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

公交和出租车终结者,杭州“微公交”

微公交

杭州“微公交”系统由吉利集团下属的左中右运营,全部是电动汽车,由租用人自己驾驶,按使用时长计费。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滨江区建了“微公交”的站点,就一直想体验一下。上周末终于如愿,感觉好得不得了,直到现在每天还痒痒地总想去租。

滨江唯一的站点在江陵路吉利大厦门口(更多站点点这里),是个立体车库,车很多,预约电话28058101。不过店员说现在用的人还不多,所以不用预约,随到都有车。营业时间很惊人,从早7点到晚11:30,这几乎就是全天候了。

车有两种,两座的租金每小时20元,四座的每小时25元,超出一小时后就按分钟计费,清晰透明,不像某州租车手续费、保险费、加油费、异站还车费等一堆坑。如果跑的路程较远,价格比打车要便宜很多,且更方便。

一辆满电的车,不开空调的情况下能跑60公里。市区内转一天基本足够,从滨江到机场跑个来回也够了。想行驶更远距离,就得算算路上能否经过其它站点再换辆车。如果半路没电,只能打救援电话了。

我租了辆两座的。手续非常简单,出示驾照,合同签字,信用卡预授权1000元(如果有违章,会从这里扣罚款),再验下车就行了,5分钟搞定。店伙计还特意问我是否去景区,给了我一辆不限行的车。

车虽小,五脏俱全,连能接usb的收音机/mp3播放器都有。但功能并不繁杂,比如只有前进、后退和空档三个档,挺适合新手练车的。开起来的手感也不错,操纵灵活,比一般的轿车更好控制,毕竟体积小吗。加速不算慢,但最高速度只有60公里/小时。普通道路足够了,在高架桥上会略感着急,高速还是不上为妙。

开到了西湖景区内的三台山路,遇到景点就下车逛逛。停车不算费事,因为车太小了,找个缝就能塞进去。而且是两厢车,倒车时很容易判断距离。最重要的,租来的车,简单的小刮擦不心疼,:-D。

但也发现一个问题。两个车门锁不是联动的,用钥匙锁驾驶门,另一个门不会自动锁上。这是停了几次车后才发现的,差点惊出冷汗啊。

为了省租车钱,午饭时间把车还到了古墩路站点,然后在附近吃饭,饭后又租了一辆。不过古墩路站比较忙,满电的车已经没有了。一辆车充满电要6个小时,严重影响周转啊。幸好有店伙计要去文三西路的站点,于是把我捎到那里,顺利拿到了车。

下午主要在龙井路、九溪这样崎岖的山路上转悠,无论上坡、下坡、急转弯,车都能自如应对,让我禁不住佩服自己的驾驶技术(本人还是新手上路状态)。尤其九溪那里的石头路,很多地方只能过一辆车。错车时,体积小的优势尽显。

晚上滨江还车,两次租车费一共用了135元。这价格比打车低,但自由的感觉是打车完全无法比拟的。

现在非常盼望公司和我的住处附近能有站点,那样就完全不用考虑买车了。后来听说,这种车也支持年租,租金4000多,保险等都包含在内,用普通市电就能充电。当时真冲动想租一辆,但想想现在各种停车的地方都没有电源插座,多有不便,就打消念头了。

微公交的用户群体主要是有证无车族。在限汽车牌照的城市,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大。即便不限牌照,只要站点、充电点覆盖面增加,到达站点方便,在价格优势、省心省力面前,自己购车的必要性已经不大。再做个App,预约、找站点、找充电点……其实不用自己做App,各路地图App都会愿意内嵌此服务的。只需一个爆炸式的营销,从科技、环保、限牌、城市打工族、互联网思维、新新人类等角度吸引眼球,炒作小区、商场、宾馆主动提供专用停车场,饭店、KTV、洗浴中心纷纷配置充电桩,再从缓解城市交通困境角度吸引政府背书,到时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吉利的产能能否跟上了。

凭自身力量改变世事

“我最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使民众明白可以凭自身力量改变世事。”——昂山素季

2011年1月31日,《让子弹飞》终于在哈尔滨下线了。自从看完此片后,我每天早上都要用手机上的时光网客户端查一下当天哈尔滨影院的排片情况,尤其注意比较它和《非诚勿扰2》的排片数。晚上一个星期的非2,在初期排片数远超子弹,但差距逐渐减少,到后来就开始比子弹少了。这说明了子弹的旺盛战斗力。现在还没有正式的票房数字公布,只是有些消息说能超7亿,铁定成为中国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之前的冠军是《唐山大地震》。《大地震》算不上不好,但至少《子弹》没搞什么公务员包场,而是纯靠观众自己一票一票地顶起来的。

CCTV-10的第10放映室的《2010电影回顾》中有一段评论,大意是说很多所谓国产大片都缺乏诚意,片子质量不高,只靠卖力的宣传和炒作来吸引观众,根本不在乎口碑。而中国的观众还真是钱多人傻,就算口碑不好,也非要去影院凑凑热闹,看看这片到底多糟糕。如此这样,造成各大名导更不用诚意拍片,而票房却总能节节高升。如此这样,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电影质量都这么差强人意了。以张、陈、冯三位为代表的大导演,都在墨守着这条潜规则,追求省心、省力还赚钱的境界。而《让子弹飞》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秩序,它既让观众明白什么样的电影才值得掏钱,也让大导演们明白怎样才能赚钱还赚名声,还让小导演们明白片子再好也得做足宣传。可以说,姜文是靠个人的追求和大胆,拉起一支队伍,改变了电影界的世事。这事儿,和管理机构的各种精神、文件、装模作样的指手画脚毫无关系。

其实这事儿非等到姜文出手才有转机,挺悲催的。我们作为观众,完全有权力用脚向那些没诚意的电影投票,但我们偏偏就是喜欢一边骂着,一边非要嚼着,觉得能充饥就心满意足了,并不奢望有上好的味道。对各种事情,我们都是这样。不满,就说,就骂,但落到实际,还是与之为伍。有人问:“为啥不做点儿什么来改变它呢?”,回答多半是:“那是领导的事。”“那为啥不去向领导反映呢?”回答是:“领导才不会搭理呢。”于是,世事依旧,每个人都在不满中寻找如何让自己的角色成为“满意”的那一方。

领导们的注意力已经都集中在做立面装修了,每个百姓只是努力让自己的屋子像个样子,但对一栋楼最关键的部分——墙体结构,谁都不关心。

我们信任或不信任领导,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信任自己,不相信凭我们自身力量就能改变世事。我们应该有这份自信的!必须有!

给你解释一下,什么叫般配

什么叫般配?

般配不是你166,我176;
般配不是你26,我 30;
般配不是你在读博士,我博士在读;
般配不是你平民之家,我普通百姓。

般配是你把醪糟倒入r505,我能清理干净;
般配是你把iPhone扔入肉汤,我能让它工作正常;
般配是你让x61的风扇停摆,我能把新风扇换上;
般配是你写得好文章却不会用模板,我能给它专业模样。

般配是我发高烧,你会用刮痧给我退烧;
般配是我挑灯夜战,你会泡上参茶;
般配是我弄乱房间,你会默默整理;
般配是我一觉醒来,热乎乎的牛肉面已经摆在桌上。

(注:r505和x61都是笔记本电脑。这两台笔记本和那部iPhone现在都还在继续服役。我也还在继续服役)

辛苦的葛大爷不是主角

2010贺岁档三大贺岁片,葛优都是主角。万达影城贴出了下面这幅海报:“葛大爷,您辛苦了”。赶在2010年最后一天,终于把三部片子都看完了。由衷感谢葛大爷,感谢他辛辛苦苦地去帮助其它主角。今年贺岁档,葛优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image

自从大陆从香港学来“贺岁片”这个概念之后,就一直是冯小刚+葛优的天下。回想这么多年的贺岁片,能存在于我的记忆中的,只有葛优主演的冯氏喜剧。而且,葛优所演角色的名字全都记不得了,因为他们都是一个样。这种单一的情况甚至使我忘记了《活着》中的富贵,认为葛优是没有演技的。

以前是单人单片担贺岁,今年是单人三片顶贺岁。貌似依然靠葛大爷一个人,但实际上他是在用自己的票房号召力为他人做嫁衣裳。三部片子看下来,能给我留下印象,或感慨万千的,并不是葛优。

  1. 陈凯歌自从娶了陈红,就完蛋了。在陈红当上他的制片人,抓住财政大权之后,就更完蛋了。如果他不和陈红离婚,那么92年的《霸王别姬》就是他唯一能被后世记住的电影了。
  2. 姜文的电影没有孬的。最好的是《鬼子来了》。很高兴,《让子弹飞》里含有一些《鬼子来了》要表达的,同时又通过了电剪。CCAV主持人批子弹那天,我狂担心它被硬性下架,急忙拉着老婆大人去观影。
  3. 《社交网络》开场第一幕戏里有句台词:“中国人中天才的数量,比美国的人口还要多”。我深信这一点,只可惜我们的社会几乎使所有天才都丧失了“站着把钱赚了”的胆量。希望姜文的成功能让更多人敢站起来。
  4. 舒淇真美。虽然是贺岁档唯一的女主角,但她的美不需要任何陪衬。无论开心还是悲伤,她眼中的那份深沉的忧郁都令人无法不怜爱。她的表演使我相信为什么葛优会如此地爱上她,而她又为什么总是拿不起这份感情。
  5. 孙红雷很给力,给姓孙的哈尔滨人力。这个当年混迹于马迭尔宾馆舞厅,与黑道大哥交好的演艺明星,一脸的炮子相,却能演出这样一个角色,把葛优完全盖掉了。男一号是他,女一号是舒淇,葛优、姚晨都是酱油仔。
  6. 川川这个角色大赞。一开始我是以为这个小妮子不会演戏,爹要死了还那么一脸深沉。后来被老婆大人一提醒,才醒悟王朔安排这个角色的用意。她父亲是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白手起家的资本家,为其留下足够维生的财产,让其可以“不想干嘛就不干嘛”。于是她就去背和尚的情诗,去看《资本论》,被《共产党宣言》感动。资本主义社会积累财富,然后自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的理论。王朔借川川在表达一个愿景,就是希望中国可以正常过渡到真正的共产主义。那时的人,能坦然面对生死荣辱。
  7. 《非诚勿扰2》是用数字摄像机拍的,所以我特意也选了数字影厅。去晚了,只买到第4排的票,于是发现画面的锯齿感还是比较明显的。最杯具的是那50万一瓶的酒,始终就没能看清楚商标是啥。舒淇右肩锁骨上的大伤疤倒是看得很清楚。
  8. 感谢招商银行的8元看大片活动!万达四处卖便宜换票券,柜台标价却总是居高不下,导致培养了一个地下黑票券市场。这营销手段挺好,既保持了自己的高品质形象,又拉到了中低端客户。但实在太折腾消费者了!直接柜台降价多好啊。

希望自此以后,没有葛优的贺岁片也能火爆起来。

教师必看的两部电影——《死亡诗社》和《三个白痴》(微剧透)

从《死亡诗社》得知,原来50、60年代美国的教育和我们的今天差不多。他们改邪归正了,我们也能!

从《三个白痴》得知,原来现在印度的教育和我们差不多。他们正在改,我们不能落后!

《死亡诗社》是1989年的电影,如果不是2003年一名软件学院工程硕士死乞白赖地塞给我一张DVD,可能到现在我还会认为这是一部鬼片。感谢那位同学,可惜我已经忘了你的名字,但确实还记得你的样子。

2003年正好是我教师生涯真正开始的那一年。我非常确信,这部电影极大地影响了我。它使我知道,相比于传授既定的知识,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是更重要的。悲情的结局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真的哭了。字幕出现时,我就下了一个决心,要做那样的教师,哪怕被学校开除、被学生赶下讲台。这几年,各种阻力也遇到不少,来自同事和学生的都有。让我能坚持下来的精神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这部电影。想想美国教育改革先驱们的成功,我就相信我也一定能成功。

《三个白痴》是去年的电影,前两天刚看。这个白痴的名字(还有真白痴的译名《三傻大闹宝莱坞》)也让我差点儿与它失之交臂。与《死亡诗社》相较,这部电影描写的背景与当今中国更为接近。但这里教改的推动力是来自于学生,而非片中的教师。欢乐喜剧的风格与结局能给正面对类似困难的人很大希望。

这部电影正好是在登完期末成绩几小时之后看的。今年的期末成绩是我变不及格为及格最严重的一年。相比曾经死守59而不提分的以前,不是我的心变好了,而是我对低分学生的看法变了。以前我认为他们就是一群不学无术只会胡混的人,被抓活该。现在我认为,他们都是有灵性的人,只可惜被死板的教育制度和一根筋的父母逼到这样一个境地,一个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境地。在一切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体系下,他们四处受挫,背负巨大压力,自信心严重不足,以至于都看不清自己心在何处了。虽然让他及格也不能帮他卸下背负的石头,但我至少能做到不再加石头。看完电影后,我对我刚刚做的更有信心了。只是担心,在被及格的同学看来,这会不会只是又一次的蒙混过关。其实,我是想给你们一个机会,一个去追随自己内心的机会。可惜,很少有人能有勇气放弃现在,去追随内心。如果所有人都能遇到片中兰乔那样的人就好了。

除此之外,《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放牛班的春天》也是很著名的“教师电影”。但它们对我造成的震撼都不及这两部。

P.S. 我认为《三个白痴》也是中国学生必看的一部电影,无论成绩排名正第一,还是倒第一。

sunner.cn下辖域名更改

还是成功拿到了备案,所以域名暂时不换了

中国网站备案的条条框框实在太多,而我的网站又有一些特殊,所以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弃sunner.cn域名,改为sumoon.org。

从即日起,我的主页地址变更为:

http://sunner.sumoon.org

我的博客地址变更为:

http://blog.sumoon.org

sunner.cn域名及其子域被停止解析的时间未知。但我还是想继续为这个域名付费,等到那一天,不再需要如此繁琐的审查时,马上恢复使用。

想不人云亦云,好难啊

前两天在buzz上reshare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有人真正做了一次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结果与广泛传播的故事完全不一样,文火逐渐加温的水中的青蛙,全都安全地跳出去了。然后,文章用加粗的字体强调:“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也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凡事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这个故事和结论是很有震撼力的,好几个朋友也都对它进行了reshare。这两天我也时不时地回味几下,以提醒自己不要人云亦云。但是就在刚才,我突然想到,无论我reshare的动作,还是后来的思考,恰恰都是在人云亦云啊!就算流传很久的故事是杜撰的,那么这篇文章的故事就肯定不是杜撰的吗?按照这篇文章的精神,我应该是去搞两只青蛙,亲自煮煮看,才算真的“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一篇反对人云亦云的文章,只是改变了我对“人云”的认识,并没有改变我“亦云”的习惯,挺讽刺。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我的意识中,打破“人云”是很容易的,而改变“亦云”是很难的。

谁知道哪里能买到活青蛙?

婚礼两周年,三俗三下

老婆好庸俗,非要庆祝一下结婚两周年。我就媚俗了一下,附和了。一起出去低俗了一下:吃自助餐吃到快撑死。

自从听林海峰在百科全说讲无敌自助餐吃法,就一直想找机会试试。基本路数是先吃5盘水果,再吃5盘蔬菜,再猛吃海鲜,再吃肉,最后吃点儿主食意思一下。据说最低也能吃掉15盘食物。

我先吃了三盘水果两盘菜,此时还真觉得和啥都没吃一样。然后开始吃海鲜,吃肉,吃主食。最后的战果是:我俩几乎是最早进场的,一直不住嘴地吃,话都没说多少,等离开的时候,我们不仅是最后一桌,而且服务员已经擦完地,换完所有的桌布了。真的是没少吃啊!

几点感想:

  1. 高丽园涨价了,77一位了,食品的档次提高了很多,鲍鱼和鱼翅汤做得都挺好,生鱼片马马虎虎,螃蟹质量较差。
  2. 服务员最先送上来的是一份黑椒牛扒,限量供应的。味道很好,但如果你先吃,就着了道儿了。一块牛扒下去,基本都半饱了。我们忍着最后吃的。
  3. 水果蔬菜吃得足,整个过程都不觉得口渴,饮料一口没喝。
  4. 肉吃到不想吃了,还是一点儿没有饱的感觉。最后吃了三块年糕,喝了半杯橙汁,缴械了。
  5. 两年前在这儿婚礼,两年后又来吃,没啥特别感觉。
  6. 兆麟公园终于免费了!

再次遭受骏丰骚扰

今天又接到骏丰电话,还是劝我删文章。这回来的是个小人物,自称是公关部的中层。她明显不知道他们的总裁助理已经和我交涉过两轮的事实,这也暴露出她们内部信息流动的不畅,以及她读我博客的不用心。

没什么新花样,还是承认我说的都是事实,但很期望我删除。我想探探他们的底线,就暗示说,删除对我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她也没听明白,还想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次再有这样的骚扰,我就直接按《独唱团》稿费的10倍开价,省得费口舌。还是100倍吧,万一他们觉得10倍可以接受,那就不好玩了。

btw:《独唱团》第一辑断断续续都看完了。感想是,还想再看下一辑。最喜欢艾未未《我脑》那张照片,可惜看不懂其中有啥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