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如果成立

我又开始悔恨了。今天搜文献,发现了一篇博士论文《Web Browsers as Operating Systems: Supporting Robust and Secure Web Programs》,不禁慨叹,这本应是我的论文标题的。

论文作者Charlie Reis和我差不多的时间博士入学,他现在已经是Google的员工了,参与的Chrome项目已经影响了世界,而我还在这里幻想CTOS能这这那那呢。另外,他长得和我也有几分相像,简直就是老天创造出来气我的。

今天还看了李菁小盆友分享的《Cultivate Team, Not Ideas》,看得我脸红一阵白一阵,脖子只冒冷汗,直怀疑她就是共享出来寒碜我的。自己现在的执行力确实太差了。很怀念硕士毕业前的我,每天都能很充实地做事情,从一早做到很晚,不知疲倦。现在,虽然也是从一早做到很晚,但效率极其低下,中间总被各种事情打断。有些事情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不得不被打断,但更多的是我自找的,比如周期地check mail,check reader,check bbs,check blog,check cms,check renren,check 241……今天又加上了一个check buzz。天天就在check和reply中度过大半时间,效率当然低下了。

我有了个idea,可以做个脚本,每次运行后,就屏蔽以上网站1个小时,这样我至少能维持一个小时的连续、专心的工作。这个idea不错,待我check一圈后再想想啥时候实现它吧。

2010年考研操作系统统考试题挑刺

操作系统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个观点,就是不要对操作系统的知识太“较真”,因为这东西本身就完全是人造的,没有任何自然定律支配它,所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咋说都有道理。学操作系统的关键在于要领会精神,了解细节,但不要纠缠细节。比如,我们都知道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的接口是“系统调用”,这个貌似没有争议。但如果硬找麻烦的话,对于像DOS和一些嵌入式OS等不区分用户态、内核态的,应用程序除了系统调用,还可以直接读写内核空间里的数据,直接调用甚至修改内核里任意一条指令;对于Java OS(别讨论它是不是OS,因为OS压根没有精确的定义),应用程序和系统之间的接口是Java API,根本到不了系统调用的级别。

所以,我认为机械的选择、判断题根本不适合操作系统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很难经得起推敲。甚至于说,操作系统根本不适合被考试,不适合用简单的“对”和“错”来评价一个学生对这门学问的理解。最近拿到了2010年考研统考题的真题和官方标准答案,从中找到了不少刺,再次证明了我的观点。摘录几个:

23题:

下列选项中,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的接口是
A. 系统调用    B. 中断    C.库函数    D. 原语

标准答案是A。

挑刺:

  1. 很多系统的系统调用都是用软中断实现的,所以不能说中断就不是这个接口。
  2. 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通过库函数间接调用系统调用的,而操作系统可以将库函数和内核、系统程序等打包在一起提供给用户,所以库函数也是一种接口。这个命题让我想起我在课上问过的一个经典问题“扫雷是不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3. 不过,从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角度看,这道题还能算是合理的。

24题:

下列选项中,导致创建新进程的操作是
I. 用户登录成功    II. 设备分配      III. 启动程序执行
A. 仅I和II    B. 仅II和III    C. 仅I和III    D. I、II和III

标准答案是C,仅I和III。

I.的挑刺:

  1. 用户一定是OS用户吗?FireBBS系统中的BBS用户,只要连接进来,就建立进程,然后才是登录操作,而且无论登录成功还是不成功,都只是这一个进程为其服务。
  2. 就算用户是OS用户,假设这是一个字符界面的单用户的简单系统,启动后,shell就控制着终端,等待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验证通过后,shell才打印命令提示符,并接受用户的命令。这样,在用户登录过程中,没有任何新进程被建立。

II.的挑刺:

  1. 很多虚拟设备都是靠建立进程实现虚拟的,比如spooling方式的虚拟打印机的实现就可以这么做
  2. 一定有物理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中,就用到了进程,每当这个设备被分配,就建个进程做些数据处理之类的工作。我举不出具体的例子,但相信肯定可以这么做。

III.的挑刺:

  1. 这个描述本身就不清楚。是“启动程序”被执行,还是启动一个程序并执行?
  2. 如果是“启动程序”被执行,并把启动程序理解为boot,那么这时候还没有进程的概念呢
  3. 如果是启动一个程序并执行,那么这个程序必须是应用程序吗?就不能是中断响应程序、引导程序、子程序什么的吗?就算它是应用程序,进程A调用execve()启动程序B,这个过程中有新进程建立吗?

45题:

题目太长,不敲了,是关于C-SCAN算法的。这道题刚考完试的时候,就有考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考生能在高压力的考试情况下看到这一点,很厉害。这个争议的根源在于对C-SCAN算法描述的差异。统考的事实标准参考书(汤子瀛编著)里,说C-SCAN扫描的最远点是有访问请求的点,还有些资料(我查阅了《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wikipedia)里说C-SCAN扫描的最远点是磁盘边界。汤式C-SCAN在这些资料里叫C-LOOK。虽然描述不同,但他们都是对的,思想上是一致的。46题涉及的Clock算法也有类似问题。这并不是问题,因为真正研究操作系统的人都不是学究,不会追求与教科书保持一致,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改造、创造算法。但在考试中,这就是问题了。不看汤本的学生,在这道题上会多少遇到一些杯具,至少得多费点儿时间。这很糟糕,有点儿颠倒。

说这些,不针对任何人,任何组织。我本科时学的就是汤老师的教材,对我的帮助很大。命题人的工作做得已经相当好了,能明显看出来他们在费尽心力地精确题目描述,避免各种意外。但没办法,操作系统这门学问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机械地考核。考试形式不改,统考的制度不打破,就不可能真正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四年反抄袭,终于可以做总结了

我的教师生涯曾经差点儿毁掉。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想消极地对待教学工作,不想再像费脑筋设计实验,不想再想费力气批改实验,甚至不想用心上课。原因是对学生“抄袭”的失望与无助。那时我觉得我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都被“抄袭”轻松地抹煞了。批作业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办离婚手续的地方推销玫瑰花的傻子,不管自己多么认真地书写评语,屏幕那一端都是一个猥琐的面孔在嘲笑我的自以为是。这时,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同学告诉我moss的存在,于是我得救了。

moss是专门为检测源代码抄袭而设计的,可以瞬间从数百份源代码中找出一对对的疑似抄袭,支持很多种编程语言,而且有很多非常贴心的功能。比如教师可以给出框架代码,学生程序中出现的框架代码会被忽略;可以设定n份学生程序中都出现的代码被自动忽略;有可视化程度非常好的结果显示。它还可以处理中文的纯文本文件。Car现在正搞的Duplication可以处理中文的doc和pdf,也是功德很高的一件事。

moss的客户端是用perl编的,只能在命令行使用。我做了它的moodle插件,使在moodle中调用moss变得非常简单。

moss只是反抄袭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只是刑侦过程的一部分,还必须有刑罚过程配合,才能收到效果。

moss给出的结果只能是参考结果,还需要人工审核。moss的结果中排名越靠前的,抄袭的嫌疑越大,但并不绝对。是否雷同,要综合考量作业内容,难点、要点,相似比例和代码行数等。

moss查不出捉刀代笔的。针对这种类型的抄袭,我设计了让TA和学生面对面评分的策略,通过直接询问,看学生是否能解释程序。就算学生是找人帮忙完成的,这种方法也能逼迫他去了解程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还有一个附带效果,就是可以对每名学生做个性化指导、总结。

抄袭确认后,必须有惩罚,否则就是鼓励抄袭了。惩罚的策略我一直在不停地摸索,寻找最优解。现在觉得,基本找到了。

学生抄袭无非是想用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分数。惩罚就要反着来,让他什么都得不到。所以,凡是抄袭,当此作业0分是必须的,是最公平的,容不得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但这样会造成一种“不抄,0分;抄,最坏也是0分,如果运气好没被雷,就不是0分了”的状态。所以,惩罚必须更重。我的方法是“抄袭当次及之前所有的作业成绩都清零”。这样的好处是越往后越不敢抄,尤其那些曾经侥幸漏网的抄袭者。

假设一门课有8次实验,占总成绩的50%。如果一个学生不幸在第6次实验被雷了,他通过考试的希望基本就渺茫了。为了挽救他,我设计了“期末考试达标,实验成绩恢复”的策略。比如承诺只要期末考试能考到80分以上,被连坐清零的实验成绩都恢复。如果他是个值得挽救的人,那么后面的时间,就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了。

反抄袭的一个负面效果,是会“害”一些立志改行的学生。他们可能有自己的理想与特长,但被机械的制度圈进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去学一些没兴趣的课程。如果他成功混到毕业证,拿着文凭出去闯,很可能会改行成功,创造一番事业。反抄袭,使他们很难混,很可能会毁掉一个未来的人才。对此,应该把每次实验的及格线都设得比较低,较易达到。这种策略对后进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作用也是很大的。

反抄袭没有技术难度,工作量也不大,最难的是坚持。对此持反感态度的学生是占多数的,得顶住这个压力。待到期末时,学生们回想这一学期获得的,就会感激这份坚持了。

我决定支持互联网实名制了

几个月前看到方滨兴院士倡议网络实名制,当初不以为然,但今天突然领悟到了他老人家的深意,这完全是为中国的未来着想呢,相当的有远见,院士想问题就是不一样。为什么呢?说来话长。

想我大二小屁孩的时候,第一次上网,发现老外那边刚发布新版的winzip,我这里就能下载到,不禁狂呼:“互联网必将使中国的科技与世界同步,我们不会再落后了!”

12年过去了,我们虽然还是落后,但确实基本与世界同步了,最新的信息、paper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理解力、执行力不如人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我们靠互联网拉近的与世界的距离,却就要因网络封堵而被拉远了。

我是一介良民,一个按时交纳多年党费的党员,从未有过翻墙看不和谐东西的念头。就连在墙外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没去想起来去看。互联网对我来说,是做科研、教学、生活和娱乐的一个工具。但这么平民的需求,也被GFW弄得支离破碎。比如我在google sites上为我的小家建了个主页,上面只有小两口的打情骂俏,记录每天的鸡毛蒜皮,供退休之后慢慢回味。但很不幸,google sites被和谐,我的甜蜜浪漫也就只能作罢了。随之一起远去的,还有我和一些朋友在sites上做得两个项目的所有文档。

好吧,我可以舍弃小家,但你不应该阻挡我一颗拳拳的科技报国心啊。android和chromium与我的科研有很大关系,它们的主页上有大量详细的开发文档,都被和谐着。网上搜索资料,凡是链到blogspot、wordpress这样的,一律都无法访问。Google groups上有科技价值的新闻组、论坛以万计,我很喜欢看,但现在看不了了。G1手机随时收email本来好好的,最近也经常卡壳了。以前在google docs上收集的一些数据永远无法访问了,做的幻灯片再也不能离线播放了。幸好wikipedia解封,让我感激涕零,由衷高呼“吾党吾国,英明神武,万岁万岁万万岁!”

近日风传,要搞什么“白名单”,大意是名单之外的国外网站一律不许访问。这世界上还有比互联网更深邃的宝库吗?现在已经不是一部《四库全书》就能囊括一切的时代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网站诞生,上面有最新鲜的资讯,它们肯定不会很快出现在“白名单”中。这种做法,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啊。

怎么办?怎么办?我的科研,我的生活,难道必须要倒退吗?一道闪电劈中了我,使我明白了,只有实名制才能救中国,的互联网。因为实名制后,政府就可以详细记录每个人在网上都看了什么,就不用对网络进行任何封锁了。每个上网的人都要自律,坚决不去看那些不好的东西。如果看了,jcss马上就会知道,就会请你去躲猫猫。

所以,恳请有关部门赶快推进实名制吧,赶快监视我的上网记录吧,只要我想访问哪里就能访问哪里就好,我保证乖乖地!

极限教学:所有考试都应该是开卷考试

闭卷考试有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告诉大家,“死记硬背”很重要。死记硬背不是不好,古人的学习思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不断地读,产生记忆效果,进而就能领会精髓了。古人这种说法很对,但是不够与时俱进。古时候的书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本,不得不读百遍,否则没书读了;而且每本字数都不多,读百遍很轻松。现在的书那么多,那么厚,读百遍不可能。而读不到百遍,还要把里面的东西记住,这种“死机硬背”远远达不到领会精髓的效果。所以,我斗胆断言,我们的学生学得那么死,那么机械,闭卷考试这个指挥棒起主要作用。所以,干脆来个极限逆转,所有考试都开卷。

我进行开卷考试的次数粗略算算,也有10多次了。能看到的好处是:

  1. 学生没有了背诵的负担,更能用心去体会知识;
  2. 平时学得好的,期末几乎不用复习,很潇洒;
  3. 思维灵活的学生,比机械记忆能力强的传统好学生,更能获得好成绩;
  4. 考场秩序井然,基本不会有抄袭别人的意图,教师监考轻松;
  5. 为了和谐,为了就业,开卷考试可以更堂而皇之地提高整体分数,而不必偷偷摸摸地画重点、透题什么的;
  6. 就算一个学生平时什么都不学,考场现翻书,也能答上一些。过程中,还能让他多多少少学到一些东西。

能看到的弊端是:

  1. 很多学生还是习惯背诵,不习惯灵活;
  2. 裸考或比基尼考的,会觉得比闭卷考试舒服,这就让穿着羽绒服考的不舒服;

为了扬长避短,我总结了如下几条经验:

  1. 考前教育要做好,让大家别按照传统习惯备考;
  2. 送分题(书上能找到答案的)和分档题(很灵活,考查思维、应用等能力的)的比例,要设计好。比如,想尽量让所有人都通过,就备足60分的送分题。不过,迄今为止,无论我多么努力送分,都有交白卷的;
  3. 送分题尽量要明显。这样熟练的人,一下子就能在书上找到位置(最熟练的人,回答最简单的题,也会翻一下书确认,切记),节约出时间去思考分档题;不熟练的人,当然一定会很慢地翻书找答案,这样他就不至于过早交卷;
  4. 需要誊写的字数宜少不宜多。这样,熟练的人很快写到要点,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设计;不熟练的人,因为不自信,一定会狂写不已,给自己壮胆,也不会早交卷;
  5. 题目全是大题最好,这样的题才有思维发挥的空间;选择、填空,容易勾引学生的抄袭欲;
  6. 每道题都应该有梯度,从几个送分的小问题,引发几个分档的大问题,这样既能避免白卷,又能引导学生答题的方向;
  7. 2个小时的考试,设5-6道大题为宜;太多,就成为书写速度竞赛,而不是思维竞赛,批卷时也累;太少……没试过更少的,不知道会怎样;
  8. 如果要考5道题,那么就出6道,让学生任选5道,可以减少一些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
  9. 公开所有过往考试题,让学生知道开卷考试的题什么样;但答案可以讲,不可以公开;
  10. 每年都使用0.5-1道旧题,这样让哪怕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去看看旧题,学上那么一点点。

等开卷考试久了,学生都习惯了,都善于思考了,就可以回归闭卷,但考题依然是开卷的形式和难度,这就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了。

“云”中行:云计算带给我的出行体验

人类还只能在地面活动的时候,就有了飞行的梦想。欧美人的梦想,是骑着扫帚;阿拉伯人的梦想,是坐着飞毯;中国人的梦想,是腾云驾雾。今天看来,中国人的梦想不仅具有浪漫情怀,而且相当具有前瞻性。此次从哈尔滨再次拜访武汉,一路上无不依赖“云”的能力,恰如腾云驾雾一般,只不过这个云是“云计算”的云。凭借这朵无处不在的云,此行顺畅而又惬意,让人不得不撰文一篇,和大家分享这次“云中行”。

第0天

出行日期早已确定,两个月前就在http://www.csair.com订好了往返机票,算下来是3.8折,和火车票几乎相当。网上支付后,惊奇地发现可以直接选座位,于是就选了前排靠过道的位置,这样能早些下飞机。

要参加的会议在香格里拉大饭店开。这种地方是断然不能住的,于是上Google地图搜索武汉香格里拉,再在附近搜索“快捷酒店”,找到了相距500米的一家如家宾馆。这里最适合我了。大约两星期前,在携程预定好了房间,有免费宽带,不含早餐,正和我意。

今天开始出行准备。先到飞友网订制了两个航班的动态短信,顺便也给家里领导订了一份儿。虽然她可以通过Google Latitude随时掌握我的行踪,但飞机上还不能上网,所以借飞友的短信报报动态还是能彰显我的忠诚的。

搜到了武汉机场的网站,点击一次就查到了机场大巴的信息(在google地图直接搜机场到宾馆的公共交通方案失败,估计是机场大巴路线还没有被收录)。我最佳的下大巴的站点,是新华路客运站,距离宾馆只有2公里的直线距离。将此地点存入我的地图,查找了一下从这里步行到宾馆的路线,必须绕道,2.9公里。把地图模式换成卫星图,发现直线连接两个地点,中间要经过一大片楼区和一个宝岛公园。楼区里肯定有路的,只不过地图上没有标注。遂决定到时依仗我的G1手机,hiking一下。

住和行都确定好,就要想怎么吃和玩了。以前去武汉,没有大片时间玩。这次因为错误理解了会议通知中的时间,所以幸运地拥有一个整天可以逛逛。先到wikipedia上找到了武汉的条目,确定以户部巷和吉庆街为主要的食堂,武汉大学和湖北省博物馆为主要游乐场。这些地点都存入了我的地图,以备随时从手机中取用。

中午时,飞友和携程都发来短信告诉我武汉的天气。

下午,到南航网站办理了登机手续,这样明天就不用太早去机场了。

晚上,根据Google Tasks上随手记录的必带物品,一件件地打包。这些物品都是我平时偶尔想起来,分别从手机或计算机输入的。

第1天

手机上日历的闹铃叫醒了我。行程中主要的事件早就存入了Google Calendar,并分别设好了提前多久提醒我。所有设定都自动在手机上生效。

坐上机场大巴,在漫长的地面行程中用手机回了几个Email,浏览了一遍Google Reader。到达机场后,在自助值机终端刷了一下身份证,登机牌自动打印出来。

因为时间安排得比较精确,所以在候机厅没等一会儿,就登机了。然后,就是手机关机,飞机起飞。于是我便与计算的云短暂分离,一头扎入真正的云的怀抱。

坐我旁边的女士居然是我一个好朋友的同学,我们还一起参加过那个朋友的婚礼。聊天话题从该买什么样的笔记本进入到是否可以在网上买笔记本,进而是我向她介绍网上购物的生活乐趣。于此云中谈彼云,看来只靠管机是无法逃离那朵云了。

飞机降落,开机。Android桌面上的天气预报启动切换了城市:武汉,有雾。抬头看看天,雾还真不算小。

又上了大巴,又是回email,又是看Reader,还回了两条gtalk。

下了大巴,路边见到了我第二想念的武汉美食:鸭脖子。但很恐怖,我知道的两大鸭脖子品牌:精武和周黑鸭居然每种都并排好几家,每家的店名都稍有不同,但关键字精武和周黑鸭必有一个。为了知道哪家正宗,我掏出G1,打开浏览器,搜!!!一分钟后,心满意足地拿着两根鸡脖子向宾馆进发了。

打开了Google Maps,在基站和GPS的共同作用下,很快就定位成功。最新版的Google Maps还发挥了电子罗盘的功能,让我随时掌握面对的方向在地图上是哪边。打开我的地图,之前在PC上标注的信息点立刻显现。调整好方向,出发了。

这一路走得颇有趣。为了少走路,我穿过了一个颇有平民风味的楼群,两个免门票的公园,少吸了很多尾气。如果没有Google Maps的卫星图,我是不可能找到这些可爱的只能步行的小路的。

到了宾馆,报上姓名,递上身份证和信用卡,确认在携程网上的选择,房卡就拿到了。

在房间里修整一番,用我的上网本接上宾馆的宽带,通过RDP顺畅连入我在办公室的桌面。不过速度有些慢,于是我就用本地的浏览器处理了email、OS课程等等事情。然后,就肚子饿了。

拿出手机,运行Place Directory,搜索附近的饭店,看看名字,看看简介,看看点评,没发现有兴趣的。又打开了大众点评网的Andoroid客户端,限定只列出附近的“湖北菜”,效果好多了。根据人均消费和网友评价,圈定了“越秀酒家”,以它为点,在地图上规划了香格里拉踩点->越秀吃饭->穿越中山公园->武汉广场驻足->地铁一号线->江汉路步行街->吉庆街大排档,最后打的回府的路线。

于是出发,一路上当然免不了随时用Maps指明方向。点菜时,大众点评网的推荐菜成为首选。

晚上回到宾馆,car从云的那一端又是gtalk又是wave地发来一堆学院布置的任务,打破了我明天一日游的美梦。我恨这躲不开、吹不散的云啊!

第2天

今天上午的主题是美食、历史和节能减排。下午的主题是——工作。

为了保护地球,我决定今天只乘坐公交车。武汉三镇确实不是一般的大,很难找到直达公交车。但没有关系,Google Maps可以帮我计算出最佳的公交换乘方案。所以我轻松地到达了户部巷,吃上了我第一想念的热干面;轻松地走到黄鹤楼,并绕圈寻找最佳的拍摄地点未果;鬼使神差地走到了辛亥革命纪念馆的门口,随手用Goggles拍了门口的孙中山先生雕像,随后就被Goggles返回的精确结果折服了;然后又轻松地坐上到湖北省博物馆的直达车,亲眼免费目睹了越王勾践剑,为它的寒光而震撼;最后把目的地设为香格里拉,Maps给出的完美1次换乘方案,使我只步行了300米就抵达了会议报到地点。

报到时需要提供论文ID。掏出手机,启动gmail,搜索“Paper ID”,所得即所搜。

下午很忙,但很有趣。和Car一起做的工作是在Google Wave上协作完成的。边讨论,边修改,虽然中间隔着黄河(差几公里就隔着长江了),但比面对面一起使用Word写同一份文档要顺畅得多。中间偷闲到顺丰快递的网站下了个订单,不到半小时快递员就上门收件,把一个不方便在飞机上携带的物品邮寄回家。

晚饭又选了附近的一个特色餐馆。手机上的Weather Channel说一小时后会下雨,于是带着伞出行。回程时,伞真的派上用处了。

晚上和家里领导同时看《天天向上》,中间通过gtalk语音连接,可以一起笑,一起叫,随时讨论,好像就在身边,紧紧靠在一起。

第3天

今天会议正式开始。香格里拉的会场里wifi信号非常好,而且还免费,很大气。但参会的人除了我就没有几个用笔记本的,都在很认真地听。其实用笔记本并不代表不认真听,我用它随时查查不认识的单词、缩写,查查presentation里提到的系统、文章等等,还可以在遇到没兴趣的paper时,干会儿自己的工作。记得美国那次IEEE的会,参会者比这次少很多,但在会场使用笔记本的要多很多。这几天一直在想,如果学生上课时面前都有一个连上了网的笔记本,会给课程带来什么?我听过的美国课程,至少1/3的学生在用;电影《Knowing》里,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MIT教授在上课时,所有学生面前都是一台笔记本;美国普渡大学开发了专门的软件鼓励学生在上课时通过网络和教师互动。很多时候,我们对待新生事物是粗野的,只要看到它有一点点负面作用,就完全忽视其正面意义,开始封杀。禁止大一学生买电脑是这样,禁止个人申请域名是这样,耗巨资搭建GFW也是这样。这其实就是一种因循守旧。

会议的欢迎晚宴上,同桌的人少不了要聊武汉哪里好吃,哪里好玩。本来我不想“炫耀”我的手机,但看到他们时间有限而人生地不熟,所以还是拿出G1,帮他们规划路线。信息就在指尖,云深方知何处。

晚上查询了一下昨天发出的快件,已经到北京了。估计会比我早到家。顺手用email订阅了快件状态信息。

第4天

今天上午最后一个做presentation的教授直接上网,在浏览器里演示他的工作(一个数学公式自动评分的系统,及它相关的工具),我在下面也跟着操作了两下,感觉非常好。

午饭后,距离计划奔赴机场的时间还有2个多小时。房间已经退掉,没有可以待的地方,于是决定购物,买点儿土特产什么的。又使用Places Directory,轻松发现了500米外的家乐福。

现在,我正坐在机场登机口旁边的一个咖啡厅里,用10元钱换得一听可乐和wifi密码。从飞友网查询到前序航班准点起飞,所以大约半小时后我就可以登机了。

感谢云计算送我这次完美的旅行。希望飞机落地后,就能在手机上看到到一堆comments,:-)

goggles:android上的google图片搜索

昨晚试用了一下google goggles for android。随手拍了一张我桌面上的“擎天柱”头部特写,数秒钟后,就返回了结果:

  1. 相似图片里,是一张我桌面图片的完整版
  2. 文本搜索结果里自动给出的关键字是:Revenge of the fallen

这结果相当漂亮了!

又用它拍了些logo、条码、英文文本,都返回了不错的搜索结果。明天去武汉,拍张黄鹤楼,看看识别景观的效果如何

关于举办“全国高等院校程序设计精品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的邀请函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推进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撑环境的共建与共享,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工业出版社和世纪灵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程序设计精品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将于2010年1月24日到26日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举办,诚邀全国各高校院系领导、程序设计课程相关教师及其他感兴趣的教师参加研讨。

一、会议内容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特邀专家专题报告。

2. “C语言程序设计”创新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经验交流。

包括:

1)如何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如何建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团队?

3)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经验浅谈

3. 程序设计教学体系、教学平台和环境构建交流。

包括:

1)“C语言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的设计理念、评分策略及使用方法

(只要签署使用协议,“C语言编程题考试自动评分系统”可以免费赠送)

2)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对教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a.用“计算机改进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理念

b.如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诚信教学

c.编程作业自动批改问题的解决策略

d.文字作业自动批改问题的解决策略

e.作业迟交与抄袭作业问题的解决策略

f.成绩统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g.师生交流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解决策略

h.课程设计进程跟踪问题的解决策略

3)“uPlatform软件教学环境(C/C++版)”软件介绍

a.如何运用测试驱动的程序自动验证机制支撑“强化编程实训”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反馈程序测试信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编程作业

b.如何运用代码相似度检查技术来保障学生编程实训的独立自主性,辅助教师发现编程作业抄袭

c.运用范例代码库和在线论坛交流的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

d.如何运用作业源代码编码规范自动检查优化及评分等技术强化学生的工程化教育

4. 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组织和实验教材建设。

5. 其他教学单位(包括教材使用单位和考试系统用户)专题报告。

6. 互动讨论和参观交流。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报到时间:2010年1月24日全天

报到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西苑宾馆(地址:南岗区法院街21号,位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校园内理学楼旁边)

乘车路线:在火车站,乘11路(或81路,64路,107路),到西大桥车站下车。公交车费1元,乘出租车为起步价,8~9元(另加1元燃油附加费)。 在机场,乘大巴到哈工大站(也称教化广场站)下车,票价20元,乘出租车约120元(含20元高速费)。不设接站。

研讨会时间:2010年1月25日到26日

1月25日 会议专题报告和研讨

1月26日 互动、参观、交流

(具体安排以报到后的日程表为准)

研讨会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会议费用和注意事项

1. 参会人员每人交会务费600元,食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食宿和差旅费自理。

2. 参会人员可获赠书籍和课程资料等。

3. 请参会人员认真填写报名回执表,于20091220前传真或E-mail至会务联系人信箱。

(因哈尔滨冰雪节期间交通和住宿特别紧张,务请提前发送会议报名回执表。)

四、会议征文

本次会议面向全国各高校教师就“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专题进行征文,论文投稿请以word电子版方式提交,论文投稿可与报名回执表一同发送到会务联系人信箱,投稿截止日期为201014日。

全部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根据稿件内容和质量,会议推荐一部分优秀论文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专刊发表,另一部分优秀论文推荐到《计算机教育》正刊择期发表,其余论文在《电脑学习》专刊发表。

论文录用通知由各期刊编辑部经审稿录用后发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版面费每版200元,《计算机教育》版面费每篇800元,《电脑学习》版面费每篇500元。版面费请直接汇给相应的期刊编辑部。

五、联系方式

会务和会议征文联系人:

娄久    办公电话0451-86413341   手机13009859917

E-mail:loujiu@hit.edu.cn

传  真:0451-86413309

下载:程序设计教学研讨会邀请函-第3轮通知

moodle里如何活跃讨论区

moodle背后的思想叫做“建构主义教育学”,大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对课程有所贡献,而不是单纯的听讲,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moodle中到处充满了可以“建构”的元素,比如wiki、论坛、词汇表、投票等等。为了鼓励学生建构,这些活动都可以被赋予一定的分值。

moodle到了中国,大多数的用户都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发布课件和收作业的工具,不能充分利用其“建构”的能力。这和我们的传统相符合。传统认为,教师就是要发送的,学生就是要接收的。如果课程里要学生发送,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这种观点和传统,不值一驳。这里就介绍一下我的“建构”经验。

中国学生多数还是羞于表达,更不会反抗,只是喜欢随波逐流,默默接受。80后90后在这个方面比前辈有很大进步,但还是不足够。比如迄今为止我在课程里发起的所有投票项目,参与投票的人从来不曾超过半数。所以,要想“建构”就必须加一些刺激,或者是利诱。

建构手段里,我用得最多的是论坛。对论坛我试过三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1. 不设分数,只是当作一个交流场所。结果论坛比较沉闷,往往只有一些抓耳挠腮时发的一些并不考究的提问帖。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发比较肺腑的帖子,但re的人少,也失去了继续发帖的积极性。如果作业的难度大,教师回帖比较及时,论坛活跃度会高一些,但帖子的质量普遍一般。
  2. 论坛表现占总成绩的5%,并且采用民主评分法,每个人都有权利给别人的帖子打分。分数按所有帖子所有评分的平均分统计。结果,论坛火爆,帖子很多,其中不乏精品贴,但真的把“民主”权力发挥好的学生很少,很多都是相约发帖,你问我答,互相评分。而且平均分的机制使一些学生发一贴,得满分后就开始一言不发。
  3. 论坛表现做为额外加分(5%)计入期末成绩,并且只有教师有评分权,而且教师通常只给每个帖子1分。所有帖子所有评分的和为最终得分,但不超过上限。结果,论坛水平暴涨,讨论热烈,思辨细致,文采四溢。提问的帖子水平也很高。教师旁观、侧敲为主,不做终结发言,更能推动讨论。

总结这三种方式,应该是第三种方式更好。不过现在课程几近尾声,获得加分的学生只占2成。评分标准是比较松的,所以发帖但没得到加分的学生数量很少,因此参与过论坛活动的学生也就在2成左右。也许,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同样的评分方式,但分数放到百分以内而不是加分,效果会更好。

总结一下活跃论坛的经验:

  1. 分数和合理的评分方法是最重要的助推力;
  2. 教师的参与能让更多学生愿意参与讨论。有论坛加分,但教师不参与,学生就不够活跃的实例;
  3. 教师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解决问题,要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4. 教师不要只以答疑解惑的身份参与讨论,而是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鼓励玩笑,百无禁忌,繁荣论坛。

等学生再上其它没有论坛的课,开始怀念你课程中的论坛的时候,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