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人类史上最后一次屠城

《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中国迄今为止细节做得最好的电影,最具画面震撼力的电影,将画面与内容结合得最好的电影。

从没见过这么出色的群众演员阵容,每个人的每一个表情、动作都完美表现了所该表现的。我仅发现了一处不和谐的地方,就是日军庆典仪式擂鼓舞蹈的时候,在鼓后面的远处的舞蹈者动作幅度不到位,不过这大概也符合现实。现实中集体舞的时候,也会把跳得不够好的放到不起眼的位置。

与群众演员的无懈可击相比,几个明星的表演参差不齐。老斯拍《辛德勒的名单》时,拒绝使用明星演员,怕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并因此为《南京》担心。刘烨很棒,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有刘烨,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认为那是刘烨。他完全融入了影片的氛围,完全融入了身边的群众演员中。范伟是我最担心的,因为他中国顶尖的喜剧演员啊,尽管我对他的才华和演技相当有信心。事实果然,他刚一露脸,话都没说,就带来了满场的笑声(是整片唯一的一次笑声)。但随后他的表演真棒,让我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是范伟。他的角色是最处于安全与不安全中间的那个阶层,两面的情绪都要表达。某种程度上说,他所表现的复杂心态是很典型的。高圆圆,不是花瓶,角色很重要,代表着安全阶层,是难民营里的中国女神。但她无法让我忘记她是高圆圆。当最后她被日军拉走,行将被强奸的时候,我满脑袋想的几乎都是《爱情麻辣烫》里的纯美高中生不要被糟蹋。当她被角川射杀的时候,我真的长出了一口气。

画面的震撼力,我有些不忍心回想。看后好长时间都被郁结着。感谢电影审查组成员们,没有要求删除那些血腥、裸露镜头。观影过程中,我无数次被画面、音效震动着,甚至于毛孔耸立(不是因为怕,而是因为恨)。尽管有角川这样的角色在中和日军的残暴,但对我而言,他只是在衬托日军整体的灭绝人性。

张艺谋、陈凯歌,早期电影注重内容而画面比较简单,后期电影注重画面而内容空洞很多。贾樟柯、张元,还是在用简陋的画面去表达简陋的中国。陆川,第一个用如此精细的画面表达深邃内容的中国导演。

影片有几处缺陷,比如角川这个角色描写得不十分自然;日军屠杀的动机或诱因没有交代,好像是突然就开始杀人了;表达杀和面对杀的反应,明显不如表达奸和面对奸的反应所占的篇幅多,像杀人竞赛这样的事情不应该不表的。最大的问题,出在影片内容之外,那就是商业炒作上有些过火了。网上很多人呼吁抵制该片,因为陆川及制片方天天嚷嚷要拿高票房,用中国人的伤口赚钱。想起老斯将《辛德勒的名单》的所有片酬及分红都捐给了慈善机构,说这些钱是“blood money”,如果自己拿了,良心会不安。这一点做得确实比陆川好很多。但我也可以理解陆川,并不觉得他所作的过分。老斯是个成功的导演、制片人,一部电影的薪水对他来说没多少。陆川做为年轻导演,用四年做这一部电影,整个职业生涯也只拍了三部电影,这部电影的收入对他来说挺重要的。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推荐,但我很难下决心看第二次的电影。

《拉贝日记》

《南京!南京!》散场后35分钟,《拉贝日记》开场了。平心而论,我很难公允地评价《拉贝》,因为直到它结束,我都没有能从《南京》走出来。德国电影的水准真是一般,这样的都能得那么多奖(《窃听风暴》还是不错的)。拉贝没什么感人的地方,任何一个拥有那些资源而完全不用担心死亡的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那么做的,更何况他是被一群马上要回国的老外用举手投票的方式硬推上去的。他也就和下令关门的那个脸上有伤疤的死硬纳粹分子相比,算是有伟大的品格吧。别怪我“忘恩负义”,这些不是我对拉贝的评价,而是《拉贝》一片告诉我的。辛德勒从一个完全自私的出发点最后救了若干犹太人,不仅倾家荡产,而且还要面对生命危险。拉贝虽然有一个崇高的出发点,也倾家荡产,最后回国还被整,以至于潦倒而死,但过程中除了胰岛素用光外(日本人后来给他补充了胰岛素),他什么危险都没有。最后结尾的时候,居然还派一群百姓堵大门去阻止日军。日军在这片子里表现得也真谈不上残暴,他们杀的全是战俘(战俘不杀是兵家大隐患、大累赘),只有一个平民(拉贝的司机);遇到群众用身体保护大门,也只是举枪、瞄准,没真开枪。拉贝还有一句台词:“江面飘着数百具尸体”……这片看得真轻松,唯一经典是那段拉贝和医生(演员是美国著名的龙套,专演变态、智障)的弹唱,逗死我了。歌词大意是希特勒只有一个蛋,他的某个帮凶有两个但是都很小,另一个帮凶和前一个一样大。字幕翻译的真恶,把“ball”翻译成了“胆量”,看来翻译制作人一定是女的,没ball。

杀战俘

杀战俘是各种战争片喜欢表达的一个题材。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戏剧张力的题材。从道德以及国际法角度,确实不该杀战俘。但从军事角度,战俘全杀掉是最好的,唯一副作用是后续遇到的死拼可能会增多,因为投降也是死。战俘需要人看管,得从作战人员里抽调人手做这件事;战俘要吃饭,本不丰厚的后勤给养立刻变得完全不够用;战俘随时可能越狱,只要拿起枪,各个马上就是战士。抓到几十、几百名俘虏,还好办。上万名俘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南京保卫战当官的没打仗就跑了,还把渡江的船都烧了,国民党军队里除了小规模抵抗战死的,基本上都被憋在城里成战俘了。这么多战俘,不杀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屠杀大概就是这么开始的。这样的事情,在中国3000年的内战史上也发生过无数次。

屠城

人类的战争史大概也是屠城史。成吉思汗是最著名的屠城高手,“扬州”和“嘉定”也不过是满清所屠之城中最大的两个罢了。国外的战争史上这样的事情也数不胜数。内战中,也有守军以“保一城百姓平安”为条件的投降协议。屠城动机大概如下几个:

  1. 报复守军的抵抗。为了攻城,死了无数兄弟。破城之后杀红了眼,停不下来了。
  2. 威慑后续要打的城池。不主动投降,就屠城,识相的赶快跑路吧。
  3. 消灭百姓游击的土壤。城破后,如果百姓进行零星抵抗,那就像现在的“恐怖分子”一样,很难防范。于是用屠杀去消灭土壤,就算消灭不了,至少也能吓吓跃跃欲试的人。
  4. 抢劫完毕,屠城走人。如果攻城一方不以占有土地为目的,只是要打劫钱粮、女人和奴隶,那就是杀光没用的人,然后放把火,走人。

分析一下南京大屠杀中杀平民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军队的集体抵抗很微弱,所以不会是1。4不可能,因为日本打中国是要占领的。2有可能。3的可能性最大:

  1. 国民党军队溃散后,不少混入民间,而且藏有武器,为了清剿他们,肯定会杀一些长得像兵的百姓。
  2. 中国的百姓有反抗入侵的传统,偷袭日军的肯定有
  3. 一个平民被杀,他的亲戚朋友中会有人要报仇,于是引发连带反应
  4. 中国百姓里穷人很多,就那么一点儿米粮,日军还要都抢走,于是饿死不如拼死
  5. 到处发生强奸,也引发了无数的百姓报复。夺妻之恨是中国人两大必报之仇之一。

综合来说,日军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后勤供应不足,慰安所建设速度不够快)没有控制好城里的秩序,导致一杀而不可收拾,最后酿成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军不是因为凶残而屠杀,而是因为屠杀而凶残。

我尽量用平和的心态和口吻写下上面的文字,希望能抛开仇恨与民族情绪来审视这件事,这并不代表我亲日,也不代表我忘本。陆川在电影中大概也是在压着自己的情绪来表达日军视角的,这也不能就说明他亲日、为日军翻案等等。

《朗读者》一片中给我最大震撼的是法官质问女主角为什么要帮助纳粹,从她负责看管的集中营里不停挑选人,送往奥斯威辛,而等待他们的就是屠杀。女主角反问到:“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做?”。法官沉默了,表情尴尬。换了他,他肯定也会执行命令的。

角川这样的角色代表的是日军一方的悲剧。战争对双方的普通百姓和普通士兵来说,都是悲剧。每个人不过是在各自命运的漩涡中,随波逐流,纵然能带上一些“理想”、“主义”的光环,但基本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活下去,然后好好活下去。不要苛求每个人都能站出来抗争命运。

现代资讯已经如此发达,国际舆论的力量已经如此强大,相信以后无论有多大的战争,都不会发生屠城这样的事情了。南京大屠杀可能会是人类史上最后一次屠城。希望几百年后,我们不会像现在淡忘史上无数次屠城一样,淡忘这次屠城。不淡忘的原因,不是仇恨,更不是为了报复……

关于“《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人类史上最后一次屠城”有一个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