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Moodle的四层境界

一件工具是否是革命性的,要看它能否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事物发生变化。“革命性”是否能发挥出来,要看使用者是否乐于去拥抱变化。比如iPhone,革命性已经毋容置疑,但不少拥有者只是喜欢炫耀它的外观,从来不用打电话、发短信以外的功能,那么这种“革命性”在他身上绝对不会体现。这样的人往往还会故作谦虚,其实是装牛X地说:“真没觉得这苹果手机有啥特别的”。Moodle也在遭遇这样的境遇。

本文的目的是想帮助初识或者不识Moodle的人一步步了解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文中观点相信对blackboard、sakai、claronline等其它课程管理系统(CMS)或学习管理系统(LMS)一样适用。

第一层:资源发布

这一层是使用Moodle的第一步,也是很多人接受Moodle的最初原因。发布的资源主要两类:课件等资料,关于课程的信息和通知。

经常能见到教师通过博客和ftp等发布课件;没有博客或ftp的教师,会注册一个公共邮箱,把密码告诉学生,让大家到信箱下载;QQ群也是很多教师向学生发布信息和文件的基地。从这一点看,对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其实是很巨大的。

上面这些手段没有一个是专门为课程设计的,所以总会遇到各种不便,比如不易查找、容量限制、密码被改、信件被删、不易重复利用等等。尽管诸多不便,很多教师仍能自觉坚持使用,很令人感动。

Moodle是专为课程设计,所以它更方便。除了完全克服上述缺点,还能轻易控制可见范围,更新、维护方便等等。基本上做一次,就可以用百次。

第二层:收取作业

网络相对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信息能双向流动。开始在网上收作业,这个优势就开始被利用了。

收作业的需求也不少。最早,就是这个需求驱使我去寻找合适的系统,进而开始建设乐学网。在此之前,曾经用email收作业一次,其它很多教师也用过email。当课程的学生数不多时,用email收作业也还算不错。但学生数较多时,email附件的下载、整理,回信确认,信件丢失,迟发作业,以及没发还是丢失的扯皮,是能让教师疯掉的。

Moodle有专门的作业模块,将这一切轻松化解。作业在线布置,学生在线提交,超过截止时间自动关闭提交功能,教师在线浏览作业、评分、写评语,学生即时收到反馈,成绩自动归档统计,作业文件可以可以永久保存……

第三层:交互

老师讲,学生听,那不叫交互,甚至连“交流”都算不上。课堂是个很好的、不可被完全替代的交互场所,但它的时间与空间都是严重受限的。网络可以完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实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交互。

如果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在QQ群讨论关于课程的问题,那么QQ群也是一个便捷交互式教学的场所。但它毕竟是为聊天设计,形式过分活泼,交流又只限于在线的人群,回顾旧话题非常不便。

Moodle中也有类似QQ群的聊天室,可以开展实时在线答疑。也有点对点的消息系统,可以单对单地沟通。但对教学最有突破意义的,是“讨论区”。

讨论区就是我们常用的论坛、bbs。每门课程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个讨论区,对应不同的话题。缺省只能课程成员参与讨论,也可以限制只有课程成员才能看到帖子。不管你在线、不在线,看帖、不看帖,帖子都在那里,回复也都在那里,随时可以看到。精华的讨论可以永久保留,让一代代的学生受益。还能给好帖子打分,成绩可以记入课程成绩。我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moodle里如何活跃讨论区》,值得感兴趣的人参考。

第四层:协作

这是我能理解到的,使用Moodle的最高境界。但很可惜,这一层我暂时还没有做到,贡献不出第一手的感受。

据我了解,Moodle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协作功能是Wiki和互动评价(Workshop)。

Wiki是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功能。在其中,学生可以彼此合作(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共同在线撰写文档,实现高效的协作。曾见过国外使用它的案例,用Wiki教小学生写作,效果特别好。

互动评价强调的不是共同完成一件事,而是通过互相评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还能节约教师时间。它的后台算法会尽量避免故意给高分或低分的情况,尽量只保留客观的评分。围绕它,甚至还有很多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发表,比如这个,还有这个

总结

网络是个革命性的工具,基于网络的课程管理系统对教学是个革命性的工具。所有革命被广泛接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让我们慢慢来,一层层地做,在Moodle中,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而改变我们的教学思维。改变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些许的阵痛,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皆大欢喜的!

使用Moodle的四层境界” 中有 5 条评论

回复 Sunner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