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dle里如何活跃讨论区

moodle背后的思想叫做“建构主义教育学”,大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对课程有所贡献,而不是单纯的听讲,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moodle中到处充满了可以“建构”的元素,比如wiki、论坛、词汇表、投票等等。为了鼓励学生建构,这些活动都可以被赋予一定的分值。

moodle到了中国,大多数的用户都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发布课件和收作业的工具,不能充分利用其“建构”的能力。这和我们的传统相符合。传统认为,教师就是要发送的,学生就是要接收的。如果课程里要学生发送,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这种观点和传统,不值一驳。这里就介绍一下我的“建构”经验。

中国学生多数还是羞于表达,更不会反抗,只是喜欢随波逐流,默默接受。80后90后在这个方面比前辈有很大进步,但还是不足够。比如迄今为止我在课程里发起的所有投票项目,参与投票的人从来不曾超过半数。所以,要想“建构”就必须加一些刺激,或者是利诱。

建构手段里,我用得最多的是论坛。对论坛我试过三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1. 不设分数,只是当作一个交流场所。结果论坛比较沉闷,往往只有一些抓耳挠腮时发的一些并不考究的提问帖。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发比较肺腑的帖子,但re的人少,也失去了继续发帖的积极性。如果作业的难度大,教师回帖比较及时,论坛活跃度会高一些,但帖子的质量普遍一般。
  2. 论坛表现占总成绩的5%,并且采用民主评分法,每个人都有权利给别人的帖子打分。分数按所有帖子所有评分的平均分统计。结果,论坛火爆,帖子很多,其中不乏精品贴,但真的把“民主”权力发挥好的学生很少,很多都是相约发帖,你问我答,互相评分。而且平均分的机制使一些学生发一贴,得满分后就开始一言不发。
  3. 论坛表现做为额外加分(5%)计入期末成绩,并且只有教师有评分权,而且教师通常只给每个帖子1分。所有帖子所有评分的和为最终得分,但不超过上限。结果,论坛水平暴涨,讨论热烈,思辨细致,文采四溢。提问的帖子水平也很高。教师旁观、侧敲为主,不做终结发言,更能推动讨论。

总结这三种方式,应该是第三种方式更好。不过现在课程几近尾声,获得加分的学生只占2成。评分标准是比较松的,所以发帖但没得到加分的学生数量很少,因此参与过论坛活动的学生也就在2成左右。也许,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可以尝试同样的评分方式,但分数放到百分以内而不是加分,效果会更好。

总结一下活跃论坛的经验:

  1. 分数和合理的评分方法是最重要的助推力;
  2. 教师的参与能让更多学生愿意参与讨论。有论坛加分,但教师不参与,学生就不够活跃的实例;
  3. 教师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解决问题,要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4. 教师不要只以答疑解惑的身份参与讨论,而是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鼓励玩笑,百无禁忌,繁荣论坛。

等学生再上其它没有论坛的课,开始怀念你课程中的论坛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moodle里如何活跃讨论区” 中有 4 条评论

  1. 所谓在工大,牛人遍地都是,虽然总想在论坛上发些技术贴,不过也只能是重复“先人”的脚步,更何况自己也多受益于他们的总结。但至少自己有了追赶的目标,当需要的时候,也愿意回复自己的看法,无论如何,Sunner的moodle教学已经对于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 论坛这东西很好,大家一起交流,收获颇丰。只是期末发现有些平时从来不发帖的同学开始在论坛上狂刷帖子了,也不乏找别人代替发帖的,就为了混那5%的加分,真是脸皮厚得可以呀

  3. 如何统计汇总?自己开发外挂了吗?最近想使用,但是600多学生,手工逐页评价不现实,至少要能汇总,过短的过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