助教的时候就经常和她吵架,吵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吵不出结果,我就耍赖,坚持要按我说的做。她也不拿权力压我,反倒为我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来方便我做实验。实验结果吗,嘿嘿,我觉得是我对的多,她对的少。然后嗯,她对这样的结果很高兴,并开始采纳我的想法。我所有在教学上的出格举动,几乎都是这么吵出来的。而她从来没生气过,还始终在各种情况下主动向我提供强大的支援。

留校第一年,恰逢学校实行新的聘岗制度(就是新的发工资制度),徐晓飞院长召集所有年轻教师开会,给大家讲学院如何具体操作。算法挺复杂,手续也很繁。照例最后要问问大家有啥问题和意见。当然,提问题的很多,院长都一一解答。提意见的基本就不会有了。那天是我第一次与院长面对面,挺紧张,磕磕巴巴地起来大概说了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制度挺难理解的,操作起来也好复杂啊,为啥不能干脆简单点?比如说别先申请、审核啥的了,到了年底,算一下每个人实际工作量占全院总工作量的比例,然后按比例把津贴总额一分,不就得了吗?”这问题问的是出乎所有人意料,院长显然也没有准备,挺尴尬,回答得挺没说服力的。后来很多场合我都当面向院长表达过一些不同意见,而且都不是绕弯说的。有同事后来跟我说,他当时都在替我捏把汗。但到现在,院长已经升任校长助理,依然始终对我关爱有加,极力地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而且其中不少都是他主动做的。

有一年,在院长的鼓吹下,教务处找我去给新留校教师做培训。我去了,然后讲了一堆教务处什么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什么做得不对,新教师们得认清这些,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对。到了第二年,教务处居然还找我去,有视频为证。而且,这一年中,我批评的很多事情居然改了,导致我第二年批评的质量和数量直线下降。

乐学网是我最大的心血。在徐院长+王教授共同的努力下,终于让教务处领导们知道了它的存在,并认可其作用,还提供经费买新服务器。但网站维护要花很大人力的,我申请维护经费和网费,教务处一毛不拔,气得我直接给李旦处长和主管的朱宁副处长写了一封措词相当激烈的信,大意就是你们爱管不管,我不要职称、不要收入也把这个网站建好,用一个大家都离不开的网站来羞辱你们现在的短视和吝啬。然后还发了个全校的求助信,挑明了和教务处对干了。后来报销服务器发票时必须走他俩这一关,我老怕他们翻脸不认账了。但实际上他们相当配合,而且又主动问我除了钱以外有啥别的帮助需要不。我提了一些,他们都一一想办法帮我解决了。钱当然还是没有,真搞不懂他们为啥就是不肯出血。

教务处赵希文副处长是主管青年教师培训的,他还负责检查教师是否能好好批改学生的作业。关于这事儿,我有博客1博客2公然挑战他制定的规则(这规则在发布之前,他还征求过我的意见呢,但那时候我没理解得很专家化)。前些日子评校教学新秀,他是评委之一。我balabala讲完后,他第一个提问:“孙志岗同志我很了解,他在青年教师培训balabala,他拿的那个奖balabala……”说了半天,一个问号没有,全是飘扬我的话,然后我就高票当选了。

“有容乃大”,有容乃可称为“大”学。工大真的是很有容的,只可惜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大多数都没有勇气去亲身体会一下。我写下这些,一方面是让朋友们不用再担心我的安危,另一方面是建议经常敢怒不敢言的师生可以放心去说,再一方面是提醒包括我在内的还不够“容”的人多向这些前辈学学。没有真正的批评,无论人,还是学校,还是国家,都不会有彻底的进步的。而面对批评的气度,我们都太需要修炼了。

面子重要,还是真相重要?——方舟子博士vs.洪炳熔教授有感

做为洪炳熔教授的晚辈,同时又是一个学院的同事,我一直很喜欢这位老头儿,喜欢他那种渗着天真与孩子气的狡黠。他总能把科研和大众传播结合得特别好,把各种技术以最适合普通人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尽管方舟子的很多言论我并不赞同,但我同样也很喜欢他,喜欢他那种渗着天真与孩子气的执着。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太另类,太稀缺了。如果这样的人多一些,食品安全、医疗道德等社会问题早就不是事儿了。所以,我认为我们不仅不应该诋毁他,而且应该保护他,保护这硕果仅存的一点点来自草根阶级的仗义执言。

最近,方舟子在他的微博揭发洪教授参加中国达人秀所展示的机器人并非原创,原文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在中华达人秀展示的机器人声称是他们自己研发的,其实是从国外买回来的原装产品,没有做任何修改。大家可以与从网上找来的图片比比看:个子稍微高点的是法国的nao机器人(图上),矮点的机器人为韩国的MiniRobot(图下)。(新语丝网友曝料)

下面是达人秀的相关视频:

这个视频在很早前我和家里领导一起观看过。她看完很激动很兴奋地说:“你们洪教授太厉害了,能造出这么帅的机器人。”当我告诉她,这机器人应该基本肯定是买来的,洪教授只是编程设计了舞步时,她立刻就意兴阑珊了。我想,这个场景大概就可以代表每个不明就里的人,在看到视频而后又听到方舟子所说时的感受吧。

我并没有向当事人询问机器人是否自造。以我个人的经验判断,自造的可能性几乎为0。为其编程的技术含量高还是低,我完全不了解。但达人秀的节目,冠以“哈工大机器人”的标题,我认为确实是在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误导的发起者可能是洪教授,也可能是东方卫视(后经证实,是东方卫视剪辑时删掉了洪老师介绍机器人硬件来自国外的段落,视频在此。是谁并不重要,换了谁都未必会比他们做得更地道。让我难受的,是面对这件事时我,及很多哈工大同学同事的反应。

第一次看视频我就知道这是一个误导,但我并没有给洪老师提个醒,建议他找电视台澄清一下,为什么?因为:

  1. 我觉得这样挺好,让哈工大荣光,让计算机学院荣光,让我也能沾点儿光。
  2. 我觉得没人会深究这个。见惯了各种夸大甚至虚假,小小的误导算得了什么。

简而言之,我对此麻木,而且心安理得地去沾光,并在当时完全没有觉得不妥。现在想想,这太恐怖,太恐怖,太恐怖了!!!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哈工大的师生在强词夺理,甚至攻击方舟子。所做一切,不过就是为了哈工大的面子。但我觉得,这行为其实才真丢了我们的面子。做为一所大学,而且是想当“世界一流”的大学,都不敢正面回应一名普通纳税人的质疑,反去质疑他的人品和动机。这种行为与境界,了无风范。假如我现在是一名高考生,不论这机器人的真假,都断然不会报考此校了。

假如官方能快速反应,坦承真相,详解其中奥妙,既表现了风度,又做了科普,还能搭上方舟子的名气提升曝光度,多好。

节选《不能膜拜更多》——一名本科交换生对哈工大和港大的比较

计算机学院08级学生kinslover在港大交换接近尾声时,写了一篇博客《不能膜拜更多》。文中从一个学生的视角比较了他体会到的哈工大和港大的不同,文字不多,却直击两校及学生在思想、追求、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差距。这里节选一部分,希望能撞击更多人的心灵,尤其是那些有机会改变工大的人。

一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话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目的就是开阔眼界,开阔思维。由于我不幸的没能成功扭转下思维,在港大这半年还是挺浪费的,没能领会到香港特别精髓的地方和港大中比较核心的文化和价值观。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能感受到,工大实在是太闭塞,太死板了。

从两个小的地方来说:

1.社团:

工大的任何一个社团在HK都是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的了,没错,就是婴儿和巨人的差距。从形式上来讲,香港的社团是专业级的,工作时女生西服、黑丝加高跟,男生西服领带加皮鞋,各方面无不让人感受到这不逊于一个企业策划的营销互动。从内容上更加丰富,例如各种图书馆广场辩论赛,组织出游,hall间dancing,无不令人惊叹。然而这个社团的差异即使这么大有什么关系?一开始我在敬佩这种专业级组织的同时也想过,大学生像工大那样花更多时间在学上也是对的吧。

然而,这个必须建立在工大学生真的是花了更多时间在,学习上,而且能学到东西。很遗憾,这个前提都是不成立的。

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其实更像一个笑话,所谓的扎实的人,学分绩高的人往往是刷出来的。工大的好学生们都在干什么?刷水分,刷水竞赛,刷得乐此不疲,但其实也逼不得已,你不这么做就没这没那,这那互相还都有加成……然而这样做,最后其实学生什么有用的也没学到。今天听09级学妹说,有人交了个docx文档,助教给扣分,实验纯属体力劳动,浪费时间,对此只能sigh了。工大很多不负责任的人教着二流知识,用着三流管理,还不让人有自由度。

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分成了4种人,其比例大概是:高学分绩,低能(20%);高能,中低学分绩(10%),高能,高学分绩(2%),低能,低学分绩(68%)。数字大概是按照计院估算的。

反观HK,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能收获什么?友谊,与人沟通的能力,包容心,团队写作能力,领导力,执行力……哪一项都是内陆学生普遍缺乏但极端重要的。

2.行政,教育

来到这里,我就几乎没见过官员,偶尔会看见校长出席个什么活动的,基本处于没人管的状态,有事发邮件问学生工作处就行。通知都是直接portal统一来的。行政化?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再看老师的教学态度,这里的老师有点名,但是他们的lecture从来不点名,有的老师tutorial登记,有的老师group discussion登记。而在学期末评教中,有一项是:你的lecture出勤率是多少:(1)40%以下 (2)40%以上,神奇吧,学生的出勤率不是用来评价学生的,而是评价老师的,,如果选(1)的人太多,这个老师就惨了(其实这个本来的合理在中国成为了神奇是挺悲哀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基本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尽职尽责。再不用多说什么了。 工大现在要跟风当世界一流大学,结果不但没管理去行政化,反而连学生都要行政化了,评优荒谬的把行政职务提到了比竞赛还要高的地位,教学上评教结果更是好不认真对待,危矣。

 

庆祝Moodle 2.0中文包翻译率达到80%,冲入第一阵营

在提交了剑晖的#1142贡献后,Moodle 2.0中文包的翻译率终于达到了80%,冲入第一阵营。记得去年9月份翻译协作网刚开通时,只有50%多一点儿翻译率。半年多的时间,326次提交,15位志愿贡献者,完成了大量的翻译和修订工作。贡献者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 邢林林
  • 陶显锋
  • Zhou Joe
  • zhang angel
  • 王帅
  • Xie Yubo
  • Jin Ping
  • Gao Jiayang
  • Fu Jianyu
  • 田大龙
  • Lee Edward
  • Zhao Chonke
  • Zhang Lei
  • 剑晖
  • Sun Zhigang

感谢他们!期待100%时,贡献者名单里能有您的名字!

兴趣来自何处?

受庞东贺老师邀请,和09CS的同学一起座谈《怎么提高对专业的兴趣》。这是庞老师指定的题目,而我一向是不守规矩的,所以……

首先我越俎代庖地起草了一封邀请信:

亲爱的同学,您好

您知不知道工大最Best的老师是谁?估计你不知道。那你知不知道工大最BTest的老师是谁?他就是我们学院的孙志岗老师。这个封号是往届学生给他的,并且有些人因为他的BT,而认为他就是Best。想不想当面领教一下什么是“工大BTest”呢?

x月x日星期x,x点x分,我邀请这位BTest大师和大家一起座谈《怎么提高对专业的兴趣》。不过,他说希望座谈会结束后,“要让本来没有兴趣的,变得有兴趣;也要让本来有兴趣的,变得没有兴趣”。哦,天啊,这种BT的话也就他说得出口。快到http://cms.hit.edu.cn/xxxxxxx领票,去让他的愿望破灭吧!

注:座谈地点将根据领票人数而定

然后我特意嘱托庞老师,无论如何不要用任何带有压力的手段让学生来参加这个活动。我希望来的都是有兴趣的,哪怕人很少也没关系。

最后有56人投票表示参加。实际到场的也差不多。

下面是我列的提纲和准备的素材。

统计有多少同学是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

统计有多少同学对专业有兴趣,多少无兴趣,多少不举手。

先扯远,人活着的为了什么?

很多伟大理想都可以归入集体主义。但集体主义在很多时候是个别人自私的体现。比如导员会强调集体主义,是因为集体好了,他是最大受益人;政府会强调集体主义,因为政府本身就是集体的代表,最受益的就是当政者。

人活着,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快乐。

当每个人都快乐了,集体才是快乐的,而且是健康的快乐,不是少数人快乐,多数人以为自己快乐。

当不强迫大家去参加没兴趣的活动,那么活动的组织者就会竭尽全力提升活动的质量(比如我的那封邀请信),大家就会自愿去参加,导员工作也就好做,不会再在背后挨骂名。

快乐的源泉是什么?

为什么玩游戏时会快乐?为什么玩游戏时会有沮丧、愤怒、悲伤、痛苦,甚至恸哭,但还会继续玩?

游戏都是在极力满足人心里对快乐的需求。有浅层的需求,比如或漂亮或刺激的画面;也有深层的需求,比如成就感。

成就感是快乐最大的源泉。

“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整个白天都是开心的;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爱人,整个晚上都是快乐的”

想知道是否真喜欢的一个人,就和他/她约会,持续接触,看是否有持续的快乐。

想知道对一件事是否有兴趣,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融入其中,看能否找到持续的成就感。

赚钱是成就;升职是成就;轻松自在是成就;有益他人是成就;有益集体是成就……

你们现在所有“有兴趣”或“无兴趣”的感受都是假的,因为你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个专业。

某同学,因为对装机器和折腾各种软件有兴趣而来到HITCS,但学习苦不堪言,竭尽旁门左道之能事,最后勉勉强强好像还是没毕业。但过程中锻炼了极佳的与人相处、管理等能力,很多年前就是一个影响力挺大的IT公司的高管了。

哈工大面见比尔盖茨第一人赵世奇,他说过自己本科阶段很痛苦,因为不喜欢编程,读博以后才发现做科研的乐趣,发paper的成就感,于是有了一番成绩。

我正相反,本科阶段很快乐,因为太喜欢编程了,读博以后才发现为paper而活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我写的程序能被很多人使用,甚至希望它能改变世界,所以义务建设乐学网。

一个叫hands的平凡人去世,死于肌肉萎缩症。人生最后几天,他用脚编程,给开源软件gnome修复了一个bug。

寻找真正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不要介意别人的看法,也不要盲从别人的意见。

人生而平等,高低贵贱代表不了人格。

陈丹青先生第一次去美国,大吃了一惊: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美国人热爱自己的职业,没人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卑贱的,流浪汉也自得其乐并被人尊敬。

他们会正视失败,没有人因为失败而被瞧不起。

抓科、退学稀松平常,抄袭才可耻。

别信父母的话,他们尽管完全出于好意,但他们的认识已经不能代表现在,更代表不了未来。

别信师长的话,他们和你们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做自己,敢说不,也敢支持别人不同的选择。

“翘课,如果必要的话”,香港大学校长在新生入学仪式上的讲话。

用心体会、了解这个专业,或者其它你觉得有兴趣或无兴趣的事,寻找其中能让自己持续快乐的因素,然后确立职业目标。

就喜欢玩游戏,那做个职业玩家也未为不可。体育竞赛也是game,刘翔就是一个职业玩家。

别把自己困在课堂里。学习是学生主业,但真正的学习绝不是只学课堂的东西。

做满100道acm简单题,才可能知道是否喜欢编程;再做100道acm算法题,才可能知道是否喜欢算法问题;做一个目标是“有人用”的小软件,并推广之,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软件开发;加入一个实验室项目,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科研。

为什么不会做?因为没做过。为什么没做过?因为不会做。

这次座谈是否成功,得看两个结果:一,你们是否觉得没白来;二,庞老师以后是否还敢再找我来。

以上观点我也不是都赞同,但我们必须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激辩不同的观点,才能真正进步。

校园网IPv6上Google攻略

Google的很多服务都是科研与学习的利器。访问速度越快,能让其功效发挥越大。通过IPv6访问Google,速度快得就像访问隔壁。当然,还有其它好处是本文不敢提及的。

工大的IPv6已经全面铺通,虽然偶尔会卡卡壳,但整体上还算稳定。而且网络中心不对v6限速,还不记流量,真是不用白不用啊。

对于拥有独立IP的机器,使用自动获取就能得到v6地址。xp缺省不安装v6协议,需要在命令行运行“ipv6 install”安装。访问 http://ipv6.google.com,然后搜索“胡萝卜”,有结果就说明成功一半了。

另一半的成功需要手工修改dns服务器为“2001:470:20::2”,然后可能还需要把v4的dns干掉,剩下的就是爽了!

对于使用局域网,没有真实ip,通过局域网网关上网的机器,需要在网关上安装一个支持v6的代理软件。我只用过squid,必须是3.1.6版以上,在squid.conf里加上下面三行:

dns_nameservers 2001:470:20::2
acl to_ipv6 dst ipv6
tcp_outgoing_address 主机IPv6地址 to_ipv6

(应广大读者要求,上传我的一个squid.conf,其中有中文注释的地方都是需要自己定义的,其余都是squid的缺省设置。)

通过这个代理,就可以畅通访问IPv6及google的各种服务了。

值得显摆一下的是,用以上方法上http://cms.hit.edu.cn,也是走IPv6线路。

我写过的最恶心的文字

前两天看到居然新冒出一个教学新秀奖。当时感觉这不就是给我准备的吗。可一看,我连最基本要求都不达标,就没当回事。可各种同事不厌其烦地撺掇我,弄得我不淡定鸟,就报名鸟。

报名表提交后给了一堆修改意见,尤其让我补充其中的“院系推荐意见”。是啊,这是惯例啊,让专家、领导推荐,意见必须得自己先起草好了。这么多年了,我咋就还这么不适应呢。写吧!于是就写下了我有史以来最恶心的一大段文字。

秀文字之前先让我吐个槽。我们的工作是为领导而做,还是为学生而做?最有资格评价工作质量的,是领导还是学生?是领导的意见更可信,还是学生的意见更可信?搞学生评教这么多年了,直接把学生们辛辛苦苦写的评价放到一起比不就行了吗?就知道整天怪学生不认真评教。评教结果都不认真对待,凭啥要求学生去认真评?

好了,开始秀恶心文字了,请把吃的都拿远点。

孙志岗同志所做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既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也不是以把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为精品为目标,而是在苦苦寻找大学教育的出路。

他看清了中国当前整体社会及教育体系导致一个现象:我们有聪明刻苦的学生和学识渊博的教师,然而学生却无学习动力,教师也不愿投太多精力于教学。这个现象导致我们的人才培养落入死循环,进而必将影响国家未来的科技实力。为解决此问题,虽然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等观点自上而下传播久矣,但实际效果总差强人意。

于是,他开始寻找能自下而上的出路。经过无数的尝试、非议、批评、打击和赞美之后,他明确了一个思路:现阶段最适合中国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能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其次要能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节约教师时间,才能让教师乐意采用;学生主动,才表明有学习兴趣,才能锻炼综合素质与能力,也能弥补教师投入的不足。

为节约教师时间,他建设了通用的教学网站,在上面开发了很多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自动化工具,虽然从中获得的回报微乎其微,但坚持维护、扩展、升级和推广这个网站已经5年多。

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他研究出了“淡讲课,精作业”的教学方法,并以网站辅之实施。他认为有挑战且算分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的征服欲望,并在征服后获得无上的成就感,找到兴趣,并锻炼综合素质与能力。与之相较,课堂教学并不应该是教学的主体,而应该是作业的辅助。这种思想和方法虽然看上去有违常理,但他的实践结果证明这是相当有效且高效的方法。

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影响了很多人,造福了很多人,已经在工大乃至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他不是新秀,实在无人再配这二字。

 

 

钟点工孙姐

孙姐是定期来我家打扫卫生的钟点工(别说我们奢侈,每月也就是两人吃一顿西餐的花费,但生活质量的提升比后者好很多),已经帮我俩维护这个房子快满三年了。她曾经做过宾馆的保洁员,后来因为年龄原因被辞退,就开始做包月钟点工。

她是我俩请的第一个钟点工。刚开始没敢跟长辈说,一来怕被他们骂腐败堕落,二来怕他们担心家里的安全。是的,一个陌生人在自己家里挨个角落翻扫,是挺让人不放心的。但我和领导的match在此体现了出来,一致认为应该先给予她足够的信任。所以我俩既没有如影随形地看着她,也没有特意藏起值钱东西,平时常用的物件依然随手乱放。曾经有几次找不到东西,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怀疑她拿走了,心坠不安地等待下一周她还敢不敢来。但每次没到那时,东西自己就会不经意间跳入我们的眼中,都是在柜子或抽屉里静静、整齐地摆放着。现在再找不到东西,我俩的对话都是:“孙姐又把它藏哪了”,然后揣摩着她的习惯去搜寻。

我俩都比较欠缺收捡的习惯。孙姐不只一次在快被当做垃圾袋的塑料袋中拿出零碎的钱给我们。还有一次她被吓得大叫,原来是从床底下扫出来若干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办婚礼时长辈命令压在床垫下的,时间久了掉下去了)。有人说她这是先博取信任,将来会找机会一下子掏空我俩的家。也许会吧,但至少我曾经享受过心无芥蒂的舒服日子,而且我俩最值钱的东西都是在多个服务器备份的。

我们的交流并不多,通常都是她干她的,我们忙我们的。如果不能在家,就拜托她自己走时锁门。但我相信这种信任的空气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使得我们舍不得她,她也不会为了更高的收入而抛弃我们。最近两年物价飞涨,有一天我俩突然意识到早就应该给孙姐涨工资了。打探了一下市场,一年多前就已经开始涨,得增加50元才能赶上现在的行情。我俩想留个她还价的余地,就找孙姐说:“很不好意思,我们现在才意识到物价上涨的迅猛,所以打算给您加一些劳务。加50您看可以吗?”她笑笑说:“物价是挺闹心。我一直都挺不好意思跟你们说。谢谢你们,加20就行了。”然后,就真的只加了20……不过后来,我俩又主动分两个批次逐渐上涨,现在已经超越市场行情了。

因为相处得好,一听说她有了空档时间,就赶快介绍给朋友。她因为信任我俩,所以也很乐意接受我俩的朋友。不过有一个朋友家,她只去了一次,就不再继续了。朋友是个宽容大度的人,平时也挺爱卫生,家里只有一口人,房子在高档小区,提供的报酬也比我们略高,应该是比我家更理想的客户。孙姐说:“他家里养猫,空气中都飘着猫毛。我刚擦完的地方,转身回来就又落上猫毛,怎么擦都不透亮,太没成就感了。”“成就感”这个词不是我加的,是她的原话。做这份工作,钱并不是她的主要目标,成就感才是。

孙姐的老公是个退休的公务员,曾做过一个小官,有比较丰厚的退休金。但孙姐说,她比他过得开心。因为他一退休就什么用都没有了,啥都不会做,而她的订单从未断过。

我想,最让孙姐快乐的,可能是每时每刻都饱有成就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