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人云亦云,好难啊

前两天在buzz上reshare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有人真正做了一次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结果与广泛传播的故事完全不一样,文火逐渐加温的水中的青蛙,全都安全地跳出去了。然后,文章用加粗的字体强调:“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也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凡事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这个故事和结论是很有震撼力的,好几个朋友也都对它进行了reshare。这两天我也时不时地回味几下,以提醒自己不要人云亦云。但是就在刚才,我突然想到,无论我reshare的动作,还是后来的思考,恰恰都是在人云亦云啊!就算流传很久的故事是杜撰的,那么这篇文章的故事就肯定不是杜撰的吗?按照这篇文章的精神,我应该是去搞两只青蛙,亲自煮煮看,才算真的“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一篇反对人云亦云的文章,只是改变了我对“人云”的认识,并没有改变我“亦云”的习惯,挺讽刺。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我的意识中,打破“人云”是很容易的,而改变“亦云”是很难的。

谁知道哪里能买到活青蛙?

想不人云亦云,好难啊” 中有 6 条评论

  1. 从“青蛙水煮”得出“不能对舒适的环境放松警惕”“量变到质变”本来就是一件很搞笑的事。如今假定“青蛙水煮”为假,众人哗然,可见大家是把“青蛙水煮”当做一条论据,论据有误结论就值得怀疑。那么,假定“青蛙水煮”为真,就能对结论的成立有半点帮助吗?我看是没有的,而“青蛙水煮”也并不是一条论据,也许算得上是论证,其中的形式是更重要的,不管怎么说结论成立与否与青蛙的智商无关。

  2. 人云亦云本身没有错,人类知识的传承,不可能每个个体都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获得信息,那人类进步太慢了。
    但是人云的可信度如何判断,由谁来控制,是个纠结的问题。

  3. 太残忍了,而且很无聊!你想啊,也有可能是两个人都做实验了,可能是有的品种或者同样品种的某些青蛙笨,不往外跳,也可能是季节的原因,总之对结果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要保证所有条件一致,两组实验才有可对比性,各类影响因素你都做完,都可以发research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