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教学

节选《不能膜拜更多》——一名本科交换生对哈工大和港大的比较

计算机学院08级学生kinslover在港大交换接近尾声时,写了一篇博客《不能膜拜更多》。文中从一个学生的视角比较了他体会到的哈工大和港大的不同,文字不多,却直击两校及学生在思想、追求、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差距。这里节选一部分,希望能撞击更多人的心灵,尤其是那些有机会改变工大的人。

一句俗的不能再俗的话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目的就是开阔眼界,开阔思维。由于我不幸的没能成功扭转下思维,在港大这半年还是挺浪费的,没能领会到香港特别精髓的地方和港大中比较核心的文化和价值观。不过即使这样,我还是能感受到,工大实在是太闭塞,太死板了。

从两个小的地方来说:

1.社团:

工大的任何一个社团在HK都是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的了,没错,就是婴儿和巨人的差距。从形式上来讲,香港的社团是专业级的,工作时女生西服、黑丝加高跟,男生西服领带加皮鞋,各方面无不让人感受到这不逊于一个企业策划的营销互动。从内容上更加丰富,例如各种图书馆广场辩论赛,组织出游,hall间dancing,无不令人惊叹。然而这个社团的差异即使这么大有什么关系?一开始我在敬佩这种专业级组织的同时也想过,大学生像工大那样花更多时间在学上也是对的吧。

然而,这个必须建立在工大学生真的是花了更多时间在,学习上,而且能学到东西。很遗憾,这个前提都是不成立的。

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其实更像一个笑话,所谓的扎实的人,学分绩高的人往往是刷出来的。工大的好学生们都在干什么?刷水分,刷水竞赛,刷得乐此不疲,但其实也逼不得已,你不这么做就没这没那,这那互相还都有加成……然而这样做,最后其实学生什么有用的也没学到。今天听09级学妹说,有人交了个docx文档,助教给扣分,实验纯属体力劳动,浪费时间,对此只能sigh了。工大很多不负责任的人教着二流知识,用着三流管理,还不让人有自由度。

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分成了4种人,其比例大概是:高学分绩,低能(20%);高能,中低学分绩(10%),高能,高学分绩(2%),低能,低学分绩(68%)。数字大概是按照计院估算的。

反观HK,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能收获什么?友谊,与人沟通的能力,包容心,团队写作能力,领导力,执行力……哪一项都是内陆学生普遍缺乏但极端重要的。

2.行政,教育

来到这里,我就几乎没见过官员,偶尔会看见校长出席个什么活动的,基本处于没人管的状态,有事发邮件问学生工作处就行。通知都是直接portal统一来的。行政化?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再看老师的教学态度,这里的老师有点名,但是他们的lecture从来不点名,有的老师tutorial登记,有的老师group discussion登记。而在学期末评教中,有一项是:你的lecture出勤率是多少:(1)40%以下 (2)40%以上,神奇吧,学生的出勤率不是用来评价学生的,而是评价老师的,,如果选(1)的人太多,这个老师就惨了(其实这个本来的合理在中国成为了神奇是挺悲哀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基本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尽职尽责。再不用多说什么了。 工大现在要跟风当世界一流大学,结果不但没管理去行政化,反而连学生都要行政化了,评优荒谬的把行政职务提到了比竞赛还要高的地位,教学上评教结果更是好不认真对待,危矣。

 

我写过的最恶心的文字

前两天看到居然新冒出一个教学新秀奖。当时感觉这不就是给我准备的吗。可一看,我连最基本要求都不达标,就没当回事。可各种同事不厌其烦地撺掇我,弄得我不淡定鸟,就报名鸟。

报名表提交后给了一堆修改意见,尤其让我补充其中的“院系推荐意见”。是啊,这是惯例啊,让专家、领导推荐,意见必须得自己先起草好了。这么多年了,我咋就还这么不适应呢。写吧!于是就写下了我有史以来最恶心的一大段文字。

秀文字之前先让我吐个槽。我们的工作是为领导而做,还是为学生而做?最有资格评价工作质量的,是领导还是学生?是领导的意见更可信,还是学生的意见更可信?搞学生评教这么多年了,直接把学生们辛辛苦苦写的评价放到一起比不就行了吗?就知道整天怪学生不认真评教。评教结果都不认真对待,凭啥要求学生去认真评?

好了,开始秀恶心文字了,请把吃的都拿远点。

孙志岗同志所做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既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也不是以把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为精品为目标,而是在苦苦寻找大学教育的出路。

他看清了中国当前整体社会及教育体系导致一个现象:我们有聪明刻苦的学生和学识渊博的教师,然而学生却无学习动力,教师也不愿投太多精力于教学。这个现象导致我们的人才培养落入死循环,进而必将影响国家未来的科技实力。为解决此问题,虽然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等观点自上而下传播久矣,但实际效果总差强人意。

于是,他开始寻找能自下而上的出路。经过无数的尝试、非议、批评、打击和赞美之后,他明确了一个思路:现阶段最适合中国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能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其次要能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节约教师时间,才能让教师乐意采用;学生主动,才表明有学习兴趣,才能锻炼综合素质与能力,也能弥补教师投入的不足。

为节约教师时间,他建设了通用的教学网站,在上面开发了很多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自动化工具,虽然从中获得的回报微乎其微,但坚持维护、扩展、升级和推广这个网站已经5年多。

为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他研究出了“淡讲课,精作业”的教学方法,并以网站辅之实施。他认为有挑战且算分的作业才能激发学生的征服欲望,并在征服后获得无上的成就感,找到兴趣,并锻炼综合素质与能力。与之相较,课堂教学并不应该是教学的主体,而应该是作业的辅助。这种思想和方法虽然看上去有违常理,但他的实践结果证明这是相当有效且高效的方法。

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影响了很多人,造福了很多人,已经在工大乃至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他不是新秀,实在无人再配这二字。

 

 

使用Moodle的四层境界

一件工具是否是革命性的,要看它能否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事物发生变化。“革命性”是否能发挥出来,要看使用者是否乐于去拥抱变化。比如iPhone,革命性已经毋容置疑,但不少拥有者只是喜欢炫耀它的外观,从来不用打电话、发短信以外的功能,那么这种“革命性”在他身上绝对不会体现。这样的人往往还会故作谦虚,其实是装牛X地说:“真没觉得这苹果手机有啥特别的”。Moodle也在遭遇这样的境遇。

本文的目的是想帮助初识或者不识Moodle的人一步步了解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文中观点相信对blackboard、sakai、claronline等其它课程管理系统(CMS)或学习管理系统(LMS)一样适用。

第一层:资源发布

这一层是使用Moodle的第一步,也是很多人接受Moodle的最初原因。发布的资源主要两类:课件等资料,关于课程的信息和通知。

经常能见到教师通过博客和ftp等发布课件;没有博客或ftp的教师,会注册一个公共邮箱,把密码告诉学生,让大家到信箱下载;QQ群也是很多教师向学生发布信息和文件的基地。从这一点看,对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其实是很巨大的。

上面这些手段没有一个是专门为课程设计的,所以总会遇到各种不便,比如不易查找、容量限制、密码被改、信件被删、不易重复利用等等。尽管诸多不便,很多教师仍能自觉坚持使用,很令人感动。

Moodle是专为课程设计,所以它更方便。除了完全克服上述缺点,还能轻易控制可见范围,更新、维护方便等等。基本上做一次,就可以用百次。

第二层:收取作业

网络相对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信息能双向流动。开始在网上收作业,这个优势就开始被利用了。

收作业的需求也不少。最早,就是这个需求驱使我去寻找合适的系统,进而开始建设乐学网。在此之前,曾经用email收作业一次,其它很多教师也用过email。当课程的学生数不多时,用email收作业也还算不错。但学生数较多时,email附件的下载、整理,回信确认,信件丢失,迟发作业,以及没发还是丢失的扯皮,是能让教师疯掉的。

Moodle有专门的作业模块,将这一切轻松化解。作业在线布置,学生在线提交,超过截止时间自动关闭提交功能,教师在线浏览作业、评分、写评语,学生即时收到反馈,成绩自动归档统计,作业文件可以可以永久保存……

第三层:交互

老师讲,学生听,那不叫交互,甚至连“交流”都算不上。课堂是个很好的、不可被完全替代的交互场所,但它的时间与空间都是严重受限的。网络可以完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实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交互。

如果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在QQ群讨论关于课程的问题,那么QQ群也是一个便捷交互式教学的场所。但它毕竟是为聊天设计,形式过分活泼,交流又只限于在线的人群,回顾旧话题非常不便。

Moodle中也有类似QQ群的聊天室,可以开展实时在线答疑。也有点对点的消息系统,可以单对单地沟通。但对教学最有突破意义的,是“讨论区”。

讨论区就是我们常用的论坛、bbs。每门课程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个讨论区,对应不同的话题。缺省只能课程成员参与讨论,也可以限制只有课程成员才能看到帖子。不管你在线、不在线,看帖、不看帖,帖子都在那里,回复也都在那里,随时可以看到。精华的讨论可以永久保留,让一代代的学生受益。还能给好帖子打分,成绩可以记入课程成绩。我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moodle里如何活跃讨论区》,值得感兴趣的人参考。

第四层:协作

这是我能理解到的,使用Moodle的最高境界。但很可惜,这一层我暂时还没有做到,贡献不出第一手的感受。

据我了解,Moodle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协作功能是Wiki和互动评价(Workshop)。

Wiki是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功能。在其中,学生可以彼此合作(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共同在线撰写文档,实现高效的协作。曾见过国外使用它的案例,用Wiki教小学生写作,效果特别好。

互动评价强调的不是共同完成一件事,而是通过互相评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能节约教师时间。它的后台算法会尽量避免故意给高分或低分的情况,尽量只保留客观的评分。围绕它,甚至还有很多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发表,比如这个,还有这个

总结

网络是个革命性的工具,基于网络的课程管理系统对教学是个革命性的工具。所有革命被广泛接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让我们慢慢来,一层层地做,在Moodle中,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而改变我们的教学思维。改变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些许的阵痛,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皆大欢喜的!

回某学院书记的一封信

某老师,您好

收到来信非常惊喜,但因为一直不方便静下来写回信,所以回信较晚,不要介意。

那次在教学会上发言,我知道可能是我唯一的机会在这么多同事面前表达自己对教学的看法,所以我让自己一定要如实、真切地表达,甚至不惜把自己完全放到所有人的对立面。虽然最后时刻我还是有所收敛,一些狠话没有直接说出来,只做了一些表露,但从结果看还是吓到或惹恼了不少人。但让我颇惊喜和高兴的是,那以后,又认识了很多像您这样的人。你们的支持让我很踏实,你们所做的彻底消灭了我的孤独感。

以前不认识你,所以搜了一下你的资料,得知是某学院副书记,是领导。这里我想说说领导的坏话。我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是别说那么大的,就只说工大吧。问题就全在于领导身上。领导们首先想的是往上爬,而能决定他们能否爬上去的,是上层领导。普通教师也在这个阶梯中,其下面是学生。每一层的人,都很少越级往下看,所以大家做事情第一考虑的就是让自己的上级满意,然后是别把自己的下级惹毛闹事。于是乎,能让领导开心的,虚的,甚至虚假的事情、工作,甚嚣尘上,而对底层好却显示度不高的事情就没人做,或做了也得不到回报。我并不想打击一大片。肯定有领导是做了实事的,但只要他想继续升迁,就绝对不能把让下属满意当做第一原则。

我也知道有些领导对各种事情也看不过眼,也在想办法做改变。他们只是不得不暂时委曲求全,以图获得更高的权力,才能去做更大的事情。但不管他们升得多高,都会有挥之不去的掣肘。而且,在这套氛围中折腾得久了,得益多了,慢慢的也就同化了。等到获得改变的机会时,可能反倒会去维护了。

所以,我对领导层来策动真正的改革,已经失去信心了。于是,我要做一个尝试,看看凭一介布衣之力,以让学生满意为一切前提,到底能将事情做成什么样子。在最开始时,我真的是抱着必死决心的。当然,这个“死”,不过就是被学校开除而已。

对实验报告中的教条的抵制,是我所做尝试的一部分。我知道同事和学生们都多反对这些教条。诚然,确实有些人反对它,是为了偷懒。但,也有很多教师和学生,是很认真对待实验的,却要为了满足这些教条而多耗费心力。这些心力的耗费对教学效果不仅没有半点贡献,反倒可能起反作用。可是,所有人都怕让领导不高兴,于是就都不得不一边抱怨,一边装修。

我就是不装修,我就是要拿实际效果说话,我就要看看这样到底能获得什么结果。我很希望有个好的结果,这样就能让更多教师放心、坦然、专心地做有实效的事情,不用再刻意迎合领导。

我已经留校8年多,这份尝试做了也有8年了。目前为止,效果都是很好,真的。不仅学生满意,学院里的领导也一样很满意。真是难为领导们了,感谢他们对我的纵容,甚至包庇。他们的支持,最终让我获得在全校大会发言的机会,还有每年的新教师培训

有人说我是运气好,碰到了好领导。也许吧。不过,在我做这些之前,不少同事可都是在告诫我,说“领导”肯定不会开心的。从这件事看,我们可能一直都在误解领导,或者太在意领导的心情了。当我们真的放开手脚,惊喜就会呈现。

院领导对我来说是绝对的惊喜。校领导呢?是不是官越大就越谨慎呢?不知道,现在我还得不到结论,慢慢看吧。这次的实验报告事件就是我在争取的一个与高层人士直接交锋的机会,目前还没下文。那次发言,亦没有获得高层的任何反馈。至少,负面效果还未呈现,所以希望还是很大的!

谢谢来信,祝您的下属和您的上级对您都满意!:-)

P.S. 我推动了五年的乐学网最早的初衷就是让技术手段代替人力做一些繁琐、教条或无实效的事情,节约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使用后发现它更能提升教学效果。现在网上还没有贵学院的课程,在此特诚意邀请开课!详情可以随时联系我:136xxxx4426

“开网考试”的设想

开卷考试大获成功之后,曾想能否“开网考试”,就是在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访问互联网。上学期和西安交大的程向前老师交流时,他也提到过类似想法。

开网考试的好处是显见的。与开卷考试相比,它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源,检索起来更加便捷,与日后工作找资料的情形更加一致,还节约纸张。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阻止考生网上交流。

今天早饭时偶然想起这个问题,突然想到了解决办法:

  1. 限制每台机器只能通过squid之类的代理上网
  2. 代理中严格限制POST数据大小的上限,保证正常的搜索查询同时,阻止发帖、webqq之类的可能
  3. 将所有GET和POST都日志下来,做为监考记录备案

嗯,也许能行。等什么时候给小班上课,就试试看。

这样公布成绩能比较有趣

现在考试成绩发布的官方流程是:

  1. 教师把成绩登录到教务处;
  2. 学生到教务处网站查询成绩;
  3. 如果学生对成绩有异议,向教务处提交书面查考卷申请,教务处将申请转给教师,教师回复一个“成绩无误”。

当然,如果发现错误,教师通常也是不会承认的,因为这是在向教务处承认错误啊。实际上,如果真的仔细推敲,评卷中的错误肯定不会少,无论评分错,还是算分错,都会有。

上学期,我将每道大题的分数都录入到了moodle,这样让计算机计算总分,再将成绩自动传往教务处,避免了低级错误的发生,同时还能让学生知道自己每道题的得分,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但这样公布成绩却勾起了学生“找分”的欲望,一下子让我应付不过来,急忙发了篇博客《不要为了维护一个讨厌的,而去破坏一个喜欢的》,以平民意。民意是平了,但这样其实是在回避直面自己的错误的机会,不好。所以有了下面的想法:

  1. 依然在moodle公布每道大题得分
  2. 公布后留出24小时让学生提交查卷申请
  3. 申请通过支付宝提交,每笔申请只能查一道题,并要转给我<1元的钱,钱数做为和学生本人对照的密码
  4. 24小时结束后,不再接受申请,开始查卷。多给的扣掉,少给的加上

这样便有了一个弥补错误的机会;收的钱数不高,不至于造成经济问题;支付宝转账还是有点小麻烦的,能保证提交申请的基本都是认真的;收入的钱足够平衡评卷用笔的开支。

收钱方式上还可以搞些花样,比如收50元,如果成绩有变化,退回,没变化就不退。在淘宝上开个店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这个流程。

你觉得怎么样?有啥好建议吗?

下学期一定要试试!这学期如果有同事这么玩了,一定要分享经验啊!

无人问津

一个澳大利亚的moodler写了一篇博客——《Nobody asks》,讲述他推广cms的感触。他所做的和面对的,与我有太多相似。没想到在发达国家,亦是如此啊。故翻译一下。水平有限,有些翻译很拿不准,所以原文也嵌在里面,供对照、指正(感谢magnolia的指正)。因为原文被墙,所以图片我都放在了本地,希望不会侵权。

无人问津/Nobody asks

——Tomaz Lasic

Last week, I was invited to a high school as an ‘expert’ on using Moodle in the classroom. I had a series of 45-minute sessions to, as my brief read, ‘inspire’ each group of teachers (average size of about 15-20) over two days of PD to use their nice local Moodle & Mahara setup in their teaching.

上星期,我以在课堂使用Moodle的“专家”身份被邀请到一所高中。按我的简单理解,我有两天的时间 ,可以用若干个45分钟的学时,去“鼓舞”每组教师(平均一组15-20人)在教学中使用他们学校已经配置得很好的Moodle和Mahara。

Yeah right.

啊哈,是这样。

I’ve never liked ‘gurus’ showing flashy wares and ideas, especially right at the start of school year with so many things to get ready before the kids arrive. I’ve never liked being considered one either.

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像一些“教主”那样展示华而不实的工具和理念,尤其此时,学年刚刚开始,在孩子们到来之前还有太多事情要做。我甚至想都没这么想过。

So, I thought we’d use the 45 minutes for a guided chat about things we are kinda all good at – talking about our needs. Needs of teachers I spoke to and, importantly, the kids they teach. In the context, shoot a few Moodle ideas past them and see how use-full or use-less they may be. But it was about the hole, less about the drill.

因此,我想我们最好用45分钟一起聊聊我们都擅长的事情——我们需要什么。我正面对的这些教师的需要,和更重要的,他们所教的孩子们的需要。在这样的氛围下,向他们介绍一点儿Moodle的理念,看看是很有用还是没啥用。但这一定是关于“洞”的,与“电钻”的关系不多。

(“所有买电钻的人都不是想要个电钻。他们是想要个洞——Perry Marshall”。这才是首要任务。)

I even flashed these sort of things as a visual reminder:

我甚至把这些做成了闪亮的视觉提醒:

伟大的教师可能并不总是了解或善于描述利用科技的解决方案……但是,他们伟大,因为他们善于理解和描述他们的需要,以及同他们在一起的人的需要!)

And…

和……

(您需要什么?您所教的孩子需要什么?)

EVERY group sat a little stunned at first. Believe it or not, the ideas did not flow very freely. The replies ranged from encouraging (‘enthusiasm’, ‘motivation’, ‘meaning’ …) to downright pathetic (‘textbook’, ‘ways to easily memorise a range of acronyms we use’). We’d eventually get about 5 – 10 needs on the board to work with.

组在刚开始时都有点儿沉闷。不管你信还是不信,交流得并不顺畅。回应中,有令人鼓舞的(热情、主动、意义……),也有完全令人泄气的(教科书、怎样快速记忆我们使用的那些缩写)。最后,我们在黑白上总结了5-10个需要面对的需求。

And behold the question “Why DO you teach?” asked as the conversations began to flow. Many felt a little threatened even!

令人意外的是,“您为什么做教师?”做为对话的开场提问,居然让很多人感到这个问题有点儿威胁!

Or as one teacher put it: “Nobody really gets asked these questions.” Rarely, if ever, do teachers ask these themselves. It’s all assumed, we all know what happens at school and what the school and teachers are there for, we all ‘innovate’ but it basically changes bugger all while giving the impression of progress and change.

就像一名教师所说:“没人真的被问过这样的问题。”甚至几乎没有教师自己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假定,我们知道学校是怎么回事,知道学校和教师都是干啥的。我们都“创新”,尽管它使人看到进步和改变,但实质上它让一切更糟糕。

I am NOT  bashing teachers here. Quite contrary, I understand so many of them, barraged by things to, often mindlessly, tick and do while lacking time, space, even increasingly a reason for these questions (other than stuff like ‘raise scores’ etc.).

我不是来猛批这些教师的。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他们被各种事情困扰,经常在缺少时间、空间,甚至行事意义的情况下,不动脑地去打分、做事(除了像“提分”这样的事)。

A friend noted in reply to my email containing a few gems collected over two days: “I often reflect that all of these controlling, narrow and limiting views of education are expressed by people who once showed wonder, imagination, a sense of fun, and often got into teaching because they wanted to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How is it that they are who they are today? Not easy to answer, but important to try nonetheless.”

一个朋友在回我总结了两天来的几条亮点的email时说:“我经常思考,表达出这些霸道、狭隘和目光短浅的教育观点的人,他们也曾经表现出好奇心、想象力和幽默感,并经常沉浸于教学中,想要对年轻人的生活产生正面影响。他们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不好回答啊,但仍应该尝试去解答。”

While I did cover my brief and talked about Moodle and ‘technology’ over the two days, I was glad, while sad and often a little horrified, to talk about the ultimate technology and weapon for change – asking good questions and wrestling with them.

还好,在这两天里,我确实表达了我的基本想法,介绍了Moodle和“技术”。在谈论为变革而生的终极技术和武器——提出好的问题并为之绞尽脑汁时,我开心,同时也伤心,并经常感到些许的恐怖。

I wish all my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teaching colleagues and their students a great school year 2011 (first day today for most). Turn the crap detectors on and use them! Make it matter.

我希望所有我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教师同行和他们的学生们都会有一个完美的2011学年(今天大多数人都是开学第一天)。打开并使用那些屁话检测器!让它发挥作用。

And if you think I can help you in some way in doing that, you know where to find me.

如果你觉得我在这方面能提供什么帮助的话,你知道该到哪找我。

专家与专家——实验报告被检后感

前几天教务处派遣专家团到软件学院检查实验报告,然后我写了篇比较愤青的博客。撰写它的同时,也完善了我的wordpress到哈工大博客自动同步插件。注册哈工大博客是觉得那里能得到校内的关注多一些,尤其在被管理员推荐后,能登上今日哈工大的首页。但管理员人很好,没把那篇愤青博客推荐上去。估计这篇也不会被推荐,先谢谢了!

今天专家团终于莅临计算机学院,于是我再次被检。两次被检,实验都是完全相同的,结果有所不同。

上次是软件学院帮我送检,他们精挑细选了一个小班。检查我的是一位老教师,只看了两个txt文件,就判定我为不合格。把我找去,引发一番口水,最后判我无结果,情况上报教务处,由教务处决定是否合格。估计教务处还没工夫搭理这事儿,至今还无下文。

这次虽然得到官方指示只需要交一个小班的报告,但我还是把所有报告都拿去,反正不会增加U盘的重量。检查我的是一位中年教师,随机抽了一个班,8个实验看了有1.5个小时,给我的成绩是良,评价大体是:评分很客观公正,抄袭的能给0分;基本都有有价值的评语,但也有一些评语为空;实验报告没有格式可言,完全不规范。

两个结果都挺好,但我还是更期待第一个结果的最终结果,因为它能让我知道领导们是怎么想的。

从我第一次越轨做教学改革开始,我就一直没什么害怕的。“大不了就是被开除,换个地方赚得更多”,我总是这么想。

学校折腾人的那些事儿

今天被学校实验报告检查组的专家揪去,让我解释为什么操作系统课没有实验报告。我说有啊,就是那个txt文件,里面有学生对实验报告题目的回答,另外所有源代码都随txt文件一起提供了啊。专家说,只有word做的表格文档才能算实验报告,而且里面必须得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意义、实验内容等等,源代码也得放到word文档里,而我所谓的实验报告里,甚至只有学生的回答而没有题干,不能算是实验报告。然后我就不爽了:

  1. 我说,实验报告中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东西已经都有了,我甚至特意告诉学生别拷贝粘贴那些实验指导书上都有的东西,是为了节约所有人的时间。
  2. 别的老师帮我打圆场,说我是在做教学改革。专家说:“改革必须得先有院系的批准,和教务处的批准,你这么做打过报告吗?”我说:“没打过。首先我不知道这样的事还要打报告;其次就算我知道该打报告,但也不知道报告模板啥样,更不知道该交给谁;最后就算这些我都知道,也没时间折腾。”
  3. 我的教师评语是独立在txt和源代码之外的,没有嵌入里面,专家说这样的评语没有针对性,不合格。我的助教朱老师解释说,每个实验的批改都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的,该针对的都已经直接口头针对了。专家问:“你们口头批改有录音做证明吗?”
  4. 专家说,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不单纯是追求形式。像我这样的报告,连题干都没有,只有回答,几年之后,谁能看出来回答的是什么?我反问:“这东西,几年之后还有人看?”

最后,专家很nice,没给我下定论合格还是不合格,只是将情况上报到教务处,让我等候发落。

这件事大体可以归结为我对“无实效、形式化、折腾人”的制度的抵制。这样的制度真的挺多,我一直在做整理。本来希望等教代会时当提案交上去,但今天的事情使我觉得有必要先写出来,然后等学校因实验报告事情怪罪下来时,就用本文当做辩护词了。

折腾人的出考卷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考试管理实施细则》中有一条:

凡笔试课程的考试需同时出2套难度、内容及题量相当的试题,交由教务科随机抽一套作为考卷,另一套留作补考、缓考的试卷。

我始终想不明白这一条规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但确实实在在被它折腾得很累。出过卷子的都知道弄一套高质量的卷子有多难,很耗精力。同时出两套,工作量加倍,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就只能在质量上“节约”时间了。

况且,现在提倡“累加式考试”,那么期末考试是平时成绩的补充,两者应该有互补性。而补考、缓考的题,应该有全面性。两套题的考察点都不一样,咋就能符合规定呢?

折腾人的监考

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会搞一次严肃考风考纪的运动。每次运动总结起来都是“监考严格看着学生,巡考严格看着监考,领导严格看着巡考”。今年最富创意的新规定是“考生违纪作弊,监考教师未能及时发现”而教务处巡考发现了,监考教师要受处分。

我坚决支持严肃考风考纪的动机,但对具体做法有些意见。

我做过学生,我承认监考严格与否效果确实大相径庭。我也承认,教师中确实有监考不认真的,甚至会有纵容学生抄袭的。

我现在是教师,监考无数次。我承认,我确实是想严格监考的。我也承认,监考过程中我的确经常溜号。一学期三四次监考,每次两个小时,我总希望能在考试刚开始那一段比较风平浪静的时候玩玩手机、看看书,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当然,我要经常抬头去监视学生,看书和手机都是用零碎时间。这样做是不对,但那两小时确实太煎熬了。

我想,如果每学期只给我安排一次监考,我一定能从头盯到尾,不成问题。有这么多老师,为什么少数人要经常监考,而大多数人却从来不用监考呢?把无聊的工作均匀分配一下,就自然可以提升工作质量了。

还可以参考车万翔老师曾提的一个想法,在教室安装监控摄像头,全程录像,这样监考老师就可以全省了。

折腾人的专家评教

始终搞不明白,专家评教的目的到底是监督还是帮扶。我认为这事儿压根就不应该是监督,而应该是彻底的帮扶。

现在是这样的,年轻教师本来就缺少自信,一看有专家来监督,就更紧张以至于出错。下课后,专家当面也不多说几句意见(时间确实有限),回头我们只能提心吊胆地等待《教学简报》的表扬或批评。而且,因为一些观念的差异,专家认为好的,我们未必觉得好;专家认为错的,我们未必认为错。事实上,每次教研室宣读《教学简报》时,我们都会对一些专家意见有各种看法,但被点名批评的教师本人却完全没有机会申辩。

如果专家不是以监督然后打报告的方式出现在课堂,而是诚心来帮助我们,我们会更希望他们的出现。课间时间短,不够我们倾听他们的教诲,可以留下电话、地址,我们很愿意登门请教。相信这样的效果会好得多。

如果学校认为没有专家监督教师就会不认真,那么就用好学生评教吧。请将评教结果在网上公开发布,并保存至少一年。这样就行了,其它的监督都没必要了。如果能再配合学生自由选教师,而不是大班分,效果就更好了。此外,假如财力允许,就用四六级答题卡那样的纸来评教,用读卡机自动统计。网上评教的匿名性有时会得到学生质疑的。

折腾人的财务排队

“最怕去财务报账”,这基本已经是所有老师的共鸣了。有了排队机,本来以为会方便很多,但未料到还不如以前呢。那些专业插队的老师也有不少是我朋友,我就不说啥了。就说说这个排队机吧。

能不能把它做成一个网上领号,网上查进度,算法预测排到的时间的系统啊?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办公室里坐等,既不耽误我们的工作,也不延缓财务的流转。

后记

我觉得,想让员工好好工作有两种手段:

  1. 给予丰厚的回报;
  2. 用严苛的制度监管。

如果做到了1,那么管理制度基本可以泛人性化。比如科研工作就是这样,学校只管最后的数字统计、排序、发奖金、提职称,中间过程随便你怎么折腾,科研经费、SCI都能年年攀升。如果做不到1,那么做到2也好,但那就成富士康,成血汗工厂了。

现在学校对教学工作恰恰就是2而没有1。如果我们的教师对教学工作都仅当成一种谋生手段,毫无责任心而言,那这样做没有问题。但我们的教师不是那样的。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老师想好好搞下教学,哪怕没啥回报,可是为了应付各种折腾人的制度、检查,不得不做很多琐琐碎碎又毫无生产力的事情,导致潜心研究教学内涵的时间更少了。更有些老师为了躲麻烦,干脆就不讲课了。

说这些,不针对任何个人,也不针对任何机构,只是想让学校更美好。如果您恰恰是这些制度的制定者,本文让您觉得不爽了,那么请海涵。这些制度已经让我不爽好多年了,现在咱们算扯平了。很愿意和您交流,一起想好办法解决问题。如果您想怪罪我,我虽然挺害怕,但也只能笑纳了。

让学生主动学习

这次报告比较大发,所有校领导、院长、教学副院长等等都在,一共500多人。我只有15分钟,最后为了弥补前面的超时,我主动压缩到12分钟。效果应该还不错吧。最后王书记总结时说“做改革,不要全面否定过去,得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不知道是不是说给我听的。好在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对教学没有发言权”,所以我就不表态了。

为这次报告专门写了份报告,1万多字,但已经尽量精简语言了。本以为会像去年那样现场印发,但昨天才知道今年不印。所以传到这里,请点此下载

讲稿草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给大家展示一句话:

“……我觉得工大学生不学习,松散的程度已经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是一名学生半个月前在我的博客上的留言。我们的学生到底多么不爱学习,每名老师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我个人认为,这名学生的话并未夸大其词。对这种情况,我倒不悲观,反倒很高兴,因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富有正义感的,他们是希望自己能“爱学习”的。

也就是说:

学生主观上是“爱学习”的,但落到行动上却“爱不起来”。

怎样让他们行动上也能表现出来“爱”呢?我八年的职业生涯几乎全用在研究这个问题上了,到今天终于略有小成。不过这次时间有限,我只能展示我的几个关键的观点。

观点一:作业的重要性大于讲课。

我认为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并不是讲好课,而是管理好作业。这里的作业泛指一切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的事情,包括普通作业、实验、大作业等。有一个项研究将各种学习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试听和演示;另一类是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看,主动学习的效果是远远高于被动学习的。听课的过程,就是被动学习的过程,而做作业的过程正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业的重要性大于讲课。学校正积极倡导的“累加式考试”也是在提高作业的重要性。我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便摘一句话:

“每周在电脑前憋10个小时把实验做完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之后就会发现痛苦之后的充实,对于知识了然于胸的感触。”

这是大约20天前我的课接近结束时一名学生在课程论坛发的感慨。

我自己做的统计表明,这句话是能代表大众心声的。93%的学生认为实验是有必要保留的教学活动,相对而言,只有74%的学生支持课堂讲课,考试的支持率更是低至54%。所以,以作业为核心的“累加式考试”,效果好,学生也欢迎。

但作业的建设、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这种方式的效果。对此我的观点是:

课程应该像网游

网游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不了解游戏的人可能认为游戏是靠低级趣味来吸引人的。其实不是,低级趣味的游戏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很快会被遗忘。凡是能成为经典的游戏,都是用一些很积极、健康的东西来吸引人的。如果课程能学习网游吸引人的精髓,那么就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了。网游吸引人的因素很多,其中三条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成就感、可复活和公平

只要课程具备了这三样,那么学生就会像爱网游一样地爱上学习。

难道课程拿到高分不具备成就感吗?具备,但是这个成就感比较畸形。给大家看这样一句话:

从头到尾没有听过XXX课的她在期末的考试中仍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当得知她只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复习便得到如此惊人效果的时候,在场同学无不发出惊叹。”

此话的出处,是一个星期前《哈工大校内综合信息网》上的一则新闻。这就是现在学生们在追求的成就感。

成就感的源泉应该是挑战成功后的喜悦。所以想让课程有成就感,就要给学生很多挑战。我是这么做的,实验题目设计得很有挑战性,或者简单说设计得“很难”,而且在实验结束前我不做任何辅导。建了一个网上论坛,让学生们在上面互相分享经验,互相帮助,共同挑战实验。学生做得相当好,让研究生助教甚至很多老师都望而却步的实验,他们能有80%拿到满分。实验结束后,我再根据完成情况做课堂点评,帮他们升华一下。此时的学习效果就相当好了,远比让他们只是跟着老师的指示机械操作一遍的效果好,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有不少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说,希望所有课都能这样。

另一项“可复活”,课程中也应该尽量做到。不可复活就会使学生失去持续挑战最高峰的动力。我曾想,如果我们所有课程都像4、6级那样,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只要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就可以再学习,再考,那会怎样。我做不了这么大的实验,但在我的实验中做了实验。在C语言课中,学生程序提交后,会被自动评分,他觉得分数不满意,就继续改程序,再提交,直到拿到满分为止。这样的过程不仅让课程获得“可复活”的特质,而且让教师相当轻松,基本不用人工评分了。

再谈“公平”,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公平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网游和课程也不例外。网游公司为了维护游戏的公平性,甚至不惜把作弊的玩家告上法庭。

我们的课程公平吗?有监考的期末考试是公平的。但被累加的平时成绩,并没有监考,它公平吗?不公平!因为抄袭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必须反抄袭

我们专门开发了反抄袭工具,可以从几百份作业中找出抄袭行为,再辅以严厉的惩罚措施,效果相当好。而且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对此非常支持。支持率高达92%

这说明什么?给大家讲一件事。一个多星期前课程结束的时候,有一名被我抓了抄袭且严格惩罚的同学跟我说,他一开始很恨我,恨我剥夺了他抄袭的权利。他认为在大学,抄袭是天经地义的。在那以后,慢慢地,他不恨我了,反倒开始感激我,同时,开始恨这所大学。他说:“我人生的第一次抄作业就是在这里发生,是这里让我认为抄袭是天经地义的。”各位,这不是特例,我本人的第一次抄作业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并因为那一次的得手,而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我们的学生是爱学习的,但他们没有遇到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这是谁的责任呢?对此我要讲述我的第四个观点,也是一个肯定会得罪很多人的观点:

学生不学习,责任在教师

这话是不足够客观,学生本身是有责任,但我们做为教师,必须把这个责任全部,至少要尽量全部都担在自己身上,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学生不好好学,我也没办法”这样的话,是对不起我们的教师资格证的。

那我们该如何履行这个责任呢?是要像中小学班主任那样严看死守,鞠躬尽瘁吗?不是,绝对不是。我的第五个观点是:

给学生自由

中国的学生是很可怜的,很少有人能享有决定自己人生的自由。在并不知道大学是什么的时候,就来到了大学;在并不知道专业到底为何物的时候,就选择了专业。很多时候,他们所做的,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和师长的梦想、愿望,甚至是为了保全他们的脸面。所以,我认为,大学应该这样,建立一个基本的、公正的、健康的学习环境,然后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发展,不必给他们添加太多压力。比如,我所有课程及格的要求都是非常低的,如果一个学生已经想清楚自己将来肯定做与专业无关的事情,那么就大大方方地送他一个考试pass,助他有更多时间去做与专业课程无关的事情。再比如,我上课从来不点名,甚至直接对学生说,如果你觉得来听课是浪费时间,不如去做点儿别的,那就别来听课。我会把课程录下来,放到网上,你啥时候想听了,就自己听去。看似很散漫,但我恪守两条底线:

  1. 搞定实验才有高分
  2. 抄袭者,必重罚

在这两条底线的支持下,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使有能力者实至名归,能力不足者认清自己,特立独行者获得最大的自由空间。

时间有限,也未必表达得清楚。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欢迎访问我的博客。那里可以下载一篇我用尽量精简的语言写的一万多字的报告。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